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科学历史主义

119 科学历史主义

00:00
11:51

科学历史主义是在波普尔哲学之后兴起的一种科学哲学思潮。图尔明、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无疑属于历史学派,当然他们之间存在区别,劳丹是这个学派的后继者。


托马斯·库恩是科学历史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于1922年出生于美国辛辛那提,在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又获得博士学位。他认真研究科学发展史,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科学哲学思想。


1962年,库恩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一经出版,便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整个学术界都为之而震动。


在这本书中,库恩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研究来促进增长,这些事情并不是偶然进行的,而是有内在规律的,存在着一个科学发展模式。库恩所提出的这个模式就是: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这个科学发展模式与波普尔所提出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库恩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存在几个不同的阶段,库恩用一个核心概念“范式”来表示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的重要属性。“范式”这个术语是库恩从语言学里借用过来的,原意是指语法中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由此便可引申出模型、模式、范例等含义。也就是说,范式是每个科学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一种模式或范例。


在这一模式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就是“常规科学”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在范式的指导下,科学共同体通过不断的研究而积累知识的过程。


由科学发展史可知,这一过程包括了科学工作者从事的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研究工作。但这些工作并不是徒劳的,它们都在不断扩展、开拓范式的含义,并为新的科学突破打基础。常规科学的这些普普通通的研究工作被库恩喻作“解谜”。


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搜集实施两大部分。推动常规科学阶段进行下去的动力是科学家对范式的信仰,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会反映出他对范式的信仰程度。这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地研究,每当研究的成果证实了范式的权威和地位,范式的权威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且几乎不被科学家们怀疑。


那么,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呢?在库恩的理论中,这一术语是有特定含义的。科学共同体指的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是由探索目标基本相同的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所组成的。由于这些科学工作者彼此之间充分地讨论、交流,所以他们对于专业方面的看法和观点较容易达成一致。科学共同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无形或者有形的学派。


科学共同体在常规科学阶段遵从同一个范式的指导。范式的明确规定使得共同体成员能够探索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语言交流,这是确保自然科学在常规科学时期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常规科学阶段虽然会持续很久,但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是会在某一个时间转入下一阶段。由于没有一个范式可以穷尽真理,随着常规研究的深入进行,科学家们肯定会遭遇一种反常。这时,科学家试图使用范式来调整反常,却发现做不到。而且,随着这种反常的不断出现,少数敏感的科学家就意识到了反常对范式构成了根本的威胁。这个时候,范式的危机就来临了。一切的调整均属无效,唯一的办法只有寻找一个新范式来替代旧范式,于是科学革命开始了。


科学革命,指的就是新范式替换旧范式的过程。范式是由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规则与哲学观点等构成的。所以,范式一旦发生变革,必然就会引起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变革,还会引起科学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变革。因此,科学革命是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


科学革命这一阶段是伴随着范式危机而来的,科学家对危机的反应是影响科学革命进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科学史可知,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家敢于率先向旧范式发难。这些人之所以敢于挑战旧范式,主要原因是他们敏锐地察觉出危机,并且找到了理想的替代者,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然,这也跟科学家本人的性格和天赋有一定关系。库恩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哥白尼、拉瓦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通常来说,引发科学革命的导火索往往是新的科学发现。在库恩看来,科学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展。他特别强调,科学发现不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比如某一天、某个瞬间)、某一地点和某一个人身上的单一事件。在发现新事物的过程中,时间肯定会被延长,而且还会涉及很多人。


发生科学革命之后,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又开始了新的常规科学阶段,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颠覆了关于科学知识增长方面的传统说法。为了与传统说法区别开来,库恩特别提出了“不可通约”这个术语,用它来表示新范式和旧范式之间的本质差别。不可通约,意味着两个系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无法交流,就好比鸡同鸭讲,两者不在同一频道上,谁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当然,库恩把这种质的差别强调到了二者不可相容的程度,这就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是不对的。不过后来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做出了调整。


1977年,库恩的一本自选论文集《必要的张力》出版。在这本书中,库恩用“部分交流”这个术语来取代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也就是说,不是完全无法交流,而是部分地可以交流。1978年,他的《黑体理论与量子不连续性》出版。在这本书里,库恩通过对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的历史分析,补充了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对科学革命所下的定义。


库恩的理论并不难理解,而且看起来也能自圆其说。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在科学革命阶段,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竞争理论,到底该选择哪个理论作为新范式呢?


库恩认为,决定这场胜负的仲裁者就是科学共同体。如果不被科学共同体所广泛接受,无论你个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有多么厉害,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虽然科学是由个人进行的,但是科学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集团的产物。只有考虑到了科学集团的特殊性,才能理解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和发展方式。由于此,库恩想要将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融在一起,他将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阶段的运动转换为科学共同体在这两个阶段的运动。


科学共同体根据什么标准对科学理论进行选择,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库恩第一次明确系统地表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在他的《客观性、价值判定和理论选择》一文中。


库恩认为,要开列一张好的科学理论应当具备什么条件的清单并不困难,比如理论的精确性、自洽性、广泛性、简明性、成效性等,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全面的选择理论的基础和标准。但即便如此,科学家在进行具体的理论选择时依然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对理论进行选择不只是取决于这几条客观标准,还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科学家个人的个性、信仰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因素等。所以,选择理论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科学家拿着一个标准表格对每个理论进行打分,然后总分高者就可以成为新范式的。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也挺折磨人的。


因此,库恩的观点是:“每个人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进行选择,都取决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混合。”例如,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态度,以及他晚年对统一场论的追求,虽然没有建树却依然锲而不舍,就是一例明证。前者表明爱因斯坦对决定论的信仰,后者是他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自然统一性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虽然每一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选择标准,但是最终还是由科学共同体来做出选择的决定。也就是说,理论选择是一项集体决策,而不是个人决策。


这也刚好说明了,因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在专业标准和价值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他们在进行理论选择时能做到求同存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科学革命了,也不会有常规科学,科学就只能止步于杂乱无章的竞争。


由库恩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历史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在两个方面完全对立。也由于此,科学历史主义被看作是“革命者”,要推翻逻辑实证主义这个“统治者”在科学哲学中的统治地位。


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逻辑主义和经验主义,它脱离了科学的社会文化条件和科学史,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而科学历史主义则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理论受到本体论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控制。科学的一切都依社会文化条件而变化。同时,科学历史主义非常重视对活生生的具体科学理论内容的研究,研究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和变化。


科学历史主义占有生动而丰富的科学事实,与逻辑实证主义的沉湎于专门的逻辑技巧、难懂的演算公式和术语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历史主义的骤然兴起,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史上一次最大的冲击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71864558

    需要消化吸收

    大吕说书 回复 @171864558: 感谢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