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2021年就好像闯进了一个凶险的历史的峡谷。我们目睹了很多陌生的场景,很多刮风下雨的日子,甚至我们现在还能够听到一些狼叫的声音。我们抬头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同时我们在想有没有那张地图呢?如果有一张关于这个峡谷的地图,告诉我们它的出口在哪里,未来的一年、两年、三年,我们该怎么走,那该多好。
其实生活、企业、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有这张地图的话,它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同构成的。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说,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它的客观规律的。但同时我们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戏剧性和偶然性,否则历史将变得不再有趣。
早在100年前,当时在科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非常重要的争论。在1927年的时候,有一位26岁的物理学家,叫海森堡,他第一次提出了叫“不确定性理论”。
他说所有的科学、所有的规律,在你进行论证的时候,都可能出现偶然和意外。而这些偶然、意外构成了这门科学、这门学科继续向前的新的可能性。当时在科学界有很多反对者,最大反对者就是当年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说我们都能够用一个公式来解释宇宙是怎么运行的了,难道还有什么不确定性吗?难道上帝会掷骰色吗?
这场争论其实没有任何的结论。但是我在想,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发现说,历史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就好像我们今天在一个历史的峡谷中走向未来一样。我们研究周期,我们研究它的确定性和可能性,同时我们要警惕种种不确定性的发生。这是我们今天做这场年终秀最重要的起点。
在商业世界中,如果有所谓的“天、地、人”的话,“人”就是我们自身,每个人个体的成长。“地”就是我们所从事的大大小小的事业。“天”就是周期,周期是天,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我们头顶的六片天——2021年所面临的这六大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百年现代化周期”。
罗纳德·科斯,1991年的诺奖得主,他在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叫做《变革中国》。他在书里有这句话,说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这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判断。
如果我们再放长一点来看,本轮的经济改革在中国的现代化史上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上,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和作为呢?
在1821年,200年前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达到33%,而美国当年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是2%。但是你要知道,人类其实在那个时候已经进入到工业革命,然后历史开始转折,接着你看到美国的经济曲线大幅度上升,中国开始大幅度下降。
到1890年代末的时候,美国的钢铁产量排在全球第一位,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接着曲线继续往上升,经轮一战,经历二战,中国继续下行。1987年,中国在那一年的GDP占全球比重只有1.8%,相当于1821年美国的水平。
特别是日本经济崩溃,苏联解体后,整个90年代,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接着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曲线开始非常顽强地往上走。到2021年,今天我们举办年终秀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跟美国相比,我们是它的76%。然后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往前走的话,应该在203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会超过美国,重新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无论你在哪里,给这个国家,给我们自己一点掌声。
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其实你会发觉说,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中国:一个需要被援助的贫穷国家,突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很可能在十年之内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怎么做到的?
1940年代末,美国人费正清提出了“冲突-反应模式”。他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次农耕文明国家被西方文明所造成的冲击。被打了以后怎么办?地上爬起来,把鼻血抹掉,你怎么打我的,我学你的技术,学你的制度,学你的公司治理模式,甚至学你怎么穿衣服,然后通过“反应”来重新建构我们的能力。
到1980年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学者叫彭木兰,提出了“大分流理论”。他意识到,可能中国未来现代化道路,可能有他自己的文明、审美和价值观体系,历史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分流。
