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指差确认」概念和建立好习惯
日本铁路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铁路系统之一。如果你在东京坐火车,你会注意到工作人员都有种很特别的习惯。列车运行期间,所有的司机都会不时地指向不同物体并喊出指令,那场面就像是在举办某种仪式。
当列车接近讯号设施时,司机会指着它说:“信号灯是绿色的。”当火车进出车站时,司机会指着速度表,并喊出上面显示的速度。当列车离站时,司机会指向时间表并喊出显示的时间。每个细节都被识别、指出并大声喊出。
这一过程被称为「指差确认」,是一套安全系统,旨在减少人为失误。它看起来有些傻,但是它的效果极佳。
指差确认减少的错误高达85%,并让事故发生率降低了30%。纽约市大都会运输署管理的地铁系统采用了“指差确认”的修改版本,只保留了“指差”部分,“在实施两年内,地铁停靠不当的事件减少了57 %”。
指差确认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它把下意识的习惯提升到了有意识地加以确认的水平。因为列车司机必须做到眼、手、嘴和耳朵并用,这样可以确保他们提前注意到事故隐患。
我妻子做了类似的事情。
每当我们准备出门旅行时,她都会口头上说出最重要的装箱物品。“我拿了钥匙,我带了钱包,我戴好了眼镜,我还有丈夫陪着。”
一种行为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我们就越不可能有意识地去想它。当我们做过同样的事无数遍以后,我们便开始有些漫不经心。我们假设下一次和上次完全一样。
我们一遍一遍地做某些事,久而久之,我们习以为常了,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根本不会对我们所做的是否正确提出任何质疑。
我们表现失败的缘由大多归因于缺乏自我意识。
我们在改变习惯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一直能保持警觉,知道我们实际上在做什么。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坏习惯的后果会如影随形,暗暗地影响着我们。
《掌控习惯》 / 第四章 / 习惯记分卡
这条摘抄太长,我就不用flomo便签了。
改变习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进入了自动化状态。
如果坏习惯每次在影响我们的时候都会跳出来嘲讽一番,我们肯定会很快就改掉这个坏习惯。
之前看过一个非常另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就是小孩子有个阶段会啃自己的手指头,有时候会把手啃烂了。怎么教育都没用,因为他们都是下意识啃的。后来有位妈妈在孩子手上涂一种怪味道,孩子下意识啃手指的时候尝到这个怪味道,就马上会把手拿开,很快孩子就不啃自己的手指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你看,一旦坏习惯变得显性或者和负面的感受相连接,替换掉坏习惯是比较容易的。
书中用的是用习惯记分卡的方式,来让我们对自己的习惯变得有觉察。
记分卡就是先列出自己的行为清单,查对每个行为,问自己:“这是好习惯、坏习惯还是中性习惯?”
如果是好习惯,就在旁边标注“+”号。如果是个坏习惯,就标注“-”。如果是中性习惯,标注“=”。
我自己开始做了一段时间,大概是这样:
还蛮有用的,我并没有要求自己马上改掉坏习惯,只是觉察到坏习惯。
吃饭的时候还是会看视频,但每次看的时候我都会意识到这是个坏习惯,慢慢地就会开始对这个习惯抵触,到那个时候再改就容易的多。
其实在很多杰出的人身上都能看到记分卡的方法,比如富兰克林,他20多岁的时候就用计分板的方式开始自己的道德完善计划:
周喆吾@富兰克林 - 创始人肖像计划
2.真正让我们上瘾的不是短视频,而是「刷」
这是最近非常重要的一个收获,把手机上「刷」的App卸载完之后,使用手机的时间极大的减少。
像淘宝这类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我就用iPad安装,iPad很大刷起来特别累,软件优化的也不好,所以基本上不会去刷,只会在必须用到的时候打开来用用。
没有「刷」的软件后,其实挺嫌弃手机的,每次拿起来想到上面不会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连锁屏都懒得开又丢回去了,不知不觉间增加了看书和写作的时间。
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监测显示,比之前少了50%
03.放弃所有其它「徒然」的生活
这是那天早上突然的有感而发,其实自由职业之后陆陆续续一直有类似的感受,就是真正享受休闲了。当然很多很厉害的人边创业也能抽空休闲,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心态,我之前上班的时候也一直想做到,但确实没做到。
其实想要休闲真正重要的不是自由没有事情没有压力的时间,而是你有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吴伯凡老师讲的想要不中年危机要有自己可以持续精进的正业),内心感到踏实安定了,才会享受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否则越多自由时间越空虚和焦虑。
04.好生活的关键是改善生活中很微小的不适
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记录自己的杂念。
冥想或者睡觉的时候,会不停有强烈的念头(大部分是杂念)跳出来,带着我的思绪跑东跑西,一刻不消停。以前会被这些念头弄的很心烦,但现在我可以立即切换到观察视角。
有些经常出现的念头我就会记录下来;有的时候是很微小的念头,就用flomo记录;还有的就像上篇说的那样,认认真真的观察和分析这些让我们心烦的事情。
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心态:
1.不评判这些念头,不要觉得我怎么总是消极的思考之类的,我们的大脑天然的就是会产生各种想法,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它们,看到他们;
2.不要觉得是负面的念头就回避,我们总是习惯记录美好的东西,对于负面情绪和一些消极的念头我们往往会回避。但这也导致了我们在不断不断地错过这些负面情绪和消极念头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以至于我们迟迟没有看见真正的问题,然后负面情绪和消极的念头恶性循环越来越多。
我现在每次感到难过不舒服情绪不好的时候,都会立刻警醒,开始观察和思考:
是因为什么我现在难过不舒服?(记住第一条,是好奇的观察而不是评判),要带着好奇的视角我们才能看到负面情绪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大家如果长期看我的文章就会发现,我很多很多文章的开头都是一个很轻微的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引发后面的一系列探索和思考,我的flomo也是,很多都是自我觉察类的:
之所以这么频繁的做,是因为我确确实实从这个动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成长和安定,这也是被世界上非常多卓越的人都验证过非常有效的事情。
