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是比方,较其短长。子贡平时喜欢臧否人物,较其短长,谁谁谁怎么样,谁谁谁不怎么样,把老师听烦了,说他:“子贡啊,你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你自己就那么贤良吗?要是我啊,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去说别人!”也有一解,说“方”就是谤,言人之过恶,总之不是说好话了。
臧否人物,较其短长,孔子自己也经常的啊,《论语》里记载了大量他对当时人物的评论,有赞有弹。前面《述而》篇有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师”,不一定是他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才是师,他有错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对象,注意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他那毛病,如果有,则改正。
朱熹注解说,比方人物以较其短长,也是穷理之事。观察他人,是重要的修身学习方法。老子《道德经》说过类似的话:“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进步的人,是落后的人的老师;落后的人呢,是进步者的资源。什么资源呢,相当于生产车间的“次品现场”,出了次品,都摆在这里,大家来看,为什么出现这问题,研究对照,注意自己不要生产出这样的次品。这是一个现代管理方法,叫作“错误是资产”。我们身边的故事,西贝莜面村也有,你现在去西贝吃饭,他宣传说:“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不好吃怎么办呢?不好吃不要钱!你说哪道菜不好吃,服务员马上给你端走了,免单!这盘端走的菜去了哪里呢?不是扔垃圾桶了,那是“错误资产”,是“善人之资”,怎么能扔掉呢!你下次去西贝注意看,他店堂里有一个红色的冰箱,这个西贝红冰箱,就是专门放顾客说不好吃而退掉的菜的。每天打烊后,厨师们会来看,今天被退了多少菜,把每一道退菜的烹调过程复盘,找到问题真因,马上改善,重要的是员工在参与这个改善的过程中成长了。
错误是资产,别人的错误,也是我们进步的资产,孔老师每天和同学们都在做比方人物较其短长的讨论,为什么子贡说说,就要挨老师骂呢?这个大家只能猜,他可能是有点过了。朱熹说:“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如果你眼睛老盯着别人,修炼自己就疏忽了。
我猜呀,因为子贡太优秀、太聪明、太能干了,一臧否人物呢,没有他看得上的,对别人全是贬,别说老师听烦了,同学们估计都受不了。最关键最本质的呢,我们评论别人,不是为了给他做鉴定,是为了对照自己,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你把他的优点和缺点列表分两边,优点一条一条照着学,见贤思齐;缺点呢,一条条对照自查自纠,这毛病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唐太宗说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子贡呢,估计是光顾着批评别人,忘了批评的目的是自修,所以挨老师骂了。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这话,又棒喝了。人的痛苦,往往就在于别人不了解自己,我这么优秀,却没人知道!我这么爱你,你却不知道!
但是,凡是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痛苦的人,他一定是从来不屑于去了解别人。能多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就不会为自己不被人了解而愤懑了。而且,愤懑也没有用啊!要愁的不是别人不了解我,是我的本事还不够。
张居正解说:人之处世,常常不满的就是自己名气还不够大,知道我了不起的人太少!但是,这并不足为患。真正的大患,是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实践落实还不足,这才是我们的忧患,这才是自己应该关注的。不以自己之不足为患,反而以别人不知道我为患,为什么呢?
为什么,因为要想求名誉,求虚荣,求上进的机会。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何患之有?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别人知道的你,低于实际的你,那别人对你的期望值,就低于你所能给他的,那你应该开心啊,应该安心啊!如果别人把你看得太高,最后你的能力又达不到,那才需要忧虑呢!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是预先揣度。“亿”,是臆想。先觉,是无心而自然知觉。
孔子说,不预先揣测别人会骗我,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会不老实,然而,当对方稍有不诚不信的时候,又能马上自然察觉,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吧!
这句话啊,既深不可测,又特别简单,清澈见底!什么意思呢?真正至诚的人,谁也骗不了!因为他最知道诚是怎么回事,你稍有不诚,他马上“自动跳表”,觉察出来。所以《中庸》里讲“至诚无息,无息则久”“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无息,是没有间断,不会去揣测别人对我诚不诚,我永远都是至诚待人,所以至诚者博厚,厚德载物;至诚者悠远,走得远,走得长;至诚者高明,谁也骗不了他,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他直呼孔子为“丘”,孔子跟他对答还很尊重他,可见他是当时有德且年纪比较大的隐士。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啊,你成天凄凄惶惶的,今天去齐国,明天去卫国,到处游说,你耍嘴皮子吗?”孔子说:“不敢耍嘴皮子,是天下病了,我要治那些冥顽不化的人!”
