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21集-忙碌一生却看不到成功的人生是一片茫然吗?

【齐物论】第21集-忙碌一生却看不到成功的人生是一片茫然吗?

00:00
11:4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忙碌一生却看不到成功的人生是一片茫然吗?


我们要继续谈到《庄子‧齐物论》第四章,前面说过人有12种情绪与心态,非常复杂的,所以人有身体就难免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的特色。


接着庄子就在这一章里面,谈一个重要的观念,他都是设法用“存疑”的方式,譬如说人的认知是相对而成的。


请问,有没有超越人跟万物之上的主宰?

接着再问,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身体各种官能在互动有没有主导?有没有一个“心”做为一个主导的力量?


前面谈到一个词与后面一个词是庄子发明的。前面的叫做“真宰”(主宰的宰),就是宇宙万物,人在认知这些东西的时候,有没有上面一个“真宰”?也就是说有没有“道”。


第二段谈到,人的身体有各种官能在互动,有没有一个真君?有没有人的心在主导?


到第三段,就把人的生命做一个描述,说明人的心如果没有很清楚的觉悟的话,后面就麻烦了,最后就是茫然。所以这一章很精彩。


我们要分三段来介绍,首先:

“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这两者其实关系密切,只是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对立状态。好像有个“真宰”存在,可是又找不到它的迹象。它的运作效果十分真确,可是看不到任何形象,它是真实而无形可见的。“


这是第一段,这边所谓的“真宰”,我把它讲成“道”,是因为它特别提到“我是一个认识的主体”,跟万物相对照,这两个是不能互缺的。没有万物,我怎么知道我是我?没有我,我也不能说这些是万物!上面有没有“真宰”存在?有的学者把真宰说成人的心,那不是跟底下的重复吗?


我认为“真宰”所说的是“道”,它原文特别强调“有情而无形”,就是它有真实但它无形可见。为什么我相信它是指“道”,因为在后面的〈大宗师〉篇里面提到“道”的时候,有两句话,“道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就提到一样的词“有情而无形”。既然这样的话,这不是讲“道”吗?它只是提醒每个人在认知的时候,都是把自我当作一方,把万物当作对方,两个其实不能互缺。


上面有一个做为来源跟归宿的“道”,这是第一段所说的。


第二段就要讲个人了,它说。“百骸、九窍、六藏都齐备于人的身体,我与哪一个部份比较亲近呢?你全都喜欢吗?还是有所偏爱呢?这样看来,它们都像是臣妾吗?而臣妾没有办法互相管理吗?还是它们轮流扮演君臣呢?或者有个“真君”存在啊!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它的实际情况,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它的真实性。“这是第二段,讲的就是人。


所谓的百骸、九窍、六藏,就是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你喜欢哪一部分?有偏爱吗?它们都是臣妾吗?要注意臣妾这个词,将来会常常看到。


在古代用臣妾可以用在一个家有一个主人,他的仆人男的称臣,女的称妾,跟我们一般以为说,什么叫臣什么叫妾,不一样的意思。家里面的仆人就自称臣妾,甚至普通的一个工人见到了国君,也自称臣,就好像我就是你的属下就称臣。他们之间这些官能,互相作为臣妾吗?等于是我什么时候要用到我的脚走路,最重要了,什么时候要用到我的手,我要拿东西吃东西啊,什么时候我的身体的里面的各种内脏,哪一部分比较重要,这都是看情况而定,互相作为君臣。但是不要忘记,一定有一个“真君”存在。


就是我一个生命里面,有身体的各种部位跟它的功能,但是,我的心才是一个主导。因为我的认知能力是我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我的心可以决定我要用手拿什么,我要走路去哪里等等。


现在已经把前面的“真宰”提到了,第二个“真君”也提到了。这两个都是庄子专门用的术语。


最后就讲一段结论,这个结论听起来也是非常让人震撼的,等于把人生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庄子怎么说。


“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它与外在的事物互相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终身劳苦忙碌,却看不到什么成功;疲惫困顿不堪,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不是很悲哀吗?这种人就算是不死,又有什么好处!他的身体逐渐耗损衰老,心也跟着迟钝麻木,这还不算是大悲哀吗?人生在世,真是这样茫然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茫然,而别人也有不茫然的吗?”


最后当然是庄子的问题,庄子是很清楚他在思考这一切。我们可以假设,跟着庄子去思考。


首先,你看到人的世界,那么多人来来往往,有各种复杂的情况,当时是战国时代中叶,合纵连横。各种学者专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得到国君的重视,可以发挥自己的理想。表面上是说我要造福天下百姓,但是中间的过程呢?可能是各种战争,就在这时候庄子看到说,这整个宇宙怎么回事?我做一个主体跟外在的一切,是相对的吗?


