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何苦呢?
我们进入到《庄子》内篇的第三篇〈养生主〉,〈养生主〉所说的就是养生的原理,在今天一定很多人都有兴趣。还记得前面讲的〈齐物论〉有高度的思辨性,你一定觉得很累,那就轻松一下,让你回到个人生命的安顿。〈养生主〉这一篇是内七篇里面最短的,总共只有五章,它的故事也相当生动,也就是著名的〈庖丁解牛〉在里面占了两章,这一集我们先介绍它的第一章。第一章是很有特色的,〈庖丁解牛〉是在第二章跟第三章,下一集就会看到了。
我把原文意思先说一下,庄子这么说的。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去追随无限,一定疲累得很。既然如此,还要汲汲于求知,那就只能疲惫不堪了。善于养生的,不会赢得长寿的虚名;不善于养生的,也不会走到伤残的地步。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以此为原则,将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培养活力,可以安享天年。”
这里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段,首先跟你说,生命有限,知识是无限的。我在三十几年前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在耶鲁大学每一次去图书馆,都会想到这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为书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在图书馆里面的书架从下往上,高的地方还有特定的梯子要爬上去拿,常常觉得说人有多少时间多少生命?,要耗多少力气在这些书堆里面?
如果人要求知的话,永远求不完的,今天念中国古代的经典,都希望选择最精彩的最精华的来学习,光把这些古代的文言文,用今天白话的思想来了解已经不容易了,还有外国的呢?很多人现在张口喜欢说,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莎士比亚,像这种话代表大家对于莎士比亚也很熟悉了。
基本上西方的文学、哲学、艺术,怎么可能接触得完?书是越念越多的,尤其今天出版方面,早就是爆炸的情况。如果一心想要求知,或是说想像在南宋的朱熹所说的,一本书有一本书的重点,多念一本就更多了解一点,那你不可能的!第一个,对于知识,一定要自我约束,只去念那些真正重要的,念了之后了解了还要努力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改善你的生命。念书不是为了作秀不是为了当两脚书橱,跟别人在比赛一样的,不是的!而是要真的能够念了之后,对生命有益处的。
在〈养生主〉一开头就先跟你说,前面那个〈齐物论〉大家念过了,不要再费太多心思在很多理论上的争辩,先让你有一个自我约束。接着后面有一句话很费解,原文叫做“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很多人照字面上怎么解释?说你要做好事,不要接近出名的阶段;你要做坏事,不要接近被惩罚受刑的阶段,这样的解释是不太合理的。
《庄子》书里面,对于善恶的分辨一向是批判的态度,它为什么常常提到儒家、墨家,因为他们喜欢分辨善恶,道家的思想基本的立场,就是不要跟我谈善恶。因为善恶都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某些人去做的一个界定的标准,道家比较喜欢超越这些善恶的分辨,进入到追求真实再进一步产生审美感受,这是道家思想的基调。
现在哪里有人会劝说,做好事不要出名,做坏事不要被受刑,他教你做坏事吗?所以这样的解释完全不合理,那应该怎么解释?既然谈〈养生主〉,前面跟你说念书适可而止,选择一些书念对你身心有帮助,并且努力加以实践的。后面讲为善为恶,当然是善于养生跟不善于养生,以养生作为考虑的重点,才会说为善跟为恶,这样讲话就没有问题了。你说我现在善于养生,为什么不要出名呢?
电视里面偶尔会报导,有很多长寿村接受记者采访,他们那些人好好的过日子,活了都接近一百岁了,记者有事没事都要去问他,他不累吗?这个善于养生出了名之后,别人天天都问你养生的事情,养生是要实际的生活,不是跟别人去说的。说多了之后,有时候别人想学也不见得学得到。因为住的自然条件不一样,或者个人心性的修养不一样,别人怎么学?
