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乔伊斯首部现代主义小说,青年艺术家能否冲破牢笼?

文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乔伊斯首部现代主义小说,青年艺术家能否冲破牢笼?

00:00
28:34

乔伊斯首部现代主义小说,青年艺术家能否冲破牢笼?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一、《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主人公是詹姆斯·乔伊斯自己的写照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部有关艺术家成长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斯蒂芬所面对的阻碍,也正是乔伊斯的人生写照。乔伊斯从现实出发,把表现个人与家庭、宗教、社会的冲突,聚焦爱尔兰民族的劣根性,作为小说的核心主题。和小说主人公一样,乔伊斯在1882年出生在都柏林一个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是一个税务员,早年颇有财力,但后来逐渐走下坡路,全家陷入贫穷和债务之中,乔伊斯也从贵族学校转到条件稍差的学校就读。其母亲辛勤地养育了10个孩子,操劳过度,44岁就病逝了。乔伊斯是家中长子,母亲希望他皈依天主教,长大以后做一名受人尊重的神父。乔伊斯却违背了母亲和神职主管的意愿,在都柏林大学毕业后离开都柏林,成为一名流亡艺术家。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画像》主人公斯蒂芬的故事,几乎是乔伊斯自身经历的翻版。


在小说中,乔伊斯借主人公斯蒂芬之口说:“当一个人的灵魂降生于这个国家时,立刻就会有很多网在他周围张开,以免他飞掉。”为了从各种罗网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艺术家,斯蒂芬发出了自己的独立宣言:“我不想去为我彻底不信的东西卖死力。无论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力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某种艺术形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并以我可以容许的那些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亡和睿智。”这段话也预示了乔伊斯的一生命运。正如小说中的斯蒂芬一样,乔伊斯自1902年大学毕业后,就永远地离开了爱尔兰,自称“流亡就是我的美学”。不过,写作《画像》的乔伊斯已经身居爱尔兰之外,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回眸“青春期的自我”,塑造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年轻艺术家形象。因此,《画像》不只是一部个人的青春的成长自传,也是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们的心灵历程。乔伊斯要思考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现代世界,年轻人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真实使命。


二、如何理解《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神话色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围绕着迪达勒斯·斯蒂芬的成长,呈现了他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这个名字饱含作者的匠心。姓氏“迪达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他使用蜡、麻绳和鸟的羽毛等原料,制作了两个巨大的翅膀,带领儿子伊卡罗斯一起飞出被关押的迷宫。但伊卡罗斯没有遵循父亲的叮嘱,飞得太高,导致翅膀融化,坠海淹死。而“斯蒂芬”,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据说他在宣传福音时被反对者用乱石砸死,成为基督教历史上最早的殉道士。


乔伊斯用两个神话人物来命名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是年轻人走向艺术之路的艰难: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他要克服来自家庭、宗教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阻力,他必须像迪达勒斯一样,从封闭险恶的都柏林迷宫中逃离出来,远走高飞;另一方面,他还有可能像圣徒斯蒂芬一样,因为坚持艺术家的使命,而走向自我牺牲的道路。此外,在结构模式上,小说还模仿了但丁的《神曲》,中间的三章对应《神曲》的三部曲:第二章是置身于欲火煎熬的“地狱”,第三章是忏悔之后获得身心净化的“炼狱”,第四章是受到涉水女孩的引领,如同但丁与引路人贝亚特丽斯,斯蒂芬得以窥见艺术美的“天堂”景象。


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艺术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评价:“乔伊斯的确是一个发明人类意识新语式的真正伟大的诗人,如同普鲁斯特、惠特曼或爱因斯坦的世界,乔伊斯的世界总是随着不同的观察者及其不同时间的而改变。”也是因此,英国批评家S.波尔特把乔伊斯视为艺术家中的“工程师”与“发明家”。《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艺术创新,铸造了乔伊斯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即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有意淡化故事情节,通过感官体验、场景印象和内心独白,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部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悲喜交加的悬念,叙述者几乎隐身不见。小说没有典型环境中的激烈冲突,而展示出一系列平淡的场面,关注的只是人物的内心感觉。比如小说第一章,聚焦一个婴儿的感官成长,斯蒂芬对于词语、声音、形色、气味、对话与形象的敏感与知觉;第二章聚焦一个少年的内心焦虑与灵肉纠结;第三章写的是斯蒂芬处于极度内疚与恐惧之中的混乱意识;第四章展现斯蒂芬的精神顿悟过程;第五章是斯蒂芬的彻底觉醒,出现大段的内心独白,并以主人公的日记片段作为结尾。小说的每一章的叙述视角、句式长短与意象发展不同,呼应着主人公的身体、心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懵懂懂到独立自主,从一个普通小孩到一个未来的艺术家。


