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老师讲作文第二课:“我”的名字叫青花瓷瓶——换一个角度讲故事

万老师讲作文第二课:“我”的名字叫青花瓷瓶——换一个角度讲故事

00:00
09:50

最近,学校组织了一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征文活动。对写作一向很有兴趣的小胡同学却迟迟没有参加,我问她原因,她说这次“没有头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她思来想去,似乎也只有自己如何学写书法、背古诗之类的事可写,但是之前都写过很多次了,感觉有些重复,缺乏新意。于是,小胡问我:有什么好的选材建议呢?

恰巧,我正读到一篇好作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相关,而且角度十分新颖,摆脱了传统的套路,称得上“耳目一新”。

这篇好作文是这样的。我们一段一段来读:

一只青花瓷瓶的故事

“瓷器”是我的名字。我是博物馆中的一只青花瓷瓶,每天迎来一批又一批好奇的脸庞。青蓝色的釉仿佛是沉淀于我身上的历史,古朴又沉重。

展柜中的我美丽而夺目,可每当博物馆的灯光渐暗,游人们的喧嚣归于平静,我总会想起那段曲折的旅程……

你看,文中第一人称“我”竟然是一个青花瓷瓶,是不是先声夺人,颇具创意呢?一般来说,同学们拿到一个作文题,都会先从“我”的个人经验中寻找思路,写的都是“我学某种技艺”或者“我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故事”之类常见的生活题材,然而作者却巧妙地调换了角度,以“青花瓷”的身份来讲故事,可谓独辟蹊径。

小胡说她听了这个开头,有一种久违的听故事的感觉,被激发起了好奇心,急忙催促我读下去。我们继续。

我从明末清初的官家窑口诞生,这里是我旅程的起点——老工匠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瓶身,满是自豪的眼里又带有几分爱怜。我和几位同伴一起被送往京城,从此成了王公贵族引以为傲的玩物。

这是宫廷中的我——雍容华贵,安放于高阁,常人难以一睹我的容颜,但如同置身寂寞深宫,我的身上缺少了生命的温度。

        作者继续发挥想象,将青花瓷的“身世”写了出来。这两段,先是交代了青花瓷的来历不凡,又夹叙夹议,“缺少生命的温度”一句准确表达了出青花瓷的“寂寞”,为后文做铺垫。

小胡点了点头,我继续读下去。

不知几个百年过去了,战火洗劫了京城,哭喊声、叫嚣声、马蹄声不绝于耳,凌乱地飘荡在城的上空……我亲眼看见,盛放着金银珠宝的柜子轰然倒下,曾摆过玉盘珍馐的桌子肆意翻倒,所有珍藏品被乌合之众哄抢一空。一片混乱中,我被人碰倒在地,身体碎裂了。强盗的脚将我深深地踏进土里,黑暗一片。

这是兵荒马乱中的我——灰头土脸,伤痕累累,似要就此被湮没于历史长河,再无人问津……

这一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先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战乱,再用动态描写刻画了青花瓷遭受的灾难。

小胡听后,不禁感叹:原本是“雍容华贵”的青花瓷,遭遇战火后却变得“灰头土脸”,真是命运曲折,对比强烈啊!

我点了点头,继续读下去。

所幸,我并未葬身泥土,几百年的硝烟甫定后,我被几个农民挖出,辗转流落到一位古董商手中。他用锐利的眼光细细端详我,并无太多话语,只道:“不容易呀,不容易!”他小心地用布将我包起,虽又是暗无天日,但我毕竟在黑暗中捉到一丝曙光。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光,却值得等待。当我终于迎来光明时,面前是一组文物修复专家,他们拿着放大镜仔细地查看每一道裂痕,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修复。在此处,一个全新的我得以成形,残缺的部位被修补完整,粗糙的表面被磨洗干净。我又能焕然一新地立在展柜中,让灯光照出我几百年的风采神韵。

        故事看似到此结束了,青花瓷历经磨难,被挖掘出土、专家修复、重新展出重见光明了。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文章还有一个更精彩的结尾。

昔日,无论是供人玩赏的器皿,还是为人弃置的碎片,它们早已不是我,却又是更为真实的我。人们看见的是我洗尽铅华之美,而它们则隐在暗处,无声记录着这段曲折故事。

我们从不应被束之高阁,也不应卑微至泥土,博物馆中供人了解,以唤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来到这儿多不容易,愿人们记住我,多来看看我!

        文章到此就全部结束了。结尾两段的议论,使得立意得到了升华——青花瓷的过去虽然已成历史,却不应该被遗忘,作者希望人们多去博物馆“看看我”,此时青花瓷已不仅仅是青花瓷,而是指代了更多的文物,寓意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小胡听完这篇作文,直呼作者写得精彩,读完有种穿越时空的味道。其实,除了精彩的故事以外,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学会换个角度讲故事。

这篇《一只青花瓷瓶的故事》无疑是一篇精彩的作文,它叙述完整,抒情自然,议论点题,描写尤其出色,但本文成功的关键,或者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文章独辟蹊径的叙事角度,或者说,如果作者没有改换叙事角度,本文的精彩程度将大打折扣。具体来说,文章巧妙地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我”来讲述“青花瓷”曲折的经历,从官窑出生到战乱蒙尘,最后“焕然一新地立在展柜中,让灯光照出我几百年的风采神韵”,脉络清晰,首尾圆合,自始至终围绕“我”不平凡的命运展开。

虽然我们并不了解本文的具体创作背景,但作者可能是结合了自己参观博物馆中的青花瓷的经历,或者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了相关知识,受启发后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创作了这篇文章。其实,很多同学都有参观博物馆或者观看纪录片的习惯,但更多的人会在写作时将参观的经历和体悟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记录下来,鲜有人把自己“代入”到文物的视角,创造性变换视角,写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

小胡点了点头,告诉我她突然有了参加征文的灵感——模仿这位作者,写一写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青铜古鼎,幻想它经历的沧桑巨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