“学霸网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学霸网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00:00
03:52

“学霸网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袁岚峰、毕导、罗翔、何同学、张明徽……经常“刷视频”的你对这些活跃在网络科普领域的名字一定不陌生。他们是网络上的知名up主、平台大V,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博士、教授,看似相隔很远的两种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他们被网友赋予一个共同的名字:“学霸网红”。 

现实中的学霸成为网红代表了什么?有人说这些本该在自己研究领域深耕的学霸们去当网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有人认为这种来自学术圈的“降维打击”为网红圈注入了高质量的新鲜活力,乐见其成;还有人担心高端人才当网红会造成不良的效仿影响。 

话题产生争议的根源在于,学霸成为网红的现象超出了人们的一般认知。许多人会习惯地认为,学霸或者说研究型人才就应该在实验室、书堆间埋头深耕,默默无闻地坐稳冷板凳,他们的成功应该体现在学术成果上,不应该走到前台炒作个人;而依靠网络走红的网红们更多是为了博人眼球、获取流量,他们的成功是走了一条取巧路线,许多时候名不副实。但事实上,从来没有规定去明确划定学霸、网红这两个群体应该是什么样子。学霸网红的出现,看似“横空出世”打破了一种传统观念,但在这个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的时代,学霸网红的出现也不过是顺理成章。 

袁岚峰的科普,带我们走近了量子力学,让我们去认识世界运行的原理;看罗翔普法,我们会发现原来看似枯燥的法律世界是这么的有趣;何同学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只要有实力,年轻人也能与世界大咖聊IT…… 

学霸走进网络,帮普通网友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世界的大门,物理、法律、计算机、医学……通过他们,我们发现这些曾经属于某个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其实每个人都能去认知、去学习,我们更发现曾经认为晦涩难懂的词汇、概念通过他们的讲述也变得通俗、有趣起来。学霸成为网红去进行科普,让学术真正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普罗大众。学霸们在网络上走红、收获大批粉丝,也恰恰证明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大家很希望能有途径去了解那些“不明觉厉”的领域。 

“跨界”发生的学霸网红现象对于学术、网络的发展都不无裨益。学术研究需要有人能钻得进去,科学的发展和延续也需要有人能传播开来。知识的学术化与大众化看似矛盾,但矛盾的背后是大家对于生硬输出方式的排斥、是对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在传播错误知识的担忧。如今,当掌握正确知识的学霸、教授能够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科学、传播科学,又怎能说不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当越来越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成为网红,去引领大家学习、引导网络话题的走向,这对于网红圈和网络生态的未来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方向。 

当然,我们也需要对学霸网红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能过分苛责,也不应像追捧明星那样盲目崇拜。正确的做法不是将其“粉圈化”,而是将他们作为获取专业领域知识的一种途径,在他们的带领下去学习、去思考。 

中国的学术科研发展需要公众的大力支持,而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也是任重道远。作为一种连接公众和学术的桥梁,网络上的学霸网红太多了吗?恰恰相反,是太少了!

源:半月谈新媒体

半月谈评论员秦黛新

监制:孙爱东

主编:王新亚

编:郭艳慧

校对:杜肖锦(实习生)王加伊(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