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新年寄语之六
展望未来思考
——今后做什么?
2022年已经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疫情以后怎么办
从各方面情况看,2022年有可能结束目前疫情防控的局面。据专家说有三个条件:一是病毒变异后,传播率上升,但毒性下降,即致死率明显降低,专家估计的指标是0.1%,奥密克戎已经具有这样的特征。二是疫苗继续有效(得到初步验证),并且绝大多数人已经完成全程接种(80%两针接种率)。三是特效药已经问世(中国已经上市一种),并且应用到临床。乐观的估计,2022年下半年,有可能到达这样的局面。
最近,张文宏医生有一个判断:“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文字报道附后)。当然,也还有不同的声音,认为疫情短时间不会结束。真的希望张文宏医生的话,点石成金啊!
后疫情时期,北大公益讲座怎么办?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简单,或者说完全回到疫情前的全部线下活动,也许很难做到。网络分享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优势;时间成本低;传播无边界;分享效果好;可多次访问;等。将来,网络分享会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
第二,课程传播再思考
北大公益讲座创办以来,一二三阶的大课始终坚持“体验式”课程的思路,也取得了成功。随着喜马拉雅、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疯狂发展,碾压了很多传统的传播模式。无疑,我们的课程传播也受到很大挑战。继续坚持原来的传播方式,还是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无疑是一个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
当然,大课的现场课程,有条件可以继续做。像疫情前每年几十、甚至上百场,应该很困难了。采用网络传播,也许是可以开发的新形式。现场和网络两种方式结合,也许使北大公益讲座重新焕发活力。
如果可以采用网络传播,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现场录制视频,编辑制作后发到网络上;将原来现场互动式,改为录制的讲座式;课程内容如何重新组织;课程时长如何适应受众需要;视频和音频传播渠道如何进行选择;如何长期保持课程的吸引力。有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破解。
课程传播方式是我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没有结论,也没有向梓林学长汇报。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疫情后的活动做的更好。
第三,精选分享会主题
2022年,我第一位的任务是继续坚持直播,并且精选分享会主题。在前两年开发的基础上,将光盘主题加进来,全部采用录播方式,完成大约50个主题的分享。
原来分享过的主题,大部分要保留下来。课件内容,要重新雕琢。同时,从大课内容,以及梓林学长书中,拿出一些知识点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的解读。期待大家,就分享主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第四,音频开发新专辑
自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传播平台。2022年,我计划开发一些有兴趣新的专辑,包括:人生杂感;孔见美国;台海瞭望;百年变局;等。当然,这些不属于北大公益讲座内容,而是个人爱好,只在个人朋友圈中分享。有兴趣的学长,可以收看文字和收听音频。
第五,共同学习新技能
扩展必要的现代技能,对于生活品味、生命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增加一项技能,人的自由度就增加N个选择。如:梓林学长发起的写诗、写书法,不仅增加了很多参加学长的兴趣,而且直接指导了修行。
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应用;电脑熟练操作;自媒体平台应用;以致具体的音频录制、软件编辑,等。年岁比较大的学长,如果有要这方面的求,我们私下交流,我愿意帮助大家共同成长。
未来已来!我们已经跨入2022年的大门,让我们直面新的一年,拥抱新的一年!
2021年12月12日星期日
附:专家判断:
新冠疫情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著名专家张文宏2021年12月17日在自己的博客发文称:近期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地区频发德尔塔的散发与局部暴发病例,但是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已经被证实4周左右终能应对。他还表示,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