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南京又被当成了“徽京” | 新京智库

这一次,南京又被当成了“徽京” | 新京智库

00:00
06:44

南京又一次被“徽京”了。

近日,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判决书中,赫然出现“安徽省南京市”的字样。随后,建邺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该份网传判决书图片属实,是该院工作失误,已出具补正裁定。

此事距离上次安徽省马鞍山市防疫通告中特意提醒“南京是省外”还不到一个月。这着实有点小尴尬。

这几年“徽京”的名号在网络上越叫越响,其中虽有调侃,却也体现了南京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徽京”的水到渠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在持续推进。而南京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可能是这一进程的最大受益者。

南京处于江苏与安徽交界地带,被安徽的滁州、马鞍山、宣城自北向南“半包围”,自带跨省属性,其反而和省内的主要经济板块“若即若离”。

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多年来经济体量高于南京,是省内的一大“经济极”,而且和上海高度融合。

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地区和东部沿海的南通、盐城地区,与南京的距离较远,经济融合度也较难提高。

因此,南京在省内的经济辐射范围仅限于苏中地区的镇江、扬州,发展空间有限。

南京要“建圈”,首先就要“破圈”——突破行政边界,发挥跨省属性的优势,西进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为南京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让南京的跨省属性转化为发展优势。

南京和周边的安徽城市不仅在地理上深度联结,而且在历史、文化上血脉相连。这在方言分布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江苏省内三大方言区鼎立,苏南的吴语、北部的中原官话和南京周边的江淮官话,差异很大。南京和交界的安徽城市通用江淮官话。

至于经济联系,马鞍山和南京的“难分彼此”由来已久,两地的市民跨省置业、双城生活早已是常态,俨然是上海和苏州双城融合的缩小版。

可以说,南京跨省营建都市圈,水到渠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为南京的先破圈、后建圈打通了最后的行政壁垒。

南京的优势体现在都市圈发展中

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的加入,让南京真正有了一个“圈”。南京过去容易被忽视的省会优势,在这个“圈”里熠熠生辉。

最令人瞩目的是南京的高教资源。南京的高教资源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是区域内第二大科研、人才聚集地。

根据2018年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南京在校的本专科人数高达72万人,上海和苏州合计为75万人,数量上几乎可以一敌二。

上海有4所985高校,10所211高校,重点高校的数量仅次于北京。而南京的排名紧随上海,拥有2所985高校、8所211高校。

在长三角地区,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不可谓不明显,这是南京经济潜力的重要支撑。

根据各市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数据来看,目前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GDP排名第四。上海以GDP超3.8万亿元位居龙头,此外,苏州GDP约为2万亿元,隔壁浙江省会杭州GDP约为1.6万亿元,也比GDP约为1.5万亿元的南京高出了一截。

南京的经济表现不差,但是以其优质高教资源的优势,可以做到更好。

人才需要更广阔的舞台,科研技术需要更大的产业空间,这是南京所急需的,也是长三角一体化为南京带来的机遇。

南京都市圈扩容是双赢之举

南京的经济特点是成熟,一二三产发展平衡,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比例接近。经济运行没有突出短板,但显著亮点也不足。

以南京的经济体量,产业均衡分布的经济结构,和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态势,靠内生动力再提供较大经济增量难度较高。而苏南-上海的经济强势,也使得南京难以依靠强省会战略实施省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集中。

南京的经济发展要再上一个台阶,需做大规模。这和安徽恰好形成了互补。

安徽省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相对处于“经济洼地”,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爬坡”,毗邻的南京就是这个爬坡赛道上的天然“台阶”。马鞍山、滁州、宣城融入南京都市圈,是南京的西扩,也是安徽的东进。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宣城拥有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双重身份,同时还是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连接了上海。

安徽宣城一城打通三大都市圈,意味深长。长三角一体化为安徽省经济成长打开了巨大的空间,这一长远发展的历史机遇属于安徽,当然也属于南京。

沿江高铁对南京都市圈的利好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是以几大都市圈的成长为基础的。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均衡水准很高,跨出整合发展势所必然。

如果说上海都市圈是在既有基础上的“高位盘整”,那么南京都市圈就是整装待发。与苏南-上海已经高度成熟的基础建设条件相比,南京都市圈的扩容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交通基础建设需要跟进。

国家发改委网站于今年11月24日公布《关于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沪渝蓉沿江高铁落地对南京都市圈是一大利好。这条高铁干线不仅让南京和安徽之间“更近”了,还使得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基建条件获得提升。

在不久的将来,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间的人员往来、产业交流会变得更为通畅,释放的经济活力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指数级的增长。

南京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希望之城,“徽京”虽是网友调侃,却揭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东南经济重镇的未来发展空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43773760

    哈哈哈哈徽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