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本草纲目》里有一味药叫诃黎勒,一听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外来药,从国外进口的。这就是常用中药诃子。这个字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可以的可。从右向左念就是可言,吃了它以后咽喉清爽,说话声音清脆洪亮。诃子被称为藏药之王,今天我们来顺便谈一下藏医学。
天路之美
西藏面积占了我国国土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南极、北极之后,被称为世界上的第三极。
我曾两次去西藏考察,第一次是多年前直接坐飞机飞过去的。突然降落到高原,脚下就像踩上棉花一样,头晕目眩,犯了高原反应。
2019年,我第二次去西藏就学乖了,选择坐火车,沿着青藏铁路缓缓而上,体验了更特别的高原风情,饱览世界屋脊的天路之美。一路上我望着车窗外,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当火车穿越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时,用摄像机捕捉那些飞奔的藏羚羊和野驴。火车在翻越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时,车厢内还补充了氧气,所以坐在车内并没有感觉不舒服。
时隔20年,故地重游,心情特别激动。拉萨市内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变的似乎只有布达拉宫。当地盛情的朋友还安排乘坐了一次直升飞机,我非常荣幸地做了一次真正的航拍拉萨。到了夜晚,在雪域高原的星空下,我们欣赏了大型实景剧,重温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入藏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
看藏医话藏医
在拉萨,我拜访了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也当了一次患者,切身体验了藏医的医疗服务。
藏医与中医一样也打脉,但藏医的特色是六指诊脉,打脉时左右开弓,双手并用,六个手指同时搭在患者的手腕上。
过去这些年,我在工作接触的名医也不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大致了解。藏医诊断出来的结果与中医诊断的结果,大致一样。各家理论虽有不同,但最终的结论异曲同工。
中医有阴阳五行学说,藏医学理论体系有三因学说,气、火、水土。藏医称气为隆,称火为赤巴,称水和土则为培根,藏医以此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这也是藏医理论的核心。
公元四世纪时,印度医药传入西藏,丰富了西藏医药的内容。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又带去了唐的医书、医生,促进了汉藏医药的融合。公元八世纪,藏医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学的鼻祖宇妥.元丹贡布主持编著了《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部医典》在藏医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在启程入藏之前,在西宁的博物馆见到了正在展出的一部《四部医典》,由现代的工艺美术大师用金、银、珍珠、珊瑚等材料书写而成,重达1.5吨。
大道相通,藏医学和中医学强调的都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注重的是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注重饮食、起居、药物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看藏药说诃子
青藏高原以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当地特有的药物,雪莲花、西藏红景天、藏龙胆、藏木香、藏茵陈等。
在传统的藏药当中,组方的药味比较多,一般会将药材直接打粉制成丸剂使用。与中药相比,藏药的动物药和矿物药比例较高,用量也较大。代表性的药物有二十五味珍珠丸,珊瑚七十味丸等。
藏医药的配方中有一个药特别重要,那就是诃子。
藏传佛教中的药师佛,左手持一个钵盂,右手拈着一枝诃子的树枝。在布达拉宫对面,药王山的半山腰有一座药王庙,里面供奉着药师佛,供桌上也摆放着诃子。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像前也供奉着诃子,用巨大的砗磲贝壳铺着黄色丝绢托着。
诃子在藏医药当中的重要性,相当于甘草在中医药当中的重要性。
藏医药理论认为,诃子同时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能治疗多种疾病。因此,在藏药学的另一部经典著作《晶珠本草》里,诃子被称为“藏药之王”。
诃子也是常用的中药,有收涩的作用,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久咳不止等。以现在的医学理论表述,诃子主要作用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肠胃系统,另一个是呼吸系统。
中药诃子与藏药诃子是同一个药物,但功能主治完全不同,不能简单地用中医理论来解释藏医药的应用。
诃子并不是西藏当地的特产,它是古代就从印度、尼泊尔进口的。为什么诃子在西藏这么常用的原因,除了受了印度医药影响的因素外,可能和当地人体质的特别需求有关。当地最容易出现什么病症呢?
