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包公显清初 蔚州魏象枢

第七十七回:包公显清初 蔚州魏象枢

00:00
19:32

        自从黑脸包公成为中国百姓心中铲除贪官、主持正义的化身以后,人们就用“包公”、“黑脸”形容那些为民除害的御史和清官。清朝初年,蔚州就出了这样一位包青天式的清官魏象枢。

       这位魏大人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作为一代清官,他敢讲真话,惩治过上百名贪官污吏,堪比北宋的包拯;作为能臣,他心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廉吏,他甘愿清贫,一分钱不贪;作为学者,他注重真才实学,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

      无论做人、做官、做学问,魏象枢都坚持一个真字,恪守一个义字,干出一等一的业绩,取得实打实的声名,这样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魏象枢,字环溪,号庸斋, 蔚州人,就是现在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

       明万历四十五年,魏象枢出生在蔚州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高祖是明朝的将军,祖父是个乐善好施的商人,父亲曾经在江西省新城县担任主簿,后来升迁到河南怀庆府去任职,可当时官场腐败,他实在看不惯那些当官的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不屑与他们为伍,就撂挑子回家,不吃朝廷这碗饭了。当官这么多年,回家的时候只带着两个竹箱子,里面装的不是什么金银珠宝,只是几件夏天的衣裳和竹篦等用品。

       父亲如此清正廉洁,也成了魏象枢学习的榜样。生活在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家庭,魏象枢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他六岁攻读四书五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堪称神童,十九岁成为秀才,二十五岁考中举人。

       原本魏象枢想要为大明王朝出把力,可惜明王朝已经日落西山,再也无法力挽狂澜。李自成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后来清军入关,江山易主。龙椅上的皇帝不停更换,天下乱糟糟的,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苦,魏象枢一直想步入仕途,真正为老百姓谋些福利。

       左盼右盼,终于等到了柳暗花明的一天。顺治三年恢复了科考,二十九岁的魏象枢轻轻松松考中了进士,经过殿试被选入了翰林院,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有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魏象枢对国家大事有着更加犀利的看法,他帮着皇帝分析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的利弊,敢于大胆进言,反应民间的疾苦。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直言不讳;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作敢为。

       其中就有这么一件事儿,顺治八年,魏象枢奉旨调查宣化、大同等地官员政绩。有天他经过大同故城时,看到这里黄沙漫漫,枯骨遍野,几乎没了人烟,一片凄凉。一个身穿破烂衣裳的贫苦老翁牵着孩子的手,去剥榆树皮来充饥。

       魏象枢连忙走上前去询问,老翁叹了口气对他说:“前两年这一代闹蝗虫,再加上兵乱,这附近的几十个村子人都死光了,地都荒了,一粒米都没有,我们只能靠着吃榆树皮活命了!”

       眼瞅着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如此悲惨,魏象枢心痛不已,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了老人家,让他带着孙子去吃一顿饱饭,老人家拉着孙子给他跪下,魏象枢连忙去搀扶,瞬间落下眼泪。作为朝廷大臣,百姓的父母官,他决心为民请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