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丨阳子居终于不再执着

283丨阳子居终于不再执着

00:00
11:3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系列的主题,是要设法从庄子所虚拟的老子,来回顾一下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重要观念;也可以了解庄子从老子的思想出发,展现了哪些特殊的心得。庄子的作为让我们知道他的写作是有几点特色的,就是虚拟一些人物来对话,对话都非常简单,同时其中的含义很深刻。你去了解的话,会觉得回味无穷。我们在前面连续好几集介绍过庄子所虚拟的老子,确实会有这样的体会。而这一集是最后一集,我们要谈的主题是:阳子居终于不再执着。 


说到阳子居这个人,当然也是庄子虚拟的。他在《庄子》书里面有两段比较完整的资料,第一次是出现在《庄子·应帝王篇》里面。这段材料我把内容先简单介绍一下。


阳子居去见老聃,说:“如果有一个人,他的行事敏捷果断,他分辨道理透彻明达,他学习道孜孜不倦。这样的人可以跟明王相比吗?”(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qiáng)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他这里提到“明王”,是指明智的君王。阳子居认为,明王有三点特色:在做事情上、分辨道理上以及学道方面,都比别人要杰出多了。因为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有为而且上进的人,想在人间好好照顾百姓的,阳子居就把他当作“明王”。结果呢?老聃直接打脸。


老聃说:“跟圣人比起来,你刚刚说的这种人是在知识上没有定见,而在肢体上受到束缚,落得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罢了。”(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chù)心者也。)老子这边提到“圣人”了。“圣人”在《道德经》里面的意思是“悟道的统治者”,而现在这个“明王”是明智的君王,当然也是统治者。两个相比之下,阳子居所描写的“明王”跟老子所谓的“圣人”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他只是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罢了。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历代以来很多统治者,情况都是如此。


老聃继续说:“虎豹因为身上的花纹,招来了猎人;猿猴因为行动敏捷,被人套上绳索。像这样的人,能与明王相比吗?”(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yuán)狙(jū)之便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子所指的“明王”,是真正的明王应该如何。老聃用虎、豹、猿猴作为比喻,这三种动物对人来说,是特别漂亮而有用的生物。就因为它们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受到人类的役使与利用。阳子居心目中的明王就跟这个类似,等于是自己辛苦劳累,结果把天下治得越来越乱了,最后陷入难以解决的情况。 


阳子居听到这里就脸色尴尬,他说:“请问真正的明王是怎么样治理的?”(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他这里所想问的是说,跟圣人差不多的明王应该如何呢?老聃说:“明王治理的时候,功劳广被天下,却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施万民,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拥有一切,但不能描述,使万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有之境。”(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老聃这里所说的几个重点,就是在《道德经·第二章》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类似的说法还有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道德经》第十章、第五十一章重复出现的。这就是“明王之治”与“圣人之治”相同的地方。


老聃回答有关“明王如何治理”的这段话,特别重要的是什么?“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意思是:他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有之境。“无有”这两个字是个关键。“有”是指有形可见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无有”就是要设法把它们消解掉。谁能够遨游到这个地方呢?这就是老子思想的重点。

在《庄子·天下篇》,谈到古代七派重要的学派的时候,特别提到老聃与关尹的思想,说他们是“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老聃用“常无有”建立起学说,以“太一”作为主导的原则。什么叫“常无有”呢?“常”代表要不断地练习,不停止地觉悟与实践。实践什么?实践“无有”这两个字,“无有”就是要把一切都消解掉。因为“一切”指的是万物,把它消解掉,才有可能悟道。因为万物与道在根本性质上是不一样的,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要悟道的话,一定要设法消解万物的现实存在,以及人为的各种价值。


所以,“常无有”三个字所指的是方法。要把“有”也就是万物的存在消解掉,这样才能找到它的来源与归宿,而那个境界是可以让人去游的。所以,“逍遥游”的“游”就是让你“游于无有者也”。这一点如果没有掌握的话,就可能把老子的思想变成“常”“无”“有”三个字,好像“无”与“有”一样受到重视,那就可能误会老子的意思了。


至于“主之以太一”,“主”代表他的目的何在,“太一”就是唯一的道,也就是道作为整体。所以,你要把具体存在的“有”与“万物”都消解掉,最后才能够回到以道作为来源与归宿的“太一”。因此,这段话对于我们了解老子的思想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在《庄子·寓言篇》里面,也有一段阳子居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阳子居前往南方的沛地,正好老聃要去西方的秦国游历;他们约了在郊外见面,结果到了梁地才遇到老子。老子在途中仰天而叹说:“起初我以为你可以受教,现在才知道不行。”阳子居没有回话。到了旅舍之后,侍奉老子梳洗干净,把鞋脱在门外,跪行向前说:“刚才弟子想请教先生,先生在路上没有空闲,所以我不敢开口。现在空闲了,请您指出我的过错。”老子说:“你态度傲慢,谁要与你相处?真正洁白的人,要好像含垢受辱;德行充实的人,要好像有所不足。”阳子居惭愧地变了脸色说:“敬听先生的教训了。”阳子居刚到的时候,旅舍的客人都来迎接,旅舍主人安排坐席,女主人替他拿毛巾梳子,先坐的人让出位子,取暖的人让出火炉。等到阳子居接受了老子教训回来之后,旅舍的客人就同他抢位置坐了。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雎(jū)雎盱(xū)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yáng)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这一整段的描写实在生动,怎么说呢?其中,“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是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出现过的。大白若辱的“辱”就是黑垢。真正的白好像有黑垢,代表什么?你需要不断地把黑垢去掉,这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而“盛德若不足”在第四十一章里面说的是“广德若不足”,意思是类似的:真正盛美的德行,要好像自己还不够,所以你需要不断地修练。这两句话提醒我们:学习老子的思想,也包含了修练的过程。

阳子居开始的时候在社会上显然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所以他一来别人都尊敬他,保持距离。等他听了老子的教导之后,设法修练,做到了一点,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重复说过的一句话:“和其光,同其尘。”意思就是:要调和光芒,混同尘垢。一方面,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光芒万丈,总想照耀别人;而另一方面,不要看到别人身上有很多灰尘,就以为自己很干净。那么要努力修练的是什么?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所以,“和其光,同其尘”在《道德经》里面出现两次。而老子教训了阳子居,阳子居理解之后,就设法努力修练,最后可以做到人人平等,没有任何分别心。所以,当别人开始跟他一起抢座位,就代表大家都是一样的,就跟小孩子一样,没有什么分别心了。 


学习老子《道德经》,在《庄子》书里面有这么多相关的材料。我们只是简单举出几段跟老聃直接有关的部分,并且用了《道德经》里面的原典来做对照,说明庄子如何充分地了解老子的智慧,并且把它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生活里面,让我们可以在许多虚拟的故事里面,看到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但是都有深刻的含义。对我们来说,他的启发也有无限的空间,就看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进一步去学习、理解以及实践老子的智慧。我们这一系列的补充介绍,就谈到这里为止。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学文说

    老子端坐,让阳子居服侍,他亦让人不解,他悟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