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水烧到70-80度就开了,饭都煮不熟。在还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那里的人只能吃夹生饭、夹生肉,很容易患胃肠道疾病,所以需要涩肠止泻的药。诃子正有这样的作用。
中医也讲究治病不能忘记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个方子名为诃黎勒散方,主要用的就是诃子,目的是温涩固肠,收敛止泻。
最初,诃黎勒是正名,诃子一直作为诃黎勒的俗名。在《本草纲目》中用的名称还是诃黎勒。随着时光的推移,外来的药渐渐本土化了,到了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中,诃子就从俗名变成了正名。
诃子最初主要是经过海路进口的。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了药用植物资源的普查,彻底查清了诃子的基原与资源分布。诃子来自于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而且发现我国云南就有丰富野生诃子资源,且储备丰富,后来又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目前我国已经从诃子的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本草纲目》中的引用唐代《岭南异物志》的记载,广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诃子。我到那里实地考察过,时过境迁,法性寺现称光孝寺,唐朝的诃子树已经不在了。现在寺内的诃子树是清朝栽种的,算来时间也超过了250年。高高的诃子树,枝繁叶茂,青果挂枝头。
诃子药材
藏青果与青果
诃子入药用的是成熟果实,不过没有成熟的幼果同样也可以入药,称为西青果。古时候因为其由尼泊尔进口,来自西方,又经西藏运往中原,故又称藏青果。
无论叫西青果也好,还是叫藏青果也罢,说明药源是外来的。同时在提示我们,中国一定还有一个本地产的叫青果的植物,那么这个青果究竟在哪里,又是谁呢?
《本草纲目》里记载了橄榄,青果为别名。原来青果就是橄榄,就在我们身边,它来自橄榄科。我国有橄榄分布,可供鲜食也可晒干食用,属于岭南的特产。之所以被称为“青果”,是因为果实外表是青色的。
吃过橄榄的人都知道,橄榄的口感是比较酸涩的,但多嚼上几口慢慢就能感觉到它的回甘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橄榄的特点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觉到,就像逆耳的忠谏之言一样,所以橄榄又有谏果之称。
我自己很喜欢吃橄榄,因为它可以利咽,生津,先苦后甜,也不会像乌梅那样伤害牙齿。
在《本草纲目》中还收载了这样一个橄榄入药的故事。古代吴江有一个富裕人家,家里大鱼大肉常年不断。一天,家里吃鳜鱼的时候,大老爷一不小心鱼骨卡在了嗓子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拖了半月之久,一根小小的鱼刺折磨得这位老太爷在家里等死。有一天来了一个卖鱼的,名叫张九。张九看到老太爷的情况就说:“我可用橄榄治疗。”但家里只找到一些橄榄核。张九就将橄榄核研成了细粉和水给他调服,不一会儿,卡在嗓子里的鱼骨就变软咽下去了,疼痛也消失了。李时珍同时提到橄榄能解鱼蟹之毒。
归纳一下上面提到的两种药物。
诃黎勒、诃子,成熟的果实入药叫诃子,偏于涩肠止泻;幼果入药叫西青果、藏青果,可用于清利咽喉。橄榄,俗称青果,可以清利咽喉,解鱼蟹毒。
我编了两句歌诀,希望能帮助您记清它们的来源。
诃子本名诃黎勒,幼果又名藏青果。
青果原生在我国,地处岭南橄榄科。
2019年8月8日,我从西藏回到香港的第三天,迎来了新任印度驻香港总领事韩慧仪Priyanka Chauhan。我陪同她参观了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标本中心,当她听说我到印度考察过两次时,感到很亲切。
我又提到了诃黎勒,她听后特别兴奋,并且告诉我,在印度他们用的就是诃黎勒这个名字,在印度还能做染料。
包括诃黎勒在内,庵摩勒与毗黎勒在传统印度阿育吠陀传统药中经常使用,被称为“三果”。相对应的,他们就是中药的诃子、余甘子和毛诃子。
中医药、藏医药和印度医药三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正可谓本草无疆。
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余甘子也叫滇橄榄,酸酸涩涩的又生津,挺好吃的
诗话本草纲目(402) ——题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诃子 诃子居尊藏药王, 婆娑树影画神堂。 苍生有厄果为用, 敛肺利咽兼涩肠。
药食同源,无国界。
余甘子在香港的山草藥店就有賣,也是生津、潤喉的好品!香港荃灣油柑頭一帶盛產油柑子,因而得名,有油柑頭村。嶺嶺南地區用其葉做枕頭,祛風濕,在沒有海綿的年代,家家戶戶大部份都是用這個枕頭。
赵中振教授 回复 @Dawn02: 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