这种观念很有趣。当我思考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我,跟我不一样就是非我。“非我”是整个宇宙万物,“我”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那你就要问,有没有“真宰”?如果有“真宰”,有个“道”,让人类有认知能力,这人从“道”所获得的本性。所以人就可以在这时候说,有一个自我,还有一个广大的非我这两个世界。但是“真宰”在上面,如果没有“真宰”的话,人类有天大的本事,最后还不是回归于万物之中。


接着讲,个人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有六脏,我们身体的各种官能跟它的作用,这些作用哪一个为主?要看你什么时候需要它来用,但是不要忘记有“真君”。身跟心的关系,心应该做为主导,如果这个心有时候被忽略了,也不能够认为它不存在。就是它这边所说的,无论是否了解它的实际情况,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它的真实性。做一个人,有身跟心,还有第三个层次,称作灵或称作精神,但是,“心”显然是关键。


庄子先简单描述,人活在万物里面,上面有一个“道”,个人生命有各种能力、作用跟需求,不要忘记有个“心”,应该做为主导。否则的话,一有形体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哪一个人不是如此?就怕变成衰老了生病了,那你跟外在事物呢?就互相在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人的一生不就如此吗?


这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庄子整个思想的架构说出来了,里面最麻烦的就是“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身体慢慢老化耗损,内心也跟着迟钝麻木,这才是大悲哀。如果身体慢慢衰老,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自然的现象,“心”保持年轻的话,什么意思?“心”能够设法悟道,至少走在悟道的路上,那就没有问题了。身体的衰老就不构成什么样的压力,因为所有的一切有开始就有结束,身体只是你的心跟精神需要的一个基础而已,你不要让它陷入太深的话,你的心可以做主导,所以前面才会讲“真君”( 这个君就是真正的君),真正的君主就是你的“心”。


“心”要选择,选择什么?往上面找“真宰”,“真宰”就是上面的“道”。如果说你没有这样做,身体衰老了没关系,“心”也跟着衰老,那就是大哀啊!


《庄子》书里面好几次提到“大悲”、“大哀”,这边很明显。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哀莫大于心死,这也是庄子的话,后面会出现。身体难免会老会死,“心”如果跟着老了死了,这一来生命的目的完全错过了,等于白白做一个人有这种认知能力。


所以认知能力从老子过来,要记得从区分提升到避难,再到启明。启明的阶段,“心”就跟精神透过“道”结合在一起,人的生命就进入到一个正常的轨道。


庄子整个的思想是有一个这样的结构,所以他的发展,对他的架构了解之后就知道,是应该有这样的发展。否则的话,就会感到人生非常茫然。


到这里,我们更能肯定庄子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在描写这些—“小心,你情绪太复杂了,不可靠,你的认知会有问题啦”!他就是希望你各种“物论”;对于万物的理论,能够尽量消解,不要自以为是。类似的观点后面还会继续谈下去,因为这几章都是庄子思想里面最困难的,理论性最高的,事实上也是最精彩的。越困难的,越值得我们认真去把它学会。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傅佩荣国学馆

    http://xima.tv/1_jC7BX8?_sonic=0

  • 逍遥游弋

    身体是心灵的寓所,心灵赋予人以生命,使身体得以发挥功能与作用。

  • 清风海上

    心道合一,密契主义

  • 安贞1969

    把“道”作为万物的来源和归宿,和把“风”作为各种窍孔发出声音来源,是一个道理吗?

  • O2蚂蚁

    真宰就是道,我们身体的真君就是气。因为如果我们要是没有气了,就死了。所以决定我们生死的就是那么一口气。

  • 听友376468418

    “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 “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它与外在的事物互相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 受教了,感谢老师的解读。

  • J之大盗

    用老师的话“人活在世界上,是难得的机缘。人生的意义在于,我要了解我这一生是怎么回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而活?真宰就是“定数”,真君就是“本我”,只要明理豁达地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活,就会顺遂无虞皆得所愿,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顿迷茫了。谢谢老师

  • YingXu_aw

    真宰是道,真君是心,心要求道,人生才有意义。

  • 13716109kbl

    关键在于文首之“吾丧我”也。执着一我成心,则万窍怒号,则百态毕现,则执着区分我与非我(彼)、执着亲疏等分骸窍藏器。齐而同之,必先丧我。我与非我皆属一体(道/真宰),骸窍藏皆属一体(真君)。故老子曰混而为一,抱一为天下式。

  • ShellingfordHolmes

    因为外面有“道”,所以才需要“心”作为主宰。如果要用脚的时候,让脚作为主宰,用五脏的时候让五脏作为主宰,而不把主动权放归于心去悟道,那就会一生追逐疲劳,浑浑噩噩,过着没有一种反省的生命。同时用心去悟道,则会到达一种在外人看来“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外在状态,即心的悟道是超越人世间的价值的行动,而心死则是随波逐流,随着身体的欲望和外界欲望而对心的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