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退休不退志

大邑县——退休不退志

00:00
05:25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最早起源于中国。第一只风筝不知是得到纷飞的树叶还是空中盘旋的鹞鹰的启发,两千多年来,它不仅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因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放飞在空中的风筝,不仅寄托着人们对于远方和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也带着它同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宗教、科学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风筝,是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邑县王泗镇素有“风筝之乡”的美誉。来到王泗镇的庙湾村,行走在干净的乡间小路上,青瓦白墙的乡间小墅,清新别致的农田休憩之所,让人瞬间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有一个别致的风筝馆,收藏着由王泗镇第五代风筝传承人刘永旭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制作的各式的风筝。十二生肖、嫦娥奔月、国宝熊猫等等,图案色彩鲜艳,绘画栩栩如生。大到十几平方米的巨型风筝,小到如拇指盖般大小的微型风筝,还有可以吐火变脸、可以发出声音等等具有特殊功能的风筝……

刘永旭与风筝结缘是在1996年,当时的他在王泗中学工作,因为偶然的机会刘永旭看到课堂上展示的制作精良的风筝,被深深地吸引了。事后,根据当天和老师的交流,刘永旭尝试着做了一只风筝,第一次就表现出了他在制作风筝上的天赋,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于是,一个美丽的风筝梦,开始编织。

就这样,一只只做工精美,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风筝,从刘永旭的手中幻化出来。20多年来,刘永旭已经制作了上万只风筝。这些风筝,有的带着美好的愿景飞向了远方,有的带着真挚的祝福分享给了国际友人或是其他的风筝爱好者。虽然现在刘永旭手里的风筝不到一百只,但这些风筝,在国内的大赛中拿过无数耀眼的奖项,也在放飞的过程中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惊喜。

谈到放风筝,刘永旭说,这是一种快乐的运动。制作好了风筝,选一个微风的天气,一起去野外放风筝,不仅可以释放年轻人的工作压力,锻炼老年人的颈椎和腰椎功能,在奔跑中燃烧卡路里,还可以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呢!

从2007年开始,王泗中学开设风筝特色课程,刘永旭主动承担起了全部教学任务,并精心地编制了教材。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小一点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把自己所学的关于绘画、色彩搭配、动植物的知识等等融入风筝的制作过程中;而中学的孩子们,开始和老师讨论起物体的重心,试着计算风筝的飞行速度,尝试着制作一些可以在飞行中执行高难度动作的风筝……即便在2016年退休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坚持为学生传播风筝文化,教授制作风筝的传统技艺。

2010年,第四代风筝传承人去世后,刘永旭被推荐为王泗镇第五代风筝传承人。而刘老师也在年轻一代中积极培养新的接班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风筝,加入传承风筝文化的队伍。每次说到风筝的未来,刘老师还是很担心。我们喜欢风筝,或许只是源于一种情节。可是风筝文化,期待着更多人关注和传承!刘老师特别的希望,那满载着梦想的风筝,陪着我们在新的一年继续乘风破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