然后到了2009年,基辛格写了一本书叫做《论中国》。从1972年到今天,他来了中国98次。所以他提出了中国的发展叫“独特论”。我们再接着看到,科斯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意外论”,他认为中国经济是二战以后最成功的经济发展运动,但很可能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而在今天,我们可能看到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家对中国有更激烈的看法。
但我想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看法,那关于我们自己,我们在2021年,今天我们要走出这个艰难历史峡谷,要到走向未来的8年到10年,我们会问自己个问题说,如果我们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我们是不是市场趋势的开拓者,我们是不是核心技术的拥有者,我们是不是文化潮流的引领者、货币话语权的决定者,甚至我们是不是人类命运的思考者?我想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最让我们好奇、最性感,也是最艰难回答的问题。
我在2013年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做《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在那本书中我讲过一句话: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新型治理模型中寻找平衡的非西方式改革。这次变革的时间长度很可能超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长度。所以我们如果从百年现代化历史角度来看的话,我们需要对中国这一轮经济改革运动有足够的信心和足够的忍耐力。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周期:“互联网周期”。
如果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是被互联网改变得最彻底的国家,互联网给中国的产业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服务产业还是金融产业,创造了巨大的一个机会,那么到2021年的今天,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我觉得就四个字,叫做“高度饱和”。
我提供给大家几个数据。中国的智能手机增长从2015年开始就已经停滞了。2021年,中国人每天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将近5个小时。你还可能再多一分钟吗?已经很困难了。
互联网的电商平台,淘宝要获得一个有效的注册用户,要花多少钱?要花673块钱;京东需要花384块钱,连个拼多多想获得一个有效的注册用户,都需要花578块钱。
我再给大家几个数据。中国最大的三家电器公司,格力8万人,美的17万人,海尔10万人,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一汽12万人,最大的饮料公司娃哈哈3万人,最大的服装企业雅戈尔5万人。
互联网公司,腾讯9.4万人,阿里巴巴25.5万人,京东40万人,字节11万人,百度4.1万人,滴滴1.6 万人,不多,但是它连接了1300万中国网约车司机,美团6万人,连接了950万的骑着小电驴的外卖骑手。它们已经由一个所谓的虚拟经济/高科技企业,变成了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从劳动力成本来讲,它也已经饱和了。同时这些公司在过去20年里,在各个领域,从信息分发、电商、支付到线上线下各类服务,已形成了垄断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2021年,互联网公司涉及违反的反垄断法案就有86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2021年他们的股票表现都很差。阿里巴巴跌了50%,百度跌了34%,拼多多跌了68%,腾讯跌了20%,美团跌了23%。我们再来看,谷歌涨了69%,微软涨了54%,亚马逊涨了4%,苹果涨了3%,Facebook涨了27%。
这可能是自有互联网以来,中美两个国家在资本市场表现最大的反差期。为什么会这样呢?饱和了。但全球市场,全球上网人口46亿,除非我们的消费互联网在未来能够像美国互联网一样能够让全球用户变成使用者,否则的话,一方面成长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因反垄断受到挤压。
在2019年的时候,美团的王兴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今年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所以在未来我们会看到,在既有的技术和模式环境下,消费互联网的红利周期已经结束了。开放、封闭、再开放、再封闭、再开放,人性、利益、制度与技术的博弈将贯穿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们再来看影响我们的第三个周期:“房地产周期”。
有一家公司叫做树根互联,这家公司很有意思,它是三一重工孵化出来的。从 2009 年开始,他们就把他们卖出去的各种房地产用的工具,挖掘机、水泥搅拌机、打桩机上面装传感器。现在全中国有70多万台挖掘机装了他们家的传感器,所以他们有个指数叫做“挖掘机指数”。通过这些挖掘机指数,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地。
你会问这个工地有多大呢?我们一年造多少房子呢?过去这些年,中国每年的房屋新开工面积22.44亿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加拿大或者英国国土面积上存量房屋的总和,我们每年建一个加拿大或者一个英国。
