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泰国:米之神基金会的多重实践(5.1.4)

第五章 泰国:米之神基金会的多重实践(5.1.4)

00:00
12:07

(五)秘鲁:挑战西方农业体系的安第斯农民科技协会

1.背景:秘鲁的殖民历史

      秘鲁处于安第斯山脉中部,是世界五大农业发源地(中东地区、中美洲、南美洲、印度和中国)之一。安第斯人的农耕文化有着约一万年的历史,由于境内的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形成狭长的海岸带,没有大面积的农耕土地,因此,本地农业规模小,多为小块地的坡地耕作(梯田),形成小农的自给自足型经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其文化与物种多样性均能保存。例如,土豆品种有3500种,玉米有1600种,农夫在地里一次可收获超过50种的土豆。

      西班牙人到达中美洲后便一路向南,于1532年到达秘鲁。他们看到这里主要是山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山上有很多不同种类食物,且这里的食物能自足。他们难以想象当地人在坡地上竟种植了那么多东西!西班牙人侵者利用本地奴隶开采矿产,得到的金银全部用于支援西方的发展;他们将原住民赶到山上,在境内大力推行西方的种植方式,种植甘蔗、棉花,养殖牛羊等,并大批量地运往欧洲。殖民者对当地人的剥削与奴役,长达300多年。即使如此,由于安第斯山脉的保护及坡地耕作的特点,原住民仍能够自给自足,保持种植的多样性,让文化得以延续.

      20世纪初,秘鲁境内建起了第一所农业大学, 聘请了比利时来的老师,教授的是如何种植欧洲需要的产品如甘蔗、棉花,以及牛羊的养殖,而当地大地主雇用无地农民或使用农奴进行生产。20世纪中期,西班牙殖民者离开,秘鲁名义上转为共和国,但仍沿用留下来的政治、经济及教育体系,并以新的形式出现。

2.现状:现代教育的缺陷

      西班牙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西方科技,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欧洲的文化,并与当地的印加文化发生碰撞。不仅如此,通过与当地人的婚配,混血人口的比例占了多数,纯血统的原住民只占人口总数的15%-20%,在墨西哥亦是如此。

20世纪初期,境内的农业大学将西方的农业体系推广到了秘鲁。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发展项目的引进,特别是绿色革命的到来,种子改良、农药化肥的使用等配套技术被引进到秘鲁的中部。当时政局混乱,时常发生军事政变,相对进步的政府上台后会对此做一些改革。1969年,政府把大地主赶走,开始大规模土改,由当时的农业部来推行这项改革。在当时,当地人基本上是不上学的。伴随教育改革,20世纪60年代秘鲁普及平民教育,原住民的孩子因此也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西方教育。

      这些孩子在大学接受完优越的西方教育和一些革新的观念后,就受聘于政府,回到自己的社区工作,但推行的都是与当地情况不吻合的农业政策,对社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们大学期间放假回家,看父母那样种地,就说“太落后了”。父母于是就把地交给孩子做试验,结果发现孩子更没用,什么都没学到,还花了那么多钱!便觉得读大学无用。例如:当地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原住民会根据天象插种,而现代农业却完全不考虑这些。老人们说,当地的传统,在新月时节种下去的土豆,虽可收获,却不能留种,这是回到社区的孩子不能相信的。但当他们亲自种植后,所得到的结果他们自己也受到打击。这则启发人们要懂得尊重传统的做法。

      20世纪70年代,很多NGO推动农业发展项目,鼓励农民按照西方的种植模式,即大量依赖拖拉机、改良种子、化肥和农药去种植当时政府还有补贴。到80年代的时候,政府不再补贴,农民要自己去银行贷款并承担风险,起初收成很好,但因所有人都这样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受到市场的无情打击。许多农民因此负债,甚至变走土地,成为无地农民。

3.觉醒与实践

      秘鲁很多曾参与推动绿色革命的农业专家雄心勃勃地想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结果反而让农民负债累累。因此一此人离开城市和原来的岗位,重新回到社区,向老人和种田能手学习,聆听他们讲述农耕的具体操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一般的科学家最不善于的就是倾听,只知一味教化“无知”的农民,所以农业专家要下乡考察确实有些困难。起初社区的人也不理解,甚至怀疑和嘲笑回乡的人,把他们看作失败者,但这些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希望。

      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回乡的知识分子成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NGO,并通过秘鲁安第斯农民科技协会(PRATEC)串联在一起, 彼此联系和申请资金开展工作。他们开始收集当地的不同种植方法并加以记录,现在已经整理记录了2500个经验,并将此编成了200个小册子,每本几页,图文并茂,以保留和推广另类农耕方法,取代现代农业方法。

      他们不但要面对西方农业体系的挑战,同时还要面对自然的挑战,例如当地白天温度可达39心,而夜晚可达零下十几度,如何向祖辈学习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成为他们换家的方向。将不同实践经验位结后,PRTC设立了一个关于安第斯农业的课程,非与大学合作,的大学教农业的老师开了一门硕土课程,还颁发文凭。这真是难以置信,西方模式的大学竟允许他们的传统农业技术课程登上大雅之堂。

      至1994年,本土NGO提出的课程基本结构,主要以安第斯社会与抗衡西方现代化思潮为重心。从1990年到1999年,共办了10届培训,每届大概十二三人,共有120-130人毕业,同届的学员都非常亲密,年龄在二十到五十岁之间,以三四十岁的人居多,因为此年龄段的人有一定的人生经历。招收的学员主要来自NGO组织、政府或其他对传统农业感兴趣的人(志同道合者走在一起, 或走在一起而志同道合)。此时期的培训是文凭课程,虽然附在大学课程体系之中,但仍不算正规课程。在2002-2005年,课程有些修改,同时延长了一学期,改为正式的硕士课程,共开了4次。硕士生中比较好的有9个是大学教师,其中3个已经完成毕业,并尝试将所学渗透到他们的日常教学中。PRATEC现有全职人员6人,其中4人为技术人员(1人负责摄录技术),2人为行政人员,主要工作是与全国各个“回乡建设安第斯文化核心小组”合作,通过课程寻找同道者,形成团队。现在他们侧重于以安第斯农业课程为中心,与农村教师合作来开展工作,至今已有十几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