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社会学建立

98 社会学建立

00:00
09:06

有不少学科属于社会研究的范畴,它们中的一些和哲学同样古老。但是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复杂性陡然增加,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者古代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以前那些零零散散的研究社会或思考某一种社会现象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迫切要求有一门专门以社会为具体研究对象的学科出现,这就是社会学。


19世纪,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兴起。社会学早期的先驱和奠基人有孔德、托克维尔、齐美尔、滕尼斯、涂尔干、韦伯等人,他们对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6年)是新的关于社会的科学即社会学的先驱。他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引入“社会学”这一术语,替代了他以前使用过的“社会物理学”。


孔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学的兴起。他认为,人类理智的发展经过了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三个阶段。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已经进入了实证阶段,摆脱了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思维。但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却还是以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为特征,这就意味着该学科已经比较落后了。所以,孔德要把这些学科推向实证的、科学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德就是作为一种实证科学的社会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试图把社会学“实证化”“科学化”。


孔德把实证的和实证主义看作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阶段。那很自然,那些拖后腿的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思辨,就成了孔德的批判对象。实证的科学专注于可知觉的现象,专注于能通过经验研究来加以确立的有秩序的关系,它是经验的、客观的和反思辨的。


经典物理学就是实证科学的典范,因此孔德认为社会学应该尽可能地模仿物理学。也就是说,社会学应该成为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就像自然科学那样靠谱。孔德提议的这种进路是建设性的、积极的。


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不应当从人出发来给人类下定义,相反的,应当从人类出发来给人下定义。”这就意味着,如果把研究对象局限于个别的人,我们就不能理解作为整体的人类和人类社会,所以应该反过来,从研究人类社会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出发,来理解个别的人。


长期以来,罗马天主教在西方社会扮演的是一个仲裁者、指导者的角色,对社会及其成员具有约束作用。在孔德看来,实证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约束力量,它是唯一能够在社会上扮演以前罗马天主教角色的思想原则。社会学作为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可以构成一种全新而有效的社会技术的基础,将成为使社会恢复良好运作的指导性工具。


特别的是,孔德还认为,社会学不是诸多科学中的一种,而是处在科学的等级体系的顶端,同时还是新社会中准宗教式的整合原则。这种观点在他的后期著作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孔德变了,他早年是冷静的,采取的是反形而上学的态度,后来由于他对实证主义的热情越来越炽烈,竟然形成了一种“宗教般的”的态度。他对社会学的看法,几乎与一名虔诚的宗教信徒对待宗教的态度无异。


孔德的观点在19世纪下半叶有不少追随者,这位社会学的“大主教”对后期的许多社会学家都产生了影响。


在社会学史上,孔德的重要性和地位无疑是不可动摇的。他的贡献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他提出了一个实证的“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的纲领;二是他主张对“社会现象”可以像对自然事件那样进行客观研究;三是他主张,社会学的洞见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恒常关系,可以使得一种新的社会技术得到发展,并促进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解决。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年)是德国犹太人,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的大散文家。他最重要的著作有《论社会差异》《货币哲学》和《社会学》。此外,他还有一些关于哲学、艺术和其他文化问题的研究著作。


对于齐美尔来说,社会学是关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的一门科学。就此来说,社会学要采用一种关系型的思维,社会互动就是“作为过程的生活”。这便意味着,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因此,社会学研究就应当从社会生活这个过程中那些最简单的元素出发,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以看得出,齐美尔用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式的还原法,先是把社会分解为简单的元素,然后了解元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认为,社会学在很多方面是社会的“显微镜学”,我们要像生物学家用显微镜研究自然界那样去研究社会。在他的一系列有趣的文章中,齐美尔描述了孤独和“双人性”,也讨论了处于互动中的“陌生人”所面临的社会情境,还考察了群体之间的冲突。


社会是由无数互动的“肌体组织”构成的。为了理解这种互动,我们就必须在微观的层次上进行社会学的考察。这种考察必须从互动的最简单形式和连接个体的不可见线索出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线索,而不至于迷失在社会迷宫中。


齐美尔的出发点不是宏观的社会学概念,而是对细节的微观社会学分析。就像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那样,我们也可以称齐美尔为“微观社会学家”。


他认为,现代世界是分裂的、碎片化的,把握“整体”再无可能。只有在生活的细节中,在万花筒般的碎片中,才有可能一窥更大的相互关联。这便是所谓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他所采取的方法论和手段包括了“快照”、片段和特殊印象等。齐美尔如果生活在今天,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他面对的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


单单观察一个简单的因素往往就能揭示出隐藏的社会联系。比如,一枚硬币或者一把钥匙就是重要的社会关系符号。在现代社会,金钱连接着人与人,那么考察金钱的特征和流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现代社会。齐美尔启发了20世纪的新兴社会学,其他很多学者都吸收了他的思想。


齐美尔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大多是由这类瞬间的印象所组成的。因此,人们常说,齐美尔是一个“印象派”式的社会研究者,他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试图把握自发的体验。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印象主义者,齐美尔是把握社会现象直接的、第一印象的高手。


在许多方面,齐美尔都是社会学的一名探路人。他努力勘测现代生活的碎片地块,描绘社会生活的流动画卷。他的研究方式和理念也影响了他的表述方式,结果便是他的论证常常是假设性和试探性的。他从不轻易下断言,而且频繁地使用“也许”这个词,所以,有时候齐美尔被人们称之为“也许思想家”。也许情况就是这样的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思想上帝

    加油

    大吕说书 回复 @思想上帝: 感谢支持哦

  • 寻找鲁滨逊

    听了一整天,在86分贝的车间内

  • 听友371318571

    每日一学,天天有收获。

    大吕说书 回复 @听友371318571: 感谢支持哦

  • JessieSh

    非常棒的书

    大吕说书 回复 @JessieSh: 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