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三性、出定01

324三性、出定01

00:00
09:55

三性、出定 《成唯识论》这本书是第 189 页,现在讲到这个六识。六识性的包括三性。这个识性,“三性”是善、恶、无记,这个三性,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这个“性”的观念,不要混合为一谈。就是说我们这个心理思想行为,把它作道德的分类、现象的分类有三种类别,它的性质。拿现在讲它的性质有三种,一种是“善”的,这个我们思想行为;一种是“不善”的,恶的;一种属于“非善非恶”,无记性,有点懵懂的。这样叫作“三性”,就是性质行为的性质思想。那么这个同“明心见性”这个“性”,我们是代表本体,宇宙万有与生死生命的本体。这里同样一个中国字,所含义、所应用的地方含义不同,这要搞清楚的。那么现在讲到这三性:善、恶、无记三性。 “有义六识,三性不俱。同外门转,互相违故。”另外有一种理论,有一派的理论,这个眼、耳、鼻、舌、身(身体感觉)、意识这个六识,不具备这三性的作用。换一句话,它本身这个善、恶、无记的这个观点是客观的,“同外门转”,跟着外界影响而变动,彼此互相矛盾。有这样一派理论。 “五识必由意识导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这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都由第六意识引导,“俱生同境”,然后才起作用,同一个境界看外界,那么,“成”(成功)善与不善的意识观念,主观成见。 “若许五识三性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便违正理。故定不俱。”假设在道理上、就是逻辑上许可,认为前五识也包括了有善、恶、无记“三性俱行”同时存在,那么,当我们眼睛看外面、耳朵听外面,所接触的善与不善,意识分别来,他说,那么意识在这个时候应该同时具备“三性”的作用?“便违正理”,在逻辑上道理不通的。“故定不俱”,因此说善、恶、无记不是同时来。 “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彼依多念。”那么这一派的理论呢?他那么讲有他的根据吗?有。他也根据佛,以及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就是唯识宗的所谓称为大论。他说弥勒菩萨在唯识宗的大论,《瑜伽师地论》各种地方说到,“藏识”第八阿赖耶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同一个时间,它同“转识”,“转”就是启动的作用,第七识、第六识这个一转动起作用的时候,善、恶、无记“三性”就起来作用,是有这样说法。这个说法,就是下面这一句,此根据“彼依多念”是概括的,他说很多的观念起来加以分类,哪些观念属于善的、恶的或者无记的,根据这个道理而说的。 “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等于说,我们说“一切是这个心的作用”,这是一个笼统的话,不是分析的话。“如说一心非一生灭”,它不是一个生灭,心本来存在,这个话没有错。但是,你说“心存在”这句话基本上没有错,可是分析起来,我们思想、心的作用呢,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思想用过了,便过去了,它不是仍存在啊。所以这个说法看是一个什么观点,作什么肯定的说法。所以说,假定讲“一心并不是一个生灭”,那这一句话并没有矛盾,这就是说《瑜伽师地论》它没有说错,你所理解的同了解的、解释的观念错误了。1300 “有义”,另外又一个道理。“六识,三性容俱,率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多或少容俱起故。”又一个道理而说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包括第六个意识,就是叫作“六识”。“六识”同这个“三性”,善、恶、无记这三性,“容俱”,它都包含在内——具备。“率尔”心,“率尔心”就是说突然而起。“等流”,像一个流水一样,一股力量暴流水,统统就爆发来了;那个不是一股一股细流,不一定流到江里,不一定流到海里,这个是心的状态作用的形容。“率尔而起”,突然发生一个意念,或者“等流”,平常像我们思想连续不断,断不了,这个也是“等流”作用。那么,这个作用一起了,不是一下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心里想一想,而是六根都在用。“或多或少,容俱起故”,所包含了“善”、“恶”、“无记”的一切。 “五识与意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前所设难。于此唐捐。”他说现在答复这个理论,前五识同第六意识“虽定俱生”,虽然肯定了它同时起作用。譬如眼睛一看东西,意识跟着来了,诶,这是什么东西,你看的这个是影子,不是人,这是意识起分别作用,“俱生”来的。但是,“善”或者是“不善”,或者是“无记”,“不必同故”,这个善、恶、无记我们也可以讲后面、分别的后面,道德的归纳、价值的判断。那么,那么讲也不通啊,道德归纳、价值判断,那我不去判断好不好?不去归纳,那么你这个意识用过了有没有善、恶、无记的因果呢?有的。所以,拿现在话也不能讲,不能说是道德的归纳、善恶的判断,不是判断、不是归纳。这个意识一用过了以后,善、恶、无记这个三性,因果它就存在。这个存在就是说因果关系。一动心,起心动念都有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就是作一个磁性的吸力一样,它自己就存在,不是我们再加以判断。因为判断、归类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一起心动念作用,善、恶、无记这个三种的因果,它同于磁石吸铁一样,就吸住了。虽然是后面一点,不是同时来的。所以,他说前面提出的辩论,假设的“问难”,就是反对的意见,“于此唐捐”,他说你这个理论白用了。 “唐捐”是古文,“唐”字与“徒然”的“徒”字一样,“捐”,捐掉了,就是丢开了,钱捐出去了就没有了。“于此唐捐”,徒捐,就是空,空说,你这个话空讲了,没有用。(“唐捐”,拿现在的白话,徒然就是白白的。捐就是丢掉了,捐就是抛弃了,所以佛经上经常看到“唐捐”两个字啊。“唐捐”就是空的,丢掉了。“捐”就是抛弃。“徒然”,抛弃了,就是白搞的。就是白搞的,拿白话文,“唐捐”两个字就用我们现在讲话,你白搞一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