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丨面对虚无主义,孔子是怎么做的

250丨面对虚无主义,孔子是怎么做的

00:00
11: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面对虚无主义,孔子是怎么做的?说到虚无主义,一般人以为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其实理解之后就会发现,各个时代和社会,都可能出现虚无主义的危机,人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特别是战乱的年代,民不聊生,最容易出现虚无主义。

世卫组织提醒,21世纪会有严重的自杀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忧郁症。为什么人会有忧郁症呢?因为感觉生命没有什么希望。一个时代或社会,如果出现复杂的状况,让人感受到严重的生存压力。譬如战争带来死亡的威胁,缺乏安全感、幸福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何在,虚无主义就出现了,认为最后都是虚幻,何必去奋斗呢?

中国古代夏朝四百多年,商朝有六百多年历史。周朝分西周、东周,东周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知识阶级都属于统治者这边,后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很多人有机会学习,懂得一些道理和观念,就想把自己的心得提出来,帮助社会重新走上正轨,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理想非常好!但建议是否会被采纳,实践是否有效果?这都不一定。

虚无主义:

第一,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第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什么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你劝人行善避恶,但是他发现很难判断谁善谁恶?有时标准混淆了,有时信息不够明确。更麻烦的是,既使判断了善恶也没有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人活在世上,希望有仁爱和正义。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没有仁爱。善恶没有报应,缺乏正义。所有的价值观全部毁灭了,价值上出现了虚无主义,对社会是严重的危机。

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如果你失去了所有的信仰,就发现死亡结束一切,而活着又是各种痛苦烦恼,为什么不早点结束呢?这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认为生命存在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再继续奋斗了。面对两种虚无主义,儒家的孔子接受的挑战是第一种。道家的老子面对的挑战是第二种,我们将来谈道家,再做说明。

今天主要谈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也就是老百姓都不愿行善避恶,这个社会怎么维持?就要重新找到行善避恶的根据,这是第一步。从前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在安排,没有办法改变。孔子的使命就是把无可奈和的命运转变为个人自觉的使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就很有特色。

在夏商周三代,只有天子一人获得天命,作为天跟人的中介“予一人”,要努力修德行善,造福天下百姓。孔子发现历代以来的天子,不是都能承担这么样大的责任。就重新提出“每个人都有天命,人性来自于天”。应该知道活着是要实现某些重要的价值。孔子知天命后,五十一岁从政,在鲁国做官,承担社会的责任。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把他的使命观念推广到其它地方。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篇》

古代天的功能为对百姓的主宰,以仁爱和正义作为基本的原则。但因为天子失德、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正义已经变成命运了。生下来有什么命运已由不得你。孔子就要把命运转成使命,“五十而知天命”,知道应该出来承担自己的天命。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天命,就是要实现自己向善的人性。孔子说君子要先“知天命”,“畏天命”,再顺从天命。这样就把古代对天的观念,从纯粹的,非常被动的,无奈的命运,转变为个人自觉的使命,这就是孔子面对虚无主义的方法。

原来老百姓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行善避恶了。孔子说如果真诚,行善避恶的力量就会由内而发,“人性向善”,“向”就是力量,“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可以从孔子的志向看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努力让天下的老人都得到安养,朋友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请问谁可以做到这三点?孔子是替人类提出的志向,把“善”界定为“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不可能在成就自己的时候不同时成就别人,儒家的君子观念就包含了这一切的思想。

孔子是怎么做呢?他创立儒家学派,温故而知新,“新”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从“自我的觉醒”开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心里打定主意,没有人可以拿走。要靠自我的觉醒,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化被动为主动”,改变为自己愿意这样做,真诚的力量就由内而发。

儒家思想用两个字来说就是真诚。当真诚的时候,行善避恶的要求不需要由外而来,也不需要从各种规范、法律的要求所提供,而是自己可以因为真诚,而感到内心的不忍不安,愿意去行善,建构我跟别人之间适当的关系,修养自己也能帮别人走上人生的正路。这种观点确立,社会向着安定繁荣发展,又能做到仁爱和正义。“仁义”这两个字在儒家特别受到肯定。

我们要学习的是,这套思想背后的整体理论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学会以后,儒家思想就是我们人生哲学主要的指导原则。

下一集我们会用四个字来概括孔子的一生,那就是“承礼启仁”。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摩托车的车

    老是说人性向善,来自那本经典也说不出来

    无为1399364 回复 @摩托车的车: 已经是经典了

  • 罗列_16

    价值虚无,存在虚无

    罗列_16 回复 @罗列_16: 儒家解决价值,道家解决存在

  • 罗列_16

    躺平与虚无主义,这是一个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