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钱细思 9

大钱细思 9

00:00
09:37

大钱细思9:科技行业遵循的定律就是赢家通吃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大钱细思,今天我们来看看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和方法,科技行业是最难以投资的行业,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下一个微软,下一个Facebook,但是很多企业基本都是转瞬即逝。以技术为重点的初创公司,他们通常成本都非常的大,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降低成本,那么必然会让技术落后与市场,所以这是一个悖论,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前者,也就是先不管3721,先烧钱,烧技术,烧市场规模,但是即便你有好的技术了,他的生命周期也很难保证。这就是科技行业投资的最大难点。比如当年阿里花了很多钱去烧来往,一直说自己的技术比腾讯更先进,但是大家根本无法感知,他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技术这个东西,并不是那么靠谱,你觉得你很先进,但有可能用户就是不买账,所以这有点想拍电影了,不是说你投入巨大,就一定有效果,用户的喜好,有时候难以捉摸。这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即使完全一样的东西,一开始不成,但过两年就成了,这种事也比比皆是。比如最早做电商的是易贝易趣,后来让淘宝翻盘了。最早做社交的人人网,完全复制了脸书的模式,但就是不行,最后微信翻盘。



很多的伟大发明,其实都是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激光,微波炉,量子计算机,超导体这些都是没有刻意寻找,而突然出现的伟大创新,也有一些东西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发明,比如飞机,汽车,手机,机器人,这些都是有意为之。许多发明还来自于重新组合已知的技术,比如互联网是计算机和电话技术结合,Facebook是电话,互联网,照片的结合,有的时候,这种最初的发明创造,与成功的产品之间,甚至会相差出几十年的时间。比如1910年有人就在研究电动汽车了,但直到1996年才由丰田推出混动汽车。到2010年之后,特斯拉才逐渐把电动汽车普及。施乐复印机也是,他是把摄影和静电印刷结合,但是22年后才推出了复印机产品。



科技行业遵循赢家通吃的定律,摩尔定律大家都知道,18-24个月,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要么价格便宜一半,所以一旦你走上正确的道路,规模效应会不断地强化你的优势。让你不断的提高护城河。比如现在我们举国之力也搞不定最先进的光刻机。还有网络效应,也是这个行业的特点,比如亚马逊越强大,在上面买卖东西的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亚马逊也就会越强大。网络效应会让边际成本不断降低,所以可以最后实现赢家通吃。我们看到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一开始都是春秋战国,但最后基本上一个行业就会剩下2-3家公司。比如门户,游戏,搜索,网络视频,外卖,打车,无不是如此。



一般科技行业确实很难提前挑选出最后的赢家,所以作者说,科技行业的投资,通常都用ETF,也就是行业基金的一揽子股票来代替。只要有人能够脱颖而出,就可以弥补其他失败者的损失。科技行业往往并不是遵循2-8定律,而是2-98定律,也就是100家企业的组合中,能有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十分不错的企业,50家企业不赚不赔, 48家企业破产血本无归。我们需要从头部的两家企业中,背出后面48家破产的亏损。这才是科技行业的投资之道。所以他本质是一个概率的游戏,如果你只想投10家企业,那么最好别选科技行业。没有一定数量的支撑,最后会出现巨大的损失。作者举了个例子,当年80年代的时候,做磁盘的公司比牛粪还要多。但如今来看希捷涨了100多倍,西部数据涨了50多倍,其他的公司,大多已经不复存在。



在投资科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壁垒,也就是传说中的护城河问题,如果一个行业没有壁垒保护,那么他的高利润,只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加入,比如手机游戏行业就是这样,所以他很难诞生特别强大的公司。那么他的护城河能是什么呢?技术专利是比较好使的,比如光刻机,让你造你都造不出来,只能从我这买。这就很牛了。其他的护城河就不一定有用了,比如牌照,通过技术可以纷纷钟绕开牌照,特别是在创新阶段,基本上也不怎么会管。比如当年的飞信,以为是移动的亲儿子就此吃香的喝辣的,结果人家分分钟绕开了。你的整个生意模式也就完蛋了。品牌也不怎么有用,因为电子产品一直在更新换代,一旦有了好的替代品,品牌忠诚度将毫无作用,比如一开始电脑,大家只认康柏和IBM,但后来戴尔出来了,他们就损失大半。包括施乐公司,一开始就是复印机的代名词,但后来也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利润率越来越低。



电子工业对于过时更加敏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达和诺基亚,他们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甚至有着很强的行业壁垒,也完全实现了垄断,但是另外一项技术出现,让他们成为了小众市场。就像诺基亚说的那样,我们没做错什么,但还是失败了。这就是科技行业投资的残酷性。你都不知道怎么就被社会给淘汰掉了。



那么这个行业该如何判断价值?首先要明确,科技行业可并不是一个利润和股价同步增长的行业,还比如施乐1972年的股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是2016年股价的2倍,1972-1980年期间,施乐公司的盈利增了1倍多,但是股价却跌了60%,这个怎么理解?肯定是因为买贵了,为什么会买贵?因为你把它想象的太好了,甚至远远超出了他的正常水平。老齐解释下,简单来说就是施乐足够的好,但是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最后就没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也就出现了失望情绪。市盈率这个东西,代表了投资者的预期,如果是市盈率太高,说明大家对他过于乐观了。而过于乐观的后果就是,你猜对了,也赚不到钱了,猜错了可能还会遭遇重大的损失,这里要重复一下之前我们讲过的一个要点,一定要在市场中寻找那些正确的非共识机会,而已经成为共识的东西,要尽可能的回避。而高市盈率,连续大涨,就是市场形成共识的一个明显标志。



作者并不反对DCF现金流贴现模型的估值方法,而是希望在这个上面,仔细思考一下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但这个问题却又十分棘手,因为你无法预测一个产品啥时候就过时了,所以作者选择逆向思维,既然追踪一件产品,是否过时如此的困难,那么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去寻找那些,本身就不太被看好的公司。也就是用,低市盈率和高现金流作为基础,来挑选科技股,如果一个科技企业,不被市场过度关注,但自己却能稳定的产生现金流收入,那么至少说明他稳定和安全。既然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把握不了,不如去把握一些确定性的东西。大家对他没什么期望,最后伤害也不会特别大。



企业的失败多种多样,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负债过高。当借贷者渴望借钱,银行也愿意放贷的时候,一切都很美好,但是一旦经济逆转,开始衰退,公司最好的保护,便是拥有大量的现金。如果你发现一个公司,只能通过低价出售资产,来实现唯一的现金流入的时候,那么这个公司也就基本快走到头了。



那么是不是说,负债超过资产的公司就都不能投资了呢?作者说也并不是如此,比如穆迪公司,他的负债就超过有形资产,但是他却依然可以投资,甚至2021年的巴菲特的重仓股里依然有穆迪的位置,是股神的第六大重仓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穆迪可以有强劲的现金流和强大的无形资产做保证。这些资产,大多数都没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他利用着垄断资源,不断地创造收入。就如同一棵摇钱树一样。所以这时候,负债就没那么可怕。



竞争护城河和强大的品牌,是真正的长期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他们,那么商誉就是极其脆弱的,最令人担忧的是负债雪球,公司不断的进行融资并购,在交易狂热的时候,管理层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可以反应公司的长期无形资产价值,这是评估并购价格的重要线索,这个东西会计是也很难说清楚。听不懂没关系,明天老齐给你解释,商誉到底该怎么看。咱们明天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