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先驱”屈原
——两次流放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毛泽东赞叹屈原的一首绝句。毛泽东如此高度赞叹屈原,这是什么原因呢?
本集内容为您讲述“爱国先驱”屈原两次被流放的经历。带您了解一位爱国忠君的人为何两度遭受贬谪的曲折。
屈原本是楚国王族的后裔,后来被流放到湘西,与湘西之间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化学反应”,他在湘西写下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作品,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秦王心怀鬼胎,为了破除齐、楚的联盟,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到达楚国之后,利用很多财宝四处贿赂楚国的宠臣,同时张仪进献楚怀王,说愿意用商、于一带六百多里的土地来换楚国和齐国的断交。楚怀王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却没有听屈原的劝谏,封张仪做了丞相,并且真的和齐国断绝了盟友关系。屈原很伤心,对楚怀王十分失望。
之后,楚王派使者跟随张仪去秦国受地,当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就开始装病一连三个月不见楚国使者,楚怀王妄自揣测自认为是张仪觉得他与齐国断交的决心不够坚定,于是又派使者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张仪听到消息之后才出面见了楚国使者,但是张仪却否认答应过楚怀王给楚国商、于一带六百里土地,称自己只许诺给他们六里土地,满满的六百里,却成了区区六里,楚国的使者很生气,回到楚国之后将情况报给了楚怀王。于是,楚怀王大怒,气愤的说一定要斩下张仪的狗头,于是他兴师动众,先后两次派兵讨伐秦国,然而楚怀王自以为楚国拥有强大的军队,一定能战无不胜,却频频被“打脸”,两次战争均被秦国打败,自己也丧失了8万军队。还有大将军都被秦国俘虏,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召回屈原让他出使齐国,使得楚、齐和好,屈原又一次在这种危难时刻出使,挽救楚国于危难。
再后来,秦国担心楚、齐两国再次结盟,并主动求和,又派张仪出访楚国。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归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屈原再一次对昏庸的楚怀王和楚国大失所望。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楚怀王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仅劝说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
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这场战役秦国取得重大胜利,秦国于是利用计谋,他们写信送给楚怀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将发兵攻打楚国,楚怀王很忧虑,就准备再次与秦国讲和。屈原对此十分难以容忍。他写诗抒情,表达自己心中的悲愤的无助,同时抒发了他眷顾楚国,担忧楚怀王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是屈原最尖锐的一次发声。
后来,有奸佞认为屈原对自己的权势构成了威胁,于是跑到楚怀王面前中伤屈原,楚怀王再次听信了谗言,屈原遭到了第二次流放。
两次流放使得屈原对那个国家,那个统治者大失所望,他深知自己的“美政”无法实现。
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同胞的悲惨处境,他更痛心。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逃往陈国。
屈原知道后,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和首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然后南行至长沙。
因其心中总是眷恋着楚国,于是又折回洞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感到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最后一章后,在此抱石沉江。
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船只前往屈原投江处,想挽救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但是一代爱国诗人还是无法被挽救生还,屈原投江几天后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如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
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因为爱国无门,在汨罗江抱石投江。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政治家,却多了一位伟大的文人。我们心怀遗憾,但或许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更值得我们悼念,更值得我们学习。
敬请期待下集:“爱国先驱”屈原——悼念英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