那么大的面积,1998年以后建房子今天建到怎么一个状况了呢?1978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到了我们开始搞房地产改革的时候,1998年的时候,人均住房面积是18.7平方米。也不多,三口之家加在一起不到60平方米。所以要买房子。但是到了2016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6.3平方米,到了2020年的时候,达到了40平方米。当我们达到36.6平方米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三口之家,平均摊一下,共100平方米。
所以一个周期结束了。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词,这个词今天就像一把宝剑一样悬在房地产的头上,叫做“房住不炒”。
所以在2016年以后,随着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随着住房资产在我们总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进行大规模的调控。而我们消费者今天买房子,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人已经很难把它作为资产最重要的增长配置,我们现在把很多房子叫做“改善性住房”。我们如果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有了一、两套房子,我就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再买第三套房子作为资产配置。第一,国家“房住不炒”。第二,不动产的投资效率跟七、八年前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了。
我又向胡润要了一个数据。中国1998年开始房地产运动到2002年的时候,100个最有钱的中国人中有47 个是房地产开发商。2002年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一半或者1/3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前十大富豪中有六个是房地产开发商。到2021年的时候,胡润富豪榜“百富榜”前100中,房地产开发商只有19个了。所以即便在中国最顶级的财富级,我们看到它的投资效率也开始大幅度下降。
2021年,我们看到原有的周期性调控规律开始失控了,那些希望通过银行贷款、希望通过夹层基金、希望通过商票、债券来跟国家政策进行对赌,大规模囤地。希望你某一天房地产房带层的突然松绑,我们98年以后,每隔4年到5年百富榜里那些朋友们,他们屡试不爽,房地产这 20 多年里面有非常明显的反周期操作,但是在这两年突然间消失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很多大型房地产公司,他们仍然面临种种的上票违约的风险。在2018年秋季万科的年会上,郁亮同学挂出了三个字,叫做“活下去”。我想这是房地产开发商在今天面临的最困难和最真实的场景,一个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真的已经结束。
我们接着来看影响我们的第四个周期:新国货周期。
你们知道黄浦江边的那个江滩为什么叫外滩吗?上海是1842年开埠的。开埠以后,英国人就在黄浦江的北岸建了很多的商业大楼。那个江滩是在原来的上海县城的外面,今天如果我们去外滩的话,董家渡背后原来是有城墙的,是老上海城,它在外面,所以就叫外滩。
第二是因为都是外国人、外国品牌、外国银行、外国央行甚至改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们去过外滩庙,一眼望过去都是全世界的大牌。2021年,今年有一家福建的企业在外滩边租1000平方米的空间,建了第一个新国获得空间。所以各位以后到外滩去,真的可以看到我们第一个国货品牌了。
在今年的双十一电商平台上,我们看到了这些数据,真的我们要为新国货来一点掌声,特别的不容易。我们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看到有382个新国货,交易量超过了一个亿,在京东平台上看到最受消费者欢迎的5个品牌,4个是新国货。我们在抖音电商平台上看到,新国货数量占比达到了87.5%。
我们每年会做一本新国货白皮书。我们今年做了一个数据调查,问一些90后和00后:两个商品摆在你面前,一个是欧美产品,一个不能是中国的国货产品。如果他们的品质差不多,价格差不多,你会选择谁呢? 90% 的消费者购物时会选择新国货,00后更厉害,多少?80%。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这是我一个朋友,他叫江南春,大家知道他经常讲一句话叫做“双微一抖一分众”。因为他认为在线下空间里面,分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前两天我在上海碰到他,我跟他交流,我说你帮我查一下看,每年到你这个分众来投广告的人里面有没有变化?江南春说,这两年国货越来越多。
我在做企业事研究中,我会发觉说,其实新国货并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从事的事业。从1842年上海开埠,从那时候出现了中国第一代的民族企业家,到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到的在做中国在食品饮料、服装、家电、汽车领域出现了很多的国货品牌。
那么第三轮和第一轮第二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第一轮、第二轮所有的国货生产靠的是两点。第一点,性价比,我同样的产品价格比你便宜。第二点,不买国货,你不爱国。我们用喊口号的方式希望大家来买国货。
但今天的新国货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第一,我们不再依赖于性价比优势,我们现在很多新国货产品,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质量,我们价格并不比洋货便宜。我们不再通过价格优势来获得市场。第二,所有的新国货都是我们掌握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不再需要喊爱国的口号,你爱穿谁的鞋都行,你穿日本人的鞋也很好。美国人鞋很好,但我能穿国鞋,我可能有两双国鞋,有两双欧美的鞋,我换着穿,我并不认为这个是爱国或者不爱国,你在中国消费都是爱国吗?但是我认为我穿这样鞋是因为我喜欢他。而问题是。最重要的是,喜欢他的人是谁?
