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弗洛伊德(1)

94 弗洛伊德(1)

00:00
10: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在当时的奥匈帝国,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并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维也纳。他是一个犹太人,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时,到伦敦避难。他在与癌症做长期斗争之后在伦敦去世。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弗洛伊德最有名的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摩西与一神教》等。


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发了一场革命,颠覆了我们原来对人类心理的看法。他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从内向外探索人类的心理。弗洛伊德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主张原本那种有关人类心理的观点其实是一种幻觉。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有意识的自我只不过是强有力的、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外在方面。人类有意识的精神生活只是整个精神生活的很小一部分,意识过程是被无意识(或潜意识)因素严格地决定的。潜意识心理虽然不易被察觉,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可以用一个冰山比喻来说明:任何有意识的和能够回忆的东西,就像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无意识)是隐藏在水下,根本看不到的。所以,不可见的潜意识才是我们人格的核心。


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划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前意识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环节,它是在需要时可以被意识到的部分。前意识可以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东西,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而在认知心理学中,前意识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一般来说,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词可以通用,意思一样。


潜意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一般来说,催眠(或自由联想)和梦境是通往潜意识之门的两种重要途径。弗洛伊德是从他对病人的治疗和咨询经历中,特别是从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中,发展出他的理论的。


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著作。在通过自由联想和通过对梦境的解释来研究潜意识这两种方法之间,在弗洛伊德那里,对梦境的解释很快就占据了核心地位。他把对梦的分析看作标准的精神分析技术,并且每天一睡醒就要花费半小时来分析自己的梦。


要理解梦,关键是要区别明显的梦境内容和潜在的梦的思想。我们存在一个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和焦虑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结果。当我们醒着的时候,防御机制会防止潜意识和被压抑的欲望进入我们的意识,起到一个守卫的作用。但在我们睡着的时候,防御力就变弱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就会伪装成梦的形式,设法溜进我们的心灵。因此,做梦者自己是很难理解梦的意义的,因为这些梦是一种扭曲的信息,不能对其做出直接的解释,而是要通过旁观者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梦的意义。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潜在的梦的思想和明显梦境内容的区分,是理解梦的意义的关键;二是明显梦境内容是潜在的梦的思想的一种扭曲;三是自由联想既可以用来分析神经质的症状,也可以用来分析梦境;四是梦的解释展示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学模式,能提供一幅丰富的关于人类心灵状态的图景;五是梦境可以显示出潜意识是如何根据其“语法”规则来起作用的,也就是说,潜意识是像一种语言那样架构起来的,解梦就是读懂潜意识的语言。


本能是人格中的一种力量,是一种可以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力量。在谈到人格时,弗洛伊德所使用的本能概念指的是身体内的刺激作用源,本能的目标就是通过饮食、饮水和性活动等行为消除或者降低刺激作用,缓解紧张感。


人类有许多种本能。为了理论的简洁性,弗洛伊德仅仅把本能归纳为两个一般的范畴,即“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包括饥饿、干渴和性欲,这类本能涉及自我保存和种族的生存,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弗洛伊德将生本能活动的能量形式称为“力比多”。死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对内表现为受虐或自杀,对外表现为仇恨和攻击。


弗洛伊德还认为,人格存在着一个结构,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因为弗洛伊德在其后来的著作中,对其早期对意识和潜意识的简单划分方式做了修改,便形成了一个层次更加鲜明的解释。


“本我”大致对应于早期的潜意识概念,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难接近的部分。本我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包括性和攻击的本能。弗洛伊德写道:“我们称它为充满沸腾刺激的大锅,本我不知道价值判断,没有善良和邪恶,不遵守道德规范。”本我非常任性,它的倾向是寻求直接的满足,根本不考虑现实条件。它只关心怎样通过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来降低紧张,是根据快乐原则运作的。


“力比多”是本我中包含的基本心理能量,通过缓解紧张来表现自己。力比多能量增加意味着紧张增强,这时它会促使我们尝试缓解紧张,以达到一个能忍受的水平。因此,在力比多能量的驱动下,我们必须与现实世界互动,想办法来缓解紧张。比如,一个饥饿的人如果想释放由饥饿导致的紧张,就必须寻找食物。人们寻求性满足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起中介作用,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自我代表着理智、理性,与本我那种缺乏思考的混乱、激情形成鲜明对比。每当本我盲目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根本不考虑现实条件时,自我就要出来办事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来运作,它察觉现实并相应地控制现实,想办法拖延本我的满足,直到有适当的对象和时机时才允许本我满足。


但是,自我并不独立于本我。自我的力量是从本我获得的,自我的存在也是为了帮助本我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互动比作马上的骑手,马为骑手的运动提供能量,但是马的力量必须受到指导,否则狂暴的野马就会把骑手掀翻在地。这就是说,本我也必须受到指导和一定的管束,否则就会颠覆和毁掉理性自我。


“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儿童在生命早期通过同化父母的行为规则,进而一步步发展出超我。父母通过对儿童的行为实施奖惩,促进了儿童超我的形成。那些错误的、导致惩罚的行为成为儿童超我中的良心部分,他们会记住,防止以后再犯;那些被父母和社会接受的、带来奖赏的行为成为他们超我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以此为目标来要求自己。超我这个术语是弗洛伊德创造的,字面意思是“我之上”。


由超我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知道,超我代表着道德的力量。弗洛伊德描述超我为“倡导趋向完善”,“概括地说,它就是我们在心理上力争达到的心理生活的高级一面”。这也就是说,超我是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道德完善的自我,一个楷模。很明显,超我与本我的倾向是完全相反的,它们必然会处在冲突之中。超我不像自我,自我只是拖延本我的满足而已,而超我则倾向于完全抑制本我的满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3930zjgz

    读尽人类思想发展历程

    大吕说书 回复 @1593930zjgz: 感谢收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