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老师讲作文第六课:虚构作文栽跟头 ——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万老师讲作文第六课:虚构作文栽跟头 ——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00:00
10:16

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说说作文中的经常提到的“真情实感”,以及它的对立面“虚情假意”。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觉得作文是可以通过“背出来”来解决的。他们相信的无非是在考试前准备几篇文章,然后到考场上去“套一套”。可是,在这种“套一套”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是很容易弄巧成拙的,那就是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先来看下面这一篇小短文: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题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全文只有120个字,是浙江省的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在2005年写的。你一定想不到,这短短的120字,在海内外50000多篇作文中脱颖而出,荣获了首届“冰心作文奖”的小学组一等奖。


你没看错,就是这看似谁都能写出来的一百来字,竟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评委看作者年纪小,给他开了“后门”?当然不是。这篇文章胜出的秘密,就是“真情实感”。“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谈不上有什么文采,甚至可以说是简单到了极点,但是却偏偏戳中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发起每一个人曾有过妈妈不在身边的回忆,引发情感的共鸣。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写真事、抒真情”的魅力所在。


有同学会问,如果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感人”的事情,是否可以“创造”一件事情,也就是“编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从考场作文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借用司法上常说的一句话,叫作“法无禁止即可为”。试卷并没有规定你一定要完全写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或是真实存在的人。


虽然如此,我依旧不推荐同学们“编一个感人的故事”,原因很简单:你打开电视或者网络看一看,多少职业编剧的作品都是常识漏洞百出、情节莫名奇妙、逻辑前后矛盾,我们同学们身为非专业人士,“编一个感人的故事”又有多大的可能不露出破绽呢?文章一旦落入“虚假作文”的坑,想要翻身就很困难了。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完全按照发生过的事实,百分之百还原地来写出“真实”吗?这里就涉及到“艺术的真实”这个问题。所谓艺术的真实,就是经过作者筛选后,写进作文中的、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也就说,作者所写的这件事、这种情感,本身都是真实的,只是情节上省略了某部分或者强调某部分,这种改造,是为了文章整体更具有表现力。


我们可以这样说:真实、符合常识,是写文章的前提。如果脱离了真实,违背了常识,故事编得再精彩,也不可能达到“真情实感”的效果,只会落得“虚情假意”的结果。


作文中“虚情假意”的一种表现是“盲目夸大”。


比如下面这个结尾:


我要用心做妈妈的儿子,做老师的儿子,做国家的好儿子!


这种节节高、喊口号式的结尾,显然不符合我们学生的真实心理,谈何“真情实感”呢?


作文中“虚情假意”的另一种表现是“没有必要的自我牺牲”。比如,有一篇作文要求大家以《我感动了身边的人》为题。有同学写自己在赛场上崴了脚踝,还要坚持跑完800米,最终为班级夺得金牌,大家感动得眼泪哗哗的。先不说这个事情究竟是否可能真实发生,哪怕是真实的,显然也是一种“逞能”的做法,是不被鼓励的。我们用常识来思考:脚踝崴了,肯定是要下场休息,坚持跑步只会加重伤情。


再如有一位同学发高烧不退,带着将近40度的高烧,一定要去学校给同学送表演用的裙子,只因为“是朋友之间的约定”。我们依旧用常识来思考:为什么作者一定要自己去,请别人代劳难道不行么?退一步说,身为朋友,难道那位同学忍心让作者带病来找自己么?靠这样来“感动”,未免有些“自虐”了。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是换不来“真情实感”的。


作文中“虚情假意”的第三种表现是“细节不合理”。真情实感常常体现在细节之中,越有细节,文章越真实。然而,当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假”的,那么越有细节只会显得越“假”,这就是南辕北辙的道理。


生活中的感动


在学校,老师们都会因为粉笔灰而生职业病。有一次,我们发现一位实习老师经常咳嗽,问了才知道是粉笔灰作祟。我们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洒水。


我们用班费买了一个小喷壶,每次擦完黑板就用喷壶一喷,黑板光亮亮的,没有一点粉笔灰。


喷壶喷水真的可以解决粉笔灰的问题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老师上课时一边写一边擦,不可能有同学一边在旁喷水;而如果只是下课擦黑板时喷水,也无法解决上课时老师吸入粉笔灰的问题。买喷壶还不如买水溶性粉笔,或者为老师泡一壶茶来得合理。




回忆这些年看过的作文,有许多语言老道、构思精巧的作品,但都因为一眼就能看出“编造”的痕迹,导致文章的评价不高,比如:


l  文章记叙了外公故意只买了一个玩具,让“我”和表哥争抢,最终“我”让给了表哥,感动了大家的故事。——真的会有这样的外公么?


l  老师叫“我”放弃学画,“我”不服气,于是在绘画教室通宵画画,完成了水平极高的画作,让老师哑口无言。——在绘画教室通宵,保安不会管吗?老师的做法在这个故事里也完全像一个“反派角色”。


l  “我”在路边被一个留着大胡子、衣着破烂的农民工叫住。他步步紧逼,就在“我”害怕得准备撒腿就跑的时候,他提醒“我”交通卡掉在了路上。——农民工一般都会穿着工地的制服,也不会留大胡子,更不会“步步紧逼”只为了告诉作者遗失了物品。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套作”“宿构”容易出现“真情实感”的问题,甚至容易出现“编造作文”的现象呢?因为当一个学生写作的出发点出了问题,写作的具体过程充满“不真实”也就不难理解了。“套作”的理念把写作文看成一个纯粹要达标的任务,那么只要可以完成任务,自然可以“不择手段”,甚至编造出不合理的情节。


然而,这样编造出来的文章,是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与展露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一比,就会被击得粉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