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困境,不是好事,但也不全是坏事”。
一般人听到困境心里就有压力了,我也一样,但是我的压力是首先要给它做个定义,要“澄清概念”。到底什么是困境呢?因为这一点不说清楚,可能我说东你想到西,大家很难有一个共识。所谓的困境人人感受不同,我们简单来说人有身、心、灵三个层次。
身体方面的困境,最容易被掌握到。譬如现在全世界新冠肺炎的疫情,所有人都觉得处在困境中,身体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能自由的活动,跟别人交往或出国旅游,这当然是一种困境。因为它是全球性的,所以慢慢也就习惯觉得说它又不是针对我的,只要是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你如果关注世界的新闻,也会发现在伊拉克十年内战,所有的人多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了。但如果你是伊拉克的百姓,就觉得这是我国家的问题,全国人都一样,也觉得比较容易忍受了。跟外国人比,当然会特别难过了。所以伊拉克人很多人逃亡了,宁愿流亡再外,这当然是一种严重的困境。
说到身体方面的困境,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有可能生病,或者是生存的状况出了问题。还有许多人是因为觉得不能自由的活动,或是在经济方面陷入绝境,而觉得陷入困境。
那么我所知道最严重的困境是一个故事。在二战的时候,德军占领波兰,然后就开始要迫害犹太人,犹太人开始四处逃亡,有一家人孩子太多,就把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寄养在当地波兰朋友的家里面,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怎么办?这家波兰人就把孩子放在阁楼上,阁楼非常小,不然很容易被查到。小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小男孩在上面只能够躺着、蹲着、坐着,而不能站起来。在这么小的地方,他居然呆了四年。
我们想象自己四个小时都受不了了,不要说四天、四个月、四年了,小男孩下来的时候终身驼背,但重要的是我们想知道他为什么撑得下去?因为他在上面每天只做一件事,只要太阳出来有了光线,他就开始阅读。
那一家波兰人也把他们所能找到的各种世界名著让他去看,结果这个小孩子在上面就这样子,读了四年书,他虽然终身驼背,但是文学方面的素养,在同样年龄层的孩子里面非常优秀的,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所以这说明什么?
一个人在身体陷入困境的时候,还可以发展心智方面的潜能,因为人有心智,可以认识学习理解,也可以跟别人有情感的互动,同时还可以做选择,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把这方面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突破了这样的困境,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所以困境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让你知道人的生命作为万物之灵,除了“身”方面还有“心”,心之上还有“灵”或者“精神”的层次。
了解了困境是什么之后,接着就要问了,在困境里面人要如何修炼?我们如果参考道家的思想,在《庄子·逍遥游》里就提到一个人如何修炼自己,才能够进入到逍遥的境界。
他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是“重外而轻内”;第二句是“重内而轻外”;第三句是“有内无外”。
我们一般人都在第一句的层次,“重外而轻内”。这种明显的特色就是喜欢跟别人比较,看到别人有什么,我要跟他效仿,跟他看齐,也要设法争取,去得到所有在社会上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各种成就。我就是要争取有,大家重视的都是外表,外在,但是你可能没有想过,你外在跟别人比较成功了,你站在一个胜利的位阶,你就会快乐吗?
说来很难想象。在美国做过一个统计,它的数据说明什么?有钱人自杀的比例居然要超过没有钱的人。说实在穷困的人,始终觉得钱最重要,一定要赚钱,但是很多人赚了钱之后,人生所有的问题才全部浮现。到底哪一个是困境?这很难判断。因为也有很多有钱人他过的非常安适。最主要就是你“重外而轻内”,太忽略自己内在生命的潜能。
你要转到第二步“重内而轻外”。说到“重内而轻外”,庄子讲了一个最深刻的比喻,“他说有一个人,天下人都称赞他,他不会觉得振奋,天下人都批评他,他不会觉得沮丧”。这个太难得了!
