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籁、地籁、天籁都是些什么声音?
上一集我们谈到学生请教老师,为什么他的表现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老师跟他说,你也许懂得人籁但你不懂得地籁,更不要说天籁了。
这一集接着学生会提问题,老师加以回答,我们把前面一大段先做个介绍。这一大段是《庄子》书里面很生动的一段,因为讲地籁,地代表大地,就是自然界,到底它们怎么发出声音?里面的描写虽然用白话翻译,有时候也觉得要把这个慢慢念一遍的话,会觉得很生动,最后一小段再提出来跟天籁有关的问题。
他原文怎么说?
“子游就请教了:“请问其中的道理。”老师说:“大地吐出的气息,名字叫风。这风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则万物的窍孔都怒号起来。你难道没有听过狂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中高低错综的形势,百围大树上的大小窍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瓶罐,有的像瓦盆,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漥。发出声音时,有的像湍水冲激,有的像羽箭离弦,有的像喝斥,有的像吸气,有的像呐喊,有的像嚎哭,有的像呻吟,有的像哀叹。前面的风呜呜地唱着,后面的风呼呼地和着。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强风吹过之后,所有的窍孔都寂静无声。你难道没有看见,这时草木还在摇摇摆摆的模样吗?”“
老师这一段说明真是很生动,如果见识过台风或龙卷风,就感觉到这段说得跟现实情况差不多,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强风吹过之后,所有的窍孔都寂静无声。这边描写的就是地籁。所以学生接着问。
“子游说:“这样说来,地籁是众多窍孔所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萧管所吹出的声音。请问天籁是什么?”南郭子綦说:“风吹万种窍孔,声音各自不同,但都是由窍孔自己去发声。一切声音都是自己造成的,使它们发声的还有谁呢?”“
最聪明的回答,就是用问题来回答问题,让提问的学生自己去想。这里我们知道了,人籁是人吹萧吹笛所发出的声音,也包括唱歌说话所发出的声音,前面已经大致上谈过了。
接着,地籁呢?前面一大段就是描写风吹过山坡地,山上很多树木,树木有各种凹洞,什么样的形状几乎都有,风吹过去之后就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生动无比。像这样的声音,由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它是没有特定的意义要告诉你,它不会说我发出这种声音让你了解什么情况,所以你就感觉到比较和谐。
人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我小时候家住在海边,我父亲管灯塔,开始的时候听到浪涛的声音,会觉得声音很吵干扰睡眠,后来就觉得习惯了,因为海浪的涛声,或是竹林里面树叶的声音,它都是没有目的的,它不要告诉你什么样的含意,所以听久了之后就觉得心里很轻松,就好像住在乡下,半夜的时候听到狗叫,天还没亮就听到鸡啼,甚至蛙鸣,都是自然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是配合各自的条件,有那个条件它就发出那样的声音,没有谁故意去制作的,也没有特别的含意要你去分辨去了解,这叫做地籁。
所以你听到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会觉得没什么压力,觉得很轻松。譬如看到下雨的时候,听这个雨声,在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听雨感受不同。基本上是个人感受,它不会强调说要有什么样的体会,就是这边所说的意思。风吹万种窍孔,声音各自不同,但都是由窍孔自己去发声,这就是地籁。所以听地籁觉得没有问题,很和谐。
天籁呢?天籁是要你超越比较的心理,也化解因果的观念,因果观念是地籁,有什么因有什么果它可以配合。而人的世界因果关系非常复杂,根本说不清楚弄不明白,这个时候听的声音重不重要?不重要了,要转变成为听声音的主体,也就是说关于天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要你听,而是你听的态度是什么。
我们讲到天籁的时候,后面再接着《庄子》的第四篇叫做〈人间世〉,里面会提到一个观念叫做什么?你要听东西吗?有三个方式:
第一个用耳朵听,
第二个用心去听,
第三个用气去听。
我是看到〈人间世〉那一段才了解什么叫天籁。换句话说,天籁不是声音,而是你听的态度。你用耳朵听能听到声音,声音大小,声音是不是悦耳?用心去听的话可以了解它的意思。当然,我们不见得了解自然界有什么意思,但是通常都会设法了解其他人在说话,或是别人唱歌演奏乐曲,想了解里面的含意,这就是说明人类发出的声音。