微生亩与孔子,就是毫厘千里,两人坐一块儿说话,那是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有共同的看法。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别在哪呢?在于微生亩没有使命感,孔子有使命感。所以一个成为隐士、名士;一个成为圣人。在这个对话中,真正耍嘴皮子的是微生亩,因为他自己什么都不做,但是对大家都尊敬,称之为夫子,称之为老师的孔子,直呼为“丘”,贬损一通,显示自己的超然世外。而孔子并没有对他耍嘴皮子,没有抢白他,还是很诚恳地回答他的问题。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是千里马。孔子说,所谓千里马,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是它的品德。
什么品德呢?是做事的品德。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千里马跨跃一下,跳不了十步远;劣马持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孔子这和他说的是一个意思,能行千里,成为千里马,靠的是做事的品德,不是有多大能量。
我们来切磋一下做事的品德,何为正确地做事?假如我骑马,从广州要去北京,怎么做。
首先,是做路线计划,时间行程规划,我要走什么路线,规划好,一共要走多远,每天走多远,这要做好规划。之后,日日不断之功,比如我每天都走30里,一共3000里,100天我就到了。这个很清楚。如果今天天气不错,路也好走,我跑上200里,明天下雨,我休息一天,这样各种理由都可能改变你的计划,100天你就到不了!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一马平川,还是崇山峻岭,反正我每天三十里,我既不加大任务,也不溜达松懈,我每天就完成这一点。
做任何事情,都是靠坚持,坚持不懈。要想能坚持,就要降低每天的任务量和难度。因为成功,靠的是日日不断之功,所有的成功都是靠时间,只要能坚持就行。如果计划可以随便改,就很容易被放弃。
除了坚持之外,第二个重要的,就是不要走错路,不要有废动作,不要返工。所以每天晚上,一定要再确认一下第二天的行程路线,不要走错路,甚至迷路。我们看司机就知道,好的司机,不是车开得好,而是他会在头一天确认路线规划,第二天不会走错路,也不用一路开着车去问路,而是胸有成竹,直接到达目的地。
在我们平常的工作中,会有多少次走错路的废动作、多少次返工呢?这就是成不了千里马的原因了。
日日不断之功,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要走错路,减少废动作,不要返工;再加一条,凡事彻底,把平凡的事做彻底,成功不是要做不平凡的事,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这三条,就是做事的品德,就是“何为正确地做事”,就是千里马。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那么问题来了,以直报怨,什么是“直”?朱熹说,至公而无私就是直。张居正说,“不避私嫌而废夫除恶之公典”,就是直。意思是不要自己做好人,把公家惩罚恶人的法令废了。钱穆说,公平无私就是直。
三位先生提到的,大公无私,公平,还有人提到正义。而这些词,都是巨大的伦理问题,每一个词都不好定义。要大公无私,但好多恩怨,都是私人恩怨,跟公家没关系呢。要公平,怎么报,报多少算公平?不好算。要正义,何为正义?哈佛大学专门有一堂著名的正义课,也没给你结论。
我们先来看一个中国最著名的以德报怨的例子: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法庭上,普方一家的亲友们见到了那4个刚成年不久的疑凶。原本在他们的想象中,凶手是那种“看起来很强壮、很凶悍的人”,可实际上,“跟你在马路上碰到的普通人没有区别”。
这4个男青年并非有预谋要杀人。他们一开始只是想偷摩托车,但换来的钱并不多。后来他们看到一个广告,得知玄武湖畔的金陵御花园是南京最高档的别墅区。那晚,他们潜入小区,也只是想去洗劫一间不亮灯的空宅,结果那套正在装修的别墅没有东西可偷。最终他们选择了隔壁的普方家。盗窃的行动被普方一家察觉,因为言语不通,惊惧之中,他们选择了杀人灭口。
在了解了案情之后,普方的母亲做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同在南京经营企业的贺杰克解释说:“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江苏省高等法院没有接受普方家属的求情和嫌犯的上诉,按中国法律维持了死刑判决。而在南京的德国人,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以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他们说,如果普方在世,他一定是第一个参与这项公益活动的人。用张居正的意思来看,普方的母亲,就属于因自己的善心而“废夫除恶之公典”了,法院也是这个意见,法院维持了死刑判决,因为那是除恶之公典。
中国的民众,在新闻上看到了普方亲友和南京德国人的举动,很多人不理解,也有很多人赞美。但每个人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遭遇到这个问题,我希望怎么办?我能原谅那四个年轻人,还是一定要他们杀人偿命?怎样我才能心理平衡?
这就是孔子的答案——以直报怨——你心里想怎样,就怎样。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就是这么讲解“以直报怨”的,他引用了吴嘉宾的注。吴嘉宾,也是清代大儒,和曾国藩同榜进士,后来在和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战死。吴嘉宾说,“直”,就是不压抑自己的怨气。如果心中有怨,又含忍不报,那怨始终在心里,总会有爆发的时候。压抑得就久了,可能爆发得更猛烈,不可收拾;或者终身未报,那一辈子憋屈,也不可取。“以直报怨”,既不是要你以德报怨,也不是要你以怨报怨,而是要你顺自己的心。我心里不能忘记那怨恨,那我就报复他,就是以直报怨,报复了,这怨就放下了;如果我心里已经放下了,没有了怨恨,那我不报复他,也是直道。
吴嘉宾又说,对别人的怨,我们都希望忘掉它;别人对我们的德,我们都希望不要忘记。所以报怨以直,是要你心里没有余怨;报德以德,是要你心中还有余德。如果你心中有怨,却强求自己以德报怨,那反而是虚伪,是压抑,不必要。
这么说,普方的母亲,她也是以直报怨,因为她心里已经没有怨,而她的德,是帮助贫困的苏北农村,希望那里的孩子能受教育,不要走向犯罪道路。孔子的以直报怨,不是以怨报怨。我们提倡什么呢,当然提倡以德报怨,“报怨以德”,那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所以大家都知道,当时很流行,孔子自然也知道。不过,来问他这话的人,不知是谁,孔子可能针对他,你别自己没那个心胸,白白扭曲了自己的心灵,成精神病了。
我们平时的恩怨,没什么深仇大恨,无非都是感情纠葛,或者利益之争。感情纠葛,别怨,自己靠自己活,自己独立,才能爱别人。利益之争呢,看你是否强大,强大的人,不怕别人占了自己便宜,就怕自己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你别怨我就行,我怎么会怨你。有德必报,有怨必忘。不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