我们看到,在2021年,一二线城市在总的新国货消费中占比居然达到了46.35%。中国的新国货消费在网上销售部分的一半左右,是被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买走的,三四线城市占到29.75%。其它城市是23.85%。什么意思?我们常常讲有两个词,一个叫做流行,一个叫做时尚。流行和时尚从哪里发生的呢?是从中心城市发生的,是从上往下发生的。这几个数据告诉我们,国货消费已经成为了2021年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时尚和流行,它不再是一个性价比的游戏。我觉得这是我们在新国货运动中一个前所未见的景象。
你会发觉说那么多年轻人,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国货,因为这个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主张的一部分。真的在未来十年,只有极少数的创业机会是确定的,新国货创业肯定是其中之一。
我们再来看影响我们的第五个周期:产业智能周期。
我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工业记者,就开始跑企业。所以1990年到后来的20年里面,我去过中国绝大多数的著名企业,然后到了2010年以后,我突然发觉说我跑工厂跑少了,跑什么呢?开始跑互联网企业。我发现互联网公司的整个运营模式,他们的对生态的理解,他们对产品的理解,他们对质量的理解,跟制造企业都有不一样。将近十来年时间,跑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突然发觉从2017、2018年又开始跑工厂了。为什么重新回去呢?因为突然发觉说历史的动力,生产力新的增长极好像重新回到了工厂,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新的产业智能周期的到来。
这张图是我用手机在一家陶瓷工厂拍摄的。它在干什么?这只机器手在喷一个马桶座便器。你知道吗,我看到这个场景是非常感慨的。一个坐便器,上面需要涂釉,最早怎么涂呢?大家看最上面的照片,是用手涂的,这个工种叫做施釉工。施釉工特别辛苦,他天天要跟这些化学元素打交道。所以每一年因为施釉,中国会有上千个人患上尘肺病,大家知道尘肺是不可逆的,一旦染上,终生你就是尘肺病人了。
但是当我看到这只机器手的时候,当这家陶瓷工厂的总裁跟我说,今天我们这家陶瓷工厂一年做80万个坐便器,已经没有一个施釉工的时候,你猜我是怎么想的?我觉得,产业智能变革除了给我们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除了带来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外,更重要的是再造了中国工业文明的人文环境。
我前几年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做《我的诗人》,这部纪录片描写的是几个中国的工人诗人。他们仍然在一线当搬运工,当施釉工,当的车床工。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写诗歌。其中有一个深圳的诗人,叫做唐以洪,他写过一首诗,给我留了非常深的印象,叫做《我写过断指》。写过他们缠着带血的纱布/像早产或夭折的婴儿躺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产床上/我写过断指/写过他们的无法形容的疼痛和麻木……
我在那个陶瓷工厂里面看到施釉工的消失,我在钢铁厂,在珠三角的很多机械工厂里面看到很多机器手,我真的又想起唐以洪的《断指》。我觉得产业智能化使得我们对工人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原来需要很多产业工人、搬运工。有了码垛机器人,就不需要搬运工了,有了施釉机器人就不需要施釉工了。那我们需要谁呢?我们需要懂编程的技师,我们需要懂设备维修的技师,我们需要懂生产线流程管理的技师。那些可能断指的、可能患上尘肺的产业工人,他们通过知识的迭代成为了新的生产线上技师和知识工人。朋友们,这个是产业智能化。在今天除了给我们带来生产效率和设备提升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尊重我们的每一个工人,是通过技术变革的方式来尊重我们的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
今年去的最后一家工厂是江西南昌的一家“中国最美工厂”。工信部曾经给中国的几家工厂颁过一个牌子,叫做“中国最美工厂”。其实有一家是中药厂。我去到的这家中药工厂是中国中药产业的第一家全球智能工厂,最先进的提纯设备,无人车间,十多亿产值的工厂里不到50人,所有的生产线设备都进行了全自动化的流程制造和全自动化的灌装、运输、码垛。
