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作者权威传记。她一生都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女性的处境。
精华笔记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著名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女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这本《成为波伏瓦》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作者凯特·柯克帕特里克对大量的独家材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呈现,其中包括波伏瓦学生时代的日记、2018年才曝光的波伏瓦的情书等等。
求索期(1908-1943)
波伏瓦1908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她从小就喜欢读书,父母也积极鼓励她阅读的兴趣。书籍不仅给波伏瓦提供了知识,也让她有了伟大的志向,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有所作为。
十几岁的时候,热爱思考的波伏瓦顺理成章地迷上了哲学,并将哲学研究定为一生的志向。19岁那一年,波伏瓦连续拿到哲学史和哲学概论的高等教育资格证,并将存在主义确立为基本的哲学立场。
1929年,21岁的波伏瓦成为法国史上第一个在男子学校教授哲学课的女教师。同年,她参加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并结识了那场考试的第一名:萨特。
相恋后的萨特和波伏瓦讨论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关系,即他们除了彼此之外可以有别的情人,但会对方分享所有的一切。这样一种开放性关系伴随了这对伴侣的一生。他们各自的生命中都有许多情人,但彼此间始终保持着真诚而热烈的精神交流。
1932年,波伏瓦被法国教育部分配到马赛去教书,在此后十年先后和至少三位女学生发展出亲密关系。这段时期的情感纠葛让波伏瓦在思考爱与人际关系的本质时,得出了和萨特不一样的结论。
收获期(1943-1955)
1943年,波伏瓦从马赛回到巴黎,从此开始专职写作。她陆续发表了一些存在主义的哲学作品,比如《皮洛士与息涅阿斯》和《模糊性的道德》,并得到了“存在主义女王”的美誉。
在将近40岁的时候,波伏瓦开始探讨一个非常具体的、和她自身处境密切的问题,那就是:做一个女人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探讨的结果是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这本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也是人到中年的波伏瓦向年少的自己交出的答卷。
《第二性》让波伏瓦名声大噪,和萨特一起成为当时法国最受瞩目的知识分子。然而就在这对哲学明星红透半边天的时候,他们俩之间的情感关系却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萨特迷上了一个叫多洛雷斯·瓦内蒂的美国女子,而波伏瓦也与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陷入热恋。本书作者在研究了许多资料后指出,阿尔格伦是波伏瓦一生中爱得最热烈的男人。
在结束了与阿尔格伦的恋情后,波伏瓦创作了长篇小说《名士风流》。这本书成为波伏瓦有生以来最成功的作品,不但在市面上非常畅销,而且在出版一个月后就获得了法国文学最高荣誉“龚古尔奖”。
晚年(1955-1986)
1955年是波伏瓦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年份,它标志着波伏瓦从一个有些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文化名流,转变为一个全身心投入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年,她旗帜鲜明地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还和萨特一起拜访了中国。
晚年的波伏瓦不再满足于在纸面上书写颠覆性的言论和理论上的自由,而是更多地转向现实中的女权运动。她为女性合法堕胎的权利积极奔走,也呼吁法国进行离婚改革。她还在1974年创立了“女性权利联盟”,希望法国能出台一部反对性别歧视的法律。
晚年的波伏瓦还有两段重要的亲密关系。其中之一是和犹太导演和作家克罗德·朗兹曼,另一段则是和女学生西尔维·勒·邦。但在她心中,排第一位依然还是萨特。随着她和萨特逐渐老去,波伏瓦开始研究老年。
1980年4月15日,萨特去世。悲痛欲绝的波伏瓦写了一本关于萨特之死的书《告别的仪式》。这也是波伏瓦最后一部著作。
1986年,波伏瓦去世,享年78岁。葬礼上,人们高呼着法国女权主义者伊丽莎白·巴丹泰在写给波伏瓦的悼文中的一句话:“女人们,你们欠她一切!”
作为一个女性,波伏瓦不顾一切,不受任何成见和偏见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了一生,最终成为女权主义理想的榜样。在波伏瓦看来,重要的,是做自己。“做自己”意味着一种不可逆转的选择和“成为”的过程。
如这本书作者所说的,我们其实永远都不会知道波伏瓦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从外部来看,我们不能忘记波伏瓦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
书名:《成为波伏瓦》
作者:[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哲学和基督教伦理学讲师、哲学研究室主任。著有《萨特与神学》《成为波伏瓦》等。
解读人:吴海云
解读人简介:文化研究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主播:文月
策划编辑:李雪清
总编辑:徐苑
已有的评论让人有些诧异,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多面性,波伏娃与萨特二人对婚姻、对性的开放思想只是其中一面,众看客可有自己褒贬…但相较于这一方面,他们的哲学理念、他们对世人的思想启迪不更令人珍视更令人敬仰吗?
古顏 回复 @CheshireCat喵: 有些平庸的人不自知而已,人至少还是该有自知之明😪
这就俩人渣啊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两个应该算是精神伴侣,两个人都太过自我,无法成全他人,所以没有结婚也是名正言顺的。
震惊于此条讲书下的众多评论反馈出的喜马会员的人文素养水平
深受波伏娃影响,读过她写的很多书,也读过别人写她,写她和萨特的书,由她又拓展到萨特,福柯,金赛
个性鲜明,还是终于一人。
这俩人心里变态啊。。。
把哲学和主义当作极端自私自恋的遮羞布也是没谁了。谁会把她当作榜样教育自己的女儿么?
李银河,洪晃,波伏娃。清醒的女性犹如灯塔。
论海王和海后的哲学理论基础
fish妤 回复 @luyido: 感觉他俩是友谊,而她是错位了性别,但她成为女性来到这世上,做出对女性角度的觉醒思想,是一种使徒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