你善于养生不要出名,出名以后天天有人找你打听怎么样养生,这是一种干扰,对养生是不好的。不善于养生的话,也不要弄到伤残的地步,就是我不善于养生,不太注意这些问题,我就暴饮暴食,到最后变成有三高、有各种复杂的问题,身体弄到残缺了这当然不行。同时这边提到说不要接近“刑”,“刑”代表刑罚的“刑”,代表什么?代表我再不懂得养生也不要去犯法,犯法之后就要受刑。
再继续往后看,后面看到有好几个人都只有一只脚,因为古代有一种刑罚是砍脚的太残忍了。这些独脚的人在《庄子》书里面,都受到相当的肯定。这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为什么这样解释是对的?因为他后面就特别提到“缘督以为经”,我们把它翻译成“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以此为原则”,后面有四句话—可以保护身体,保全天性,培养活力,安享天年。这四点都是就你身体的养护来说的,前面讲为善,当然是善于养生,“为恶”就是不善于养生,这样就没有问题。
什么叫“缘督以为经”?我们看武侠小说常常看到打通任督二脉,也不太知道怎么回事,可以去问很多中医方面的老师,他会告诉你,任督二脉都在人的身体的中间,“任脉”是在身体的前方,“督脉”是在身体的后方。这两个脉都是人的呼吸经过的地方,它本身是一个空的,让你呼吸的气可以通过它循环整个人的身体。
这边讲“缘督以为经”,“督”是身体后方的那个空的在中间的,“缘”就是顺着,“督”就变成中间,这个中间是虚静的,我们就把它翻译成为“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经就是原则,以此为原则”。保持一种空虚安静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讲虚静,在老子方面也有根据,老子十六章讲到修练的时候“致虚极,守静笃”。六个字,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虚静这两个字《庄子》后面也会经常使用。所以这边讲“缘督以为经”,五个字可以这样去理解,说明真的要养生的话,就是保持虚静的心态,顺着自然的条理。这一来的话,整个养生从养身体开始,最后目的当然是安其天年可以尽年了。
《庄子》在这一章里面谈到〈养生主〉养生的原则,真正重要的是后面的〈庖丁解牛〉,在这里是个开场。让你先把人间复杂的知识,先把它搁置一下,或是约束一下,因为人活在世界上,很多人一辈子都是被知识所困扰,求知绝对是好事,但是要知道这个知对你有怎么样的用处,这用处直接对你生命有所帮助的,对你的身、心还有精神的层次都有所帮助,并且念了书之后要了解它的道理并加以实践。
譬如说,像《庄子》这本书全书七万多字33篇,把它认真的通通背下来,第一个背不住,我无法想像有人把《庄子》全书背下来,不可能的!中间有些段落,在前面的〈齐物论〉已经见识过了,怎么背?不像《论语》、《孟子》或是老子《道德经》,很容易就把它背得差不多了。
《庄子》不可能用背的,要理解,理解的话也不可能说全部加以理解,要把握重点。重点理解之后,就知道说生命是有限的我要珍惜它。追求知识的话,我来决定我来选择要哪些知识。这一来的话就知道说,对自己的生命要怎么样去善于养护它,然后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把它当作原则,让自己这一生可以过得平安健康,这就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下一集,我们要谈的主题就是:〈庖丁解牛〉是一种表演。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打卡傅老师讲庄子37:庄子的确眼光独特,都知道求知是好事,但是如果变成无尽的贪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类似武侠小说里的走火入魔,那就适得其反了。我们平时也有类似体会,现在有个步数排名,本来是督促大家适当运动,但后面变成仅仅为了步数上的排名,用了非常规的方法,不见得对身心有益。亦或是像孔乙己一样,一直陷入在茴字有几种写法,恐怕都是违背了求知的初衷。求知不仅是数量上的堆砌,也不是一生唯一要做的事,还要在个人的身心灵上有所提升。 ps一句有哲理的话:蚂蚁搬家、蜜蜂酿蜜、老鹫抟云 ——方东美
gh0001 回复 @黑眼豆豆_xk: 老鹫抟云
念真正对生命有益的书,然后实践,超越一切,人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平凡又如何,与其琭琭如玉,不如珞珞如石。
悟省行 回复 @悟省行: 似乎活着本身就是悖论,保持虚空的状态,在现实中,知道自己要什么。那能够像傅老师这样博学,已是人间难得的奇迹,那就敬仰可以了。
爱容易让人迷失,痛让这份爱变得真实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傅先生有大爱娓娓道来。感恩遇见对的人了。谢谢!
道家的思想基本的立场,就是不要跟我谈善恶。因为善恶都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某些人去做的一个界定的标准,道家比较喜欢超越这些善恶的分辨,进入到追求真实再进一步产生审美感受,这是道家思想的基调。
过去我总是想看任何书,想了解很多的事情,无书不看的,现在大多没什么兴趣了,只想看看《道德经》《庄子》
我想一个人____静静 回复 @容容读故事: 七篇背下四篇啥水平
何必苦苦追求无尽的知识呢!重在开悟吧!
为什么付费频道的音频质量听起来很一般呢?
我们追求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智慧。什么是智慧?心灵虚静,蕴藏光明,顺应万物以自然。知道知识的来源和根本,把握事物之间的规律,保持淳朴的天性,不改赤子的纯真。缘督以为经,守住中道,顺应虚静的自然之理。
这个“为善 为恶”解读的非常到位!不离根本 不加以乱论,回归本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