当我走在华润江中智能工厂里的时候,我真觉得恍若隔世。我觉得智能产业改造了钢铁厂,改造了服装厂,改造了冰箱、空调、洗衣机厂。今天也在深刻地改造,我们认为非常传统的一个行业,叫做中药产业。
在这个“中国最美工厂”,生产的产品叫做参灵草。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宇航员喝的唯一一个滋补品就是这个产品。它里面最重要的成分叫做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植物和动物,它的上面是植物,下面是动物,连在一起的药物,非常滋补。最大的问题什么呢?重金属含量。虫在吸取营养时含有重金属。当你有了这些非常先进的提纯专利技术后,你能够把冬虫夏草里的重金属全部去除掉。通过中国最顶级的中医药师进行配比。所以今天中国的宇航员连续四年喝的就是这个产品,所以它需要有传承,需要有国医的传承,需要有新的专业中药的技术。同时,它需要有智能化的产业变革。
我们接着再来看第六个周期影响我们的周期:新能源周期。
我们看到2021年,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在上涨,大宗商品几乎涨疯了:煤涨了97%,纯碱涨了89%,锡涨了65%,铝涨了46%,原油涨了49%,不锈钢涨了44%,PVC涨了39%,玻璃涨了35%,镍涨了22%,铜涨了20%。
除了这些在涨,还有什么在涨呢?蔬菜涨了30%,酱油涨了5%,盐涨了10%,醋涨了10%,味精涨了20%,接着彩电30%、冰箱10%、洗衣机12%、扫地机器人35%,我都懒得念了。
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去年以来,中国是全球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东南亚塌掉了。所以全球的中低端制造业产品需要中国商品大量的供给。然后我们的很多原材料是需要进口的。朋友们,中国今天消耗了全世界54%的煤炭,59%的铁矿石,16%的石油,33%的大豆。我们消耗着全世界那么多的能源,所以我们生产什么,什么便宜;我们买什么,什么贵。
这个问题要不要解决呢?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因为今天中国GDP占了全球17.4%,我们的碳排放量要将近乘个2,占到全球的30.7%。所以要改变中国人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两个办法。第一,提高我们的产品智能化能力,产品质量能力;提高我们的品牌能力,提高我们的核心技术能力。再接着,降低我们的能源消耗、二次能源的消耗能力。所以我们看到中央政府提出来2030年要“碳达峰”,碳排放要达到顶点。到2060年要“碳中和”,我们的排放和我们的消化要中和。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新能源每年的投入将占到GDP的3%,未来30年至少投入100万亿。什么叫100万亿?2020年中国的GDP100万亿,未来30年要进行大规模的投放。
这几个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长达30年的新周期。所有在制造业领域中的企业都得问自己个问题,我跟“碳达峰”和“碳中和”有什么关系?
所有的行业都可能出现这样的一个景象,人在半途的时候,突然这个行业消失了,突然你的技术的优势被迭代掉了。你怎么办呢?你需要寻找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新国货周期,我们讨论的产业智能化周期,我们讨论的新能源周期,在这些周期里就埋伏着你的企业成长的第二和第三增长曲线。这六大周期在2021年都处在一个发展的中间阶段,或者说是一个转折时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周期的“奴隶”,同时我们也是周期的主人。我们被周期驱赶和改变,同时我们在周期中发掘财富之泉。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顺应中转型,在抵抗中成长。2022年,让我们一起创造面向未来的、迷人的“周期之魅”。
江西南昌老表在此!
期待吴老师年终的分享
【33'30】(生活/经济/企业/国家) ①“百年现代化周期”(2'50) ②“互联网周期”(8'20) ③“房地产周期”(12'15) ④新国货周期(17') ⑤产业智能周期(22'30) ⑥新能源周期(29'20)
喜欢听
中药工厂,这是进步吗?晓波,别人可以不想,你要想!航天员喝就好吗?晓波,别人可以不想,你要想
错过了第一时间,但好在没有错过。
太水了
沙发
吴老师的评论很棒,虽然只是总结,但对于经济大势的分析非常的精准,对未来的家庭投资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