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愈多元愈美丽

甘肃:愈多元愈美丽

00:00
09:16
如果我们用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甘肃,就会发现甘肃并非像大众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偏远且荒凉的“拉面省”,而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各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水火不容的动植物都在这里会集,各种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也都在这里交会。愈多元愈美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甘肃是一个偏远的西部省份它有着大片干旱的土地、漫天的风沙,以及荒凉的边关。从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上看,它似乎正在努力向西方延伸,渐渐远离东方腹地。除此之外,你一定还有一个印象,就是所有关于甘肃的旅行指南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如何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从1915年回族人马保子制作出第一碗面算起,兰州牛肉面的历史不过刚刚百年,推荐牛肉面的文章却早已经浩如烟海。。相比之下,能深入、全面地解读甘肃的文章则寥寥无几。因为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脉络并深入思考是非常困难的,但不加思考的惯性思维,以及制作不加思考而罗列信息的指南,却很容易。大众眼中的甘肃——一个偏远且荒凉的拉面省就这样形成了甘肃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各种截然不

同的自然风光、水火不容的动植物都在这里会集,各种历史、文宗教也都在这里交会。对

它来说,愈多元愈美丽。

这一切都要从甘肃的形成说起。

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挥师河西,大败匈奴。落败的匈奴一路逃亡一路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10年后,西汉汉武帝在甘肃一带将黄河以西分置四郡,黄河以东置五郡,统归凉州(武威)管辖。

公元前119年,47岁的张手持使节,二使西域,打通了西汉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卡,中国与世界产生了首次意义上的联系,这条路如今我们称呼它为“丝绸之路”。

彼时的甘肃有文化的滋养,经济繁荣,风头无两。本应该是不食之地的黄土地却有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迷醉和风情。到了女皇武则天的时代,这片土地更是成为了天下粮仓,诗人陈子昂曾向武则天进言:“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读史方纪要》曾这样描述它的繁荣: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人富其地。

而这之后的千年间,甘肃在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名字怎么变,无论身份怎么变,仍然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甘肃的故事总是带着一丝宗教色彩,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更是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千年的印记。平凉的南石窟寺、庆阳的北石窟寺,完整保留了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被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对中国的佛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河西走廊之上,留下了鸠摩罗什 埋头译经十七年的身影,埋葬了无数大小乘佛教 的高僧们的脚印。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没有第二个。”

河西走廊的尽头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茫茫戈壁的一颗明珠——敦煌。东汉时期,一位名叫乐尊的和尚,行至敦煌鸣沙山时,忽望见金色佛光漫天洒落,崖壁上闪烁跃动的光芒化成了佛陀的身影。于是感应佛昭,停驻脚步,虔诚的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开凿出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其后,石窟增建,僧众云集,信者攘攘。不论时间如何流逝,敦煌仍然是佛陀绘满四方画壁,梵音响彻西北。

如果说,河西走廊是戈壁千里的“大漠孤烟直”景象,那么嘉陵江水系遍布的嘉峪关,则是山高水长、鸟语花香的秀丽胜景,这里也是祁连山脉的起点。

鸟瞰祁连山脉,雄伟挺拔、连绵亘绝放眼四望,水清林茂、黍麦飘香。祁连是匈奴语,意为天,祁连山即“天山”之意。诗仙李白的《关山月》写的就是祁连山的浩荡巍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那时,祁连山是“由来征战地”,由汉至唐,战乱不断。虽然背负着太多的金戈铁马,但也不能阻止祁连山的风景如画。祁连山的风情是不分四季的,从暮春时节连绵的草场,到初秋时节成片交错的小麦和油菜花;从盛夏时节漫山遍野的青松翠柏,到隆冬时节山野之上的银妆素裹。


甘肃逐渐远离了开放的大舞台。曾经在开放时代富甲全国的甘肃陷入落后、贫穷中。到近现代,欧洲人从海上袭来,中国的海洋文明重新开启,甘肃这个内陆省份则完全与此无缘,其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在全国垫底。甘肃的未来在哪里?我想是“一带一路”的大机遇。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愈向西愈美丽,愈开放愈美丽,愈多元愈美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