虽然小说按照主人公成长阶段进行叙述,但并非像传统小说那样讲究均衡连贯和逻辑性,而是预示出现代小说“非线性”、“空间化”的趋势,即不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事件,没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完整的情节和因果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空间化方式,即采用场景片断的组合进行叙事,在场景转换与人物意识流活动之间,不作过渡说明,所以小说呈现出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叙述风格。这就好像是一串珍珠项链,作者把中间的线抽离了,只是并置着那些大小不一的珍珠,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己串联。这种不同场景并置、看似毫无逻辑的叙述方式,与传统小说那种历时性的、合乎逻辑的线型叙述完全不同。


四、《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意识流小说吗?


“意识流”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而是像河流一样是流动的。于是,批评家把20世纪聚焦于人物意识活动的小说概括为“意识流小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虽然不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乔伊斯发展出一套意识流技巧,比如顿悟和内心独白。“顿悟”原意是“显现”,在宗教上专指“神直接显现在人眼前”。不过,乔伊斯把具有神学意味的“顿悟”转换小说人物的精神成长。他认为“顿悟”是“一种猝然的心领神会,或可以说是神圣的启示;精微而确切地洞察芸芸众生;仅仅一个片断,但包含生活的全部意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或场景,都有可能突然在主人公心中变得光芒四射、充满启示。斯蒂芬的成长中,就充满无数的“顿悟”。正是在对“迪达勒斯”象征意义的顿悟中,斯蒂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成为一个艺术家。乔伊斯还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直接展示小说人物那些飘浮不定的感觉、回忆与联想,而作者并不介入其间进行解释或评论。例如在小说第五章,乔伊斯使用主人公的“日记”作为结尾,把叙述视角转向了主人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内心独白,我们看到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斯蒂芬,句子之间的跳跃性很强,缺乏逻辑联系,词语长短不一,主语与谓语经常被省略,比喻富有想象力。


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在20世纪现代小说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乔伊斯的《画像》为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不仅奠定了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的诞生,也影响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一批现代小说家。美国著名批评家庞德在读完《画像》后,评价它与福楼拜、司汤达的作品一样具有永恒的创新价值。


乔伊斯虽然终其一生在对抗天主教,他却在艺术中创造了一种具有神圣意味的宗教仪式,艺术家成为“具有永恒的想象力的祭司”。正如《乔伊斯》的传记作家约翰•格罗斯指出的:“在摈弃天主教的同时,乔伊斯对世界产生了一种圣礼式的看法,只不过是艺术取代了宗教。……艺术家也就是救世主。”信奉艺术至上的乔伊斯试图通过语言留驻时间,通过文学想象飞越现实困境和命运迷宫,用无止境的语言探索,开辟了现代文学的新大陆。这也正回应了小说扉页引用的一句话,它来自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对迪达勒斯的描写:“他用他出众的才思开拓出新的艺术领域。”


书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今日解读:刘燕

解读人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女性文学、基督教文学、跨文化交流等。

主播:李欣

策划编辑:周向荣

总编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兔子朗读者

    感觉这个小说非常抨击国家这样的概念,应该是资本非常喜欢并向往的东西。

  • 乔安公子

    作为一个本身也是喜马拉雅的财经主播,你的节目是我听的次数最多的节目,声音也非常好听,让人特别舒服,平静,希望多出专辑

  • 朗笙的声

    他用他出众的才思开拓出新的艺术领域。

  • 硬派老生_龙哥

    不错👍

  • 闻道厉行

    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之作

  • 自然自在L

    着急回家看孩子吗,我用车载音箱都听不太清楚。说的很快,很难进入故事情节。,,

  • 各角色窥探者

    喜玛讲书主播们的声音都很好,可以介绍一下主播们的其他作品吗?同求的点赞,点赞过100,主播必须回复。

  • 孙汉唐

  • 为什么不能青史留名

    主播讲话的时候是不是离话筒太近了,尖音听得好难受

  • 少谔

    乔伊斯当年写的这本书,不就是21世纪初中国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