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丨贲卦01 文化 一词,来自这儿

115丨贲卦01 文化 一词,来自这儿

00:00
12:3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要介绍《易经》的第22卦贲卦。首先要知道它的字音是bì,字形是喷泉的“喷”去掉左边的口,而这个字在古代也可以念成bēn,譬如有“虎贲将军”这样的称号,但是在这里作为卦名,要念成bì。



贲卦是从前面的噬嗑卦翻过来的。我想你还记得,噬嗑卦是火雷噬嗑,把它从下往上整个翻过去之后,就变成山火贲。山下有火,代表什么?代表山下的火把山照亮,它是装饰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卦呢?在《序卦传》就说了,它说:“物不可以苟合而已。”它说的是万物(主要是指人类)不可以只是勉强相合而已,还需要加以装饰,所以出现了贲卦。大家相处在一起,接着就要开始装饰了。譬如,要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如何?可以做什么工作?扮演什么角色?人与人之间要怎么样才更有礼貌?人心相合之后需要装饰,由此显示一种文明之象。山下有火,火会照亮山,但它不会改变什么实质,因为上面的山是艮卦,是停止,代表什么?代表这个卦就是装饰外表,让它变得更值得欣赏。 


首先,我们看到卦辞怎么说?它说:“贲卦。通达。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贲。亨。小利有攸往。)在其他的卦辞出现过多次“利有攸往”,而贲卦它的卦辞在这句话前面加一个“小”,也就是“小利有攸往”,说明什么?阴爻称小,贲卦对于阴爻更为有利。

贲卦的结构是“山火贲”,它从什么卦来的呢?你看到三个阳爻三个阴爻的卦,就要知道它或是从泰卦来的,或从否卦来的。那么贲卦是从泰卦来的,地天泰。那么泰卦哪两个爻换位呢?(九)二跟上(六)换位。得到二的是六二,等于阴爻占到适当的中间位置;而换到上的是上九,阳爻居柔位,不是适当的位置,所以贲卦对于阴爻,也就是小的更为有利。



要深入了解卦辞,还是要看《彖传》。贲卦的《彖传》特别精彩,其中有我们常见的“人文化成”一词。《彖传》说:“贲卦,通达。柔顺者来到,文饰刚强者,所以通达。”(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这边讲柔顺者来到,主要是指六二。六二从上面下来,文饰底下的刚强者;底下本来是乾卦,现在得到一个柔顺者了,变成离卦了。


它接着说:“分出刚强者往上行,去文饰柔顺者。(这里说的是一个阳爻到上九去文饰上面的坤卦,使它成为艮)所以是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这是合乎自然界的文饰。”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刚柔开始交错了,因为前面的泰卦是消息卦,刚柔不交接的。


它接着说:“以文明的方式规范人的行为,则是人间的文饰。”这句话原文说的是“文明以止,人文也”。所谓的“文明”是底下的离卦,是火;“止”是上面的艮卦,是山。文明以止,就是说人间的文饰就是要让你能够把本能所具备的冲动、欲望、血气停下来。文化的发展,一定是让你“适可而止”的。


《彖传》的结论它就说:“观察自然界的文饰,可以探知季节的变化;观察人间的文饰,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的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后这句话的原文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由此知道“人文化成”这个词,也知道了“文化”一词,这是一个重点。换句话说,要停止任何东西,不能只靠威武,而是要靠文明。圣人观察人文,然后以《诗》《书》《礼》《乐》这些教化来指导百姓,让天下可以显示文明。


再进一步看它的《大象传》。贲卦的《大象传》说:“山下有火,这就是贲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明察各项政务,不能依此果敢判决诉讼。”(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等于是一方面要明察政务,因为底下的离卦是火,就是明;而另一方面,上面的艮卦是山,是停止,所以你不能够依此果敢判决诉讼,要非常的谨慎。在贲卦里面,山下有火,并没有什么动力,不像前面的噬嗑卦(火雷噬嗑),雷就是震,就是行动;而贲卦它有艮卦,是要你停止的,而山下的火光也只能把山照亮,让它显得光明而有文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饰”或“装饰”这个词,它跟传统的“礼乐”并不一样。传统所谓的“礼”是合乎天理人情,以人类内在的情感做基础,显示为适当的规范;而“装饰”则是让你的文饰显得比较可观。在《论语·雍也篇》里面,记载孔子说的一句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一个人的文饰超过他的质朴的本性,就变成装饰过度,他说的话你恐怕很难把握住真正的意思。但是,如果他的质朴的本性超过了文饰,又可能显得粗野。所以文与质要配合,这里的质代表真诚的情感,要跟文饰配合。 