对生活有很强的觉知能力,能够觉察到生活中很微小的不适,不但能够发现,而且有强烈的动力去想办法改变或者解决,直到让自己觉得舒适为止。生活需要挑剔一点,把生活挑剔的只剩下舒适,凡事都随意而过,是永远不会体会到美好生活的体验。
05.避免陷入故事的固定模式当中
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是听故事。
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坐在火堆旁,老人要把知识教授给孩子。但是远古人没有那么强的逻辑能力,孩子也没有那么强的智力去学习逻辑知识。
因此老人把知识变成部落传说,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比如,讲一个勇士用智慧战胜怪兽的故事,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智慧的知识。
不光是远古人,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也是采取这样的形式。也不光是幼儿教育,成人学习很多知识也是靠听故事的形式。
故事是大部分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优势:用故事的方式记忆知识,对智力水平依赖程度低,不容易被遗忘,这在远古时代是最高效的,在现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人生小感悟、心灵鸡汤这类用故事来说教的形式之所以流行,就是这个缘故。
问题是,人类能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这个模式经过人类文明的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固定下来:
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
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我们说:“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我:“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小王为什么会拒斥这个故事呢?因为没有开头的故事对他来说,不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他没有办法理解。
再试想,假如一个故事没有高潮,或者没有结尾,那会怎么样呢?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讲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不讲了。那个人就会忍不住问:“继续讲啊,然后呢?”如果我们不讲,他甚至会生气:“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说话说一半!”
为什么他会生气?因为他的理性思维难以接受一个没有解决冲突和悬念的故事,甚至会因为过于难受而感到愤怒。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第十九章:西西弗的神话
虽然很早就了解到了「故事」的庞大力量,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很早就看过《故事思维》和《故事》这两本非常经典的书籍,也经常被强调要写故事。
但我没想到故事如此的深入我们的思维,尤其是上面那段关于讲故事讲到一半不讲我们会开始着急和生气的描述,原来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用故事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这就解开了我心中很大的一个疑惑:
就是之前特朗普和拜登竞选的时候,还有疫情爆发很多人抵抗戴口罩的事情;还有很多小区抵制5G基站(欧洲和美国也有很多抵制的),这些在我们看来都非常的反智,但为什么就是大规模的发生了?
如果用故事思维来理解的话就简单了,他们听的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那个版本的故事符合他们的期待和原有的刻板印象:
每个人的行为都非基于直接的、确定的信息,而是基于由意识加工出来的关于事实的图景(大部分都是由原先的刻板印象编造出来的想象,真实信息含量极低),或由别人向其传递的此类图景。——《舆论》
因为太多事情我们无法亲力去验证,而且我们也懒于去验证。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我们会有限认出自己文化里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有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若新的刻板印象不符,则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他们会对这种不符嗤之以鼻,将其视为一种意外状况,并且认定其恰恰证明了规律的存在。他还会对亲眼见证的人心怀质疑、最后努力忘掉整个这件事。
2,如果这个人仍有好奇心和开放的思想,那么他往往能接纳新的情况,并且以之为依据去修正旧的观念。
《舆论》这本书大量的讨论了这件事情的本质思考,我做了非常多的摘抄。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买来这本书看看。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被编织出来的故事影响,这个世界因为权威媒体的崩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谣言和谬误被传播和信仰。
写在最后:
这两天真的有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我处于一个灵感爆发的阶段,想要表达的东西源源不断流出来。
只要给我一个没那么多外界吸引我注意力的剧啊游戏啊的环境,我可以一口气写3-4个小时(上次苹果店等维修的时候和最近好几次早起之后站着写了好几条很棒的flomo)。真的是那种随时随地的流淌出文字,很多都挺好的,写完也很有愉悦感。
然后随之而来的,我担心自己灵感会枯竭,开始焦虑现在不还有很多坏习惯和创作上的不成熟,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个灵感的黄金阶段,以后就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其实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灵感会很快枯竭,但就是一种得到了并不是开心,马上开始担忧失去的心态,这个我只能慢慢接纳,慢慢调整。
好了,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周,大家在上周有什么收获?欢迎留言分享~~
语速太快了,希望能慢些,听起来会更舒适
是仁iu h t r de
忽然觉得生活轻松了,有趣了。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