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曾经观察过我的一位老师,因为在美国念书,我是在耶鲁大学,同学们下完课很少有人鼓掌的,一般社会上办演讲的活动,鼓掌是很平常的,但在大学教室里面很少会听到掌声。有一次我这位老师上课讲的太精彩了。那天上两小时课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讲的实在太好了。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忍不住全班鼓掌,结果这老师也吓一跳,他也没想到会有这种反应。
我当时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就想说,糟糕了!以后他日子不好过了,为什么?因为同学们都肯定他,给他掌声。后来没错,每一次下课之后,他都会稍微等一下,等个十秒钟看看有没有人鼓掌。很可惜,此后再也没有人鼓掌了。
他就因为前面有人鼓掌,就觉得兴奋,好像我要更认真的来准备上课。这是人之常情,我一辈子教书也有类似的心态,但是太容易受到外面别人的操纵了,也就是还“重外而轻内”,所以要练习“重内而轻外”。
最高的目标就是刚刚说的,天下人都称赞你,不会让你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你,不会让你更沮丧,还是做你该做的事,让自己心安理得更重要。
第三步是最高境界的“有内无外”。我完全做自己的事,而不用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绝不是傲慢,也绝不是跟世俗隔绝,而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外表跟别人同化,尊重别人的反应,尊重别人的评价。但是内心里面因为有“道”作为基础,知道自己在来源跟归宿里面,在完整的“道”里面,所有外在的得失成败都可以一笑置之。
最后就要看为什么道家可以有这样的修为呢? 两个简单的观点。第一个是由整体看,第二是由长期看。
譬如说我把整个生命当做一个整体,有些人是“少年得志”,也有些人是“大器晚成”,不管是哪一种,你了解了之后,心情就比较轻松,比较平淡的,知道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机会,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把握到了。把握到了就心安理得,好好过日子。如果你不曾把握住,知道现在跟往后的日子,再好好的努力,再好好的珍惜。
而另一方面,由长期来看,许多事情在当时是很严重的,长期来看之后,就觉得可以轻松以代。譬如我中学时代数学不好,每次考数学都很紧张,那时候我如果懂道家,我就不会那么紧张了。以前数学好不好,根本不是问题,会觉得以前实在太执著了一点。
当然年轻人必须用功念书,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生命的发展不是只有当下,要从整体来看,从长期来看,要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要成就什么呢?以庄子来说,庄子对于“身跟心”有深刻的修炼。他说过两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了好几次,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身体像枯搞的木头一样,心像已经熄灭的灰一样。这代表身体的欲望冲动通通化解了,心思复杂的各种想法,也都慢慢去掉了。
这就出现特别的状况,也就是出现了“精神”这两个字,“精神”这两个字庄子常常用,精神生于道,精神是从道来的,把“身跟心”各种执着化解之后,放空自己,精神就会展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才可能悟道,道只有在你把自己放空的时候,才会显示光明。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期谈到“困境不是好事,但也不全是坏事”。没有人喜欢困境,但一旦碰上了,并且事实上,在人的生命过程里面困境是难免的,那你就好好把握它。了解困境怎么回事,如果在身体“有形可见”,这方面有困境,你就要发展心智方面的潜能,往上提升。
再进一步,心思方面太复杂,要记得“从重外轻内”提升到“重内轻外”,最后能以“有内无外”作为目标,那就达到道家修为的境界了。
我们曾经说过,三种人适合学道家,第一种人是老人家,像老子一样;第二种人是失意人,一辈子倒霉的人,像庄子一样;第三种是绝顶聪明的人。
我们现在先不要幻想自己是哪一种人,庄子就是倒霉失意的人,他一生都在困境里面,困境不是好事,没有人喜欢困境,但也不全是坏事。他到最后觉悟出来,人生最高的智慧,觉悟出来“道”是什么。接上老子的思想,而对于中国的哲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下一集我们要谈道家的三个法宝,这是老子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