《易传》的最后一篇是《杂卦传》,其中提到贲卦的时候说:“贲,无色也。”意思是贲就是没有颜色。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在《论语·八佾篇》里面记载了一段孔子跟学生讨论的资料,正好可以用来说明。有一次子夏请教老师《诗经》里的一句诗,原文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它是形容一个少女,笑眯眯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但是子夏不明白,为什么最后加那一句“穿上白色的衣服,就显得很靓丽”?他不懂。孔子听了之后就回答他:“绘事后素。”意思是绘画的时候最后才上白色。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的差异。古代通常是在绢帛上绘画,就像现代从汉朝的坟墓里面也发现了帛书本《老子》,帛就是绢帛,是带有咖啡色的。而白色在古代是很难得的颜料,所以绘画的时候最后才画上白色,这样可以凸显出画布上你原来所画的各种颜色。就好像是一个女孩子,丽质天生,本身就条件很好,穿上白色的衣服,就显得很靓丽了。所以孔子用“绘事后素”这种古代绘画的方法来回答他。 


子夏听了之后,灵机一动,就问老师:“礼后乎?”难道“礼”就像白色一样,是后来才加在人身上的吗?它是一个问句,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真正可贵的是真诚的情感,也就是在自然的状态之下,向善的人性。礼就像白色的衣服一样,让各种彩色、真实的情感凸显出来。 


孔子听到子夏问了“礼后乎”非常高兴,他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吧,以后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我们在《论语》里面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孔子肯定学生可以启发他的,包括颜渊在内,而子夏居然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代表什么?代表孔子原本跟一般人的想法差不多,认为礼就是装饰,就像文质彬彬的文,就是文饰。现在由于子夏的提问,他才发现“礼”是白色的,是没有颜色的,而彩色是人真诚的情感。换言之,如果你行礼如仪,而内心没有真诚的情感,那一切只是作戏、作秀而已,根本毫无意义。所以子夏在老师的教导之下,从古人在绘画的时候最后才画上白色,联想到《诗经》的诗句,一个女孩子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很靓丽,再推论出礼也是白色的,这一点让孔子十分惊喜。


这段对话凸显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点。当一个社会礼坏乐崩的时候,挽救危机的方法只剩下人的真诚情感。事实上,礼乐从来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人性真诚的情感,也就是人性向善的这种力量。所以在解释贲卦的时候,我们说贲是白色,就可以跟礼对照来看。


但是700多年以来,学习《论语》的人主要是根据朱熹的注解,偏偏朱熹在解释孔子的“绘事后素”这句话的时候,加上一个字,变成“绘事后于素”。这是因为朱熹是南宋人,当时已经有白色的纸,可以在白纸上画上各种彩色,所以朱熹以为先有白色,再画彩色。如果按照朱熹的解释,等于是说女子穿上白色的衣服,然后礼是后来加在人身上的,这一来就跟原有的诗句完全不相干了。我们今天在学习古代经典的时候,要深入而完整地思考,考虑当时的时空条件、社会生活的基本水平、说话的方式、表达的内容等等。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贲是山火贲,火光照亮了山,使它更为明亮;但它没有行动的力量,它只是让你看得更完整、更透彻。在《彖传》里面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形成“人文化成”这个成语,再进一步简称为“文化”。文明以止就是强调,人刚刚生下来是没有文化的,必须在人的社会里面经过各种文明的教导,让他明白在哪一些方面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够成为有文化的人。至于贲卦六爻各有什么特色,我们下一集再做进一步的介绍。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星詒

    比贲读音相同

  • 春光明媚_2021

    傅教授治学严谨

  • 毛_0z

    山火贲

  • 罗列_16

    下离上艮,山火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