到底什么叫天籁?天籁不是指某一种声音,因为所有的声音,要嘛来自于人类,要嘛来自于自然界,不可能还有其他的声音,所以天籁就要改变成为“听的态度”,怎么说?用气去听,气代表什么?弥漫万物里面的都是气,相通为一,为一个整体。用气去听,代表以不听为听,听到任何声音都把它当作理当如此,这就是气的运作。就好像人籁跟地籁,在这个时候都可能转化为天籁,只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听就是不听;不听就是听,因为它的条件成熟,声音就出来了。
譬如我走在街上,旁边一辆摩托车紧急刹车,发出很难听的刺耳的声音,我懂庄子的话我就知道,这也是天籁。为什么?条件成熟声音就出现,而各种条件成熟的声音,不接受也得接受。还不如放开心,不要去预设什么声音比较好,什么声音比较差,也不要预设应该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天籁的层次。
我们再说一次,为什么上一集特别提到2+1这样的格局,这是我研究哲学超过半个世纪最重要的心得。就是一个哲学家在思考的时候,他所能掌握的对象永远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类,一个是自然界。这两个之外之上,他只能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人类跟自然界都在变化。请问,它有来源它有归宿吗?如果没有的话,人生如梦,一场梦而已!谈不谈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它应该是有来源有归宿的。
道家的重要就在这里,它用道做为来源与归宿的代表,这是勉强取的名称,等于是说最高的境界是要悟道,不管透过人的世界或透过自然的世界,都要让你觉悟到说,它来源跟归宿是什么,我掌握到来源跟归宿,我的生命就可以放下一切的烦恼。就好像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怎么来的?弄不清楚;怎么走的也不明白,如果了解有来源有归宿,一颗心就可以安顿了。庄子的目的就在这里。
所以,〈齐物论〉里面为什么先讲地籁?因为人籁不用解释也知道,人的世界各种声音还不多吗?各种音乐还不多吗?最喜欢一首音乐,听10遍受得了吗?可能受不了,天天听也很难接受,说明什么?人籁的限制很大,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复杂无比的困扰。
地籁的限制比较小,比较小但也不是它本身要发的声音,它那个条件具备,它就是这样的窍孔,风吹过去自然发出这种声音,也不是风要发出声音,是那个窍孔在那边,是那个条件声音就出来了。
所以学庄子要了解,人籁,地籁,都是准备好的条件,让你不要用耳朵听,不要用心去听,用气去听;用气去听就是听了就知道说要接受它。所有的声音接受了之后,把自己放空加以接受,都是天籁。这是庄子的意思。
下一集开始,就会进入到要谈的重点—人有认知能力;也能够说话,各种困扰通通出来了。最明显的困扰就是对于万物有各种理论,叫做“物论”,所以这一篇的篇名要念成,〈齐“物论”〉,显然是比较正确的。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http://xima.tv/1_jC7BX8?_sonic=0
人籁(有心)带来压力, 地籁(无心)自然轻松, 天籁(无待)自在逍遥。
打卡傅老师讲庄子21:人籁泛指人发出的声音,地籁泛指自然发出的声音,天籁我认为就是声音本身,近似道。世间声音千差万别,我们通常会区分出一个赞美的声音,一个批评的声音,一个美妙的声音,一个嘈杂的声音,请问声音的区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庄子的天籁就是要消解千差万别的声音,这样五声才不会乱耳,五色不会乱目等,所以本篇叫齐物论;天籁本身能独立存在么,天籁一定在人籁和地籁中,所以修炼还得要回到现实世界,也承接了第一章的心如槁木,心如死灰,悟道不能脱离现实世界 ps一句有哲理的话:譬如有人藏于金器中,常观金体,不睹众相—《大藏经》
妙,天籁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不带预设 事物的真实意义自然显现
人籁、地籁和天籁都不是声音,人赖是竹箫,地赖是众窍,这个盐城子游说的很清楚,他的老师也没有否认。且明确回答了天籁:是吹万者。是怒者。也就是后边说的真君。真宰。造物者。勉强说成是大自然也可以。可以说成天籁是大自然。天籁之音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籁是可以发出声音者,而非声音,这一点庄子原文应该是很清楚的呀。至于隐喻,各有各的理解,都各有各的道理吧,实际上本质也都差不多。
听老师描述这些地籁发出的声音,像极了人的生存百态。成长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你的行为习惯和器量,当“一阵风吹来”你的因就决定了你的果,咸其自取。谢谢老师
连续听了两边,领悟到放宽心,放下心,去接受,有来源有归宿,忽然改变了我一个小小的想法。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天籁”是人听得态度,只要放空自己,自然而然出现的声音都是天籁,听老师讲解后是这样理解的。
O2蚂蚁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天籁’是道的声音。
听到狗鸣,说明有鸡鸣狗盗的事发生,也会让人紧张。所以狗鸣应归到人籁中
http://xima.tv/1_jC7BX8?_soni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