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风光片为什么越修越糟糕?-摄影早自习第1771天

你的风光片为什么越修越糟糕?-摄影早自习第1771天

00:00
05:21

好多同学在修风光片的时候,都是真的是越修越糟糕,怎么回事?主要还是逻辑不对,今天我们来讲讲这个事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771天。其实这个事昨天晚上我就发了一个抖音了,我修了两张图,这两张图一个是晴天拍的,一个雾天拍的,我说这两个图的修片逻辑会很不一样,但是我看很多学生们是搞不清这个事情的。他们修风光照每次都是往死里的想把远处的远山给调清楚,这个逻辑它真的是有很大的问题,几乎是一种偏见,而且没有搞清楚后期的主要作用。什么叫后期处理呀?后期处理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让你拍的照片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就是这照片有什么优点要放大,有什么缺点要把它给消除一些。



© Dave Hoefler



错误修图示范 © Dave Hoefler


那么在一张照片里面,如果远山它不是那么清楚,它比较朦胧,这是长还是短啊?很多同学习惯性的就认为看不清那肯定就是不好的,我应该把它搞清楚一点,所以他们就会把这种朦胧的远山当缺陷进行修复,在后期软件中通过拉高对比度啊,调整局部——远山那个部分的白平衡,使它稍微偏黄一点,不要那么蓝,还包括清晰度,拉高去雾霾(误:去朦胧),都可以把远山变得更清晰。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你是一定要考虑到的。第一,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远山它如果已经在一团含有水汽的空气之后,它本身呈现出来的已经是有点朦胧有点看不清的话,在后期中你去把这个雾气去掉,想让它细节重新显示出来,这不实际啊。因为已经损失掉的信息,Photoshop、Lightroom它怎么知道那是什么山呢?它是长了一些什么样的石头,是一些什么样的树,它哪看得清呢?所以这种强行的调整,这种在已经失去的基础上进行的复原调整,常常是伴随着一些很假的、很粗糙的画面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上讲,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因为朦胧它其实也是一种美感,我们常常会利用它来拍摄空气透视的效果,就是说远山因为都在雾气中,朦朦胧胧的一个画面哪都都看不清楚就不好看,所以我们一定会搭近景——近处几根竹子、一棵大树——只要它离你够近,它都可以呈现得非常清晰。这样一来这个近景的清晰和远景的朦胧就形成了一种反差、一种比对。它实际上是交代了空间感的,交代了距离变化的。比如说在中国的水墨画里面,我们怎么样表示这个山是一层一层变得越来越远啊?就是远山兑的水会多一点,那个墨比较淡,是吧?就是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接近一个天空的灰白色。摄影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拍的是多重远山,它注定每一重山之间它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一层一层变得越来越淡的趋势。这个叫空气透视,是可以用来交代距离感的。



© Tobias Reich


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这样子的,就是如果你拍的这张照片空气本身就是无敌的干净,阳光也无敌的好,是个晴天,阳光射在了远山上,远山它本身也很有质感,很有细节,比如说这是个石头山等等之类的,上面覆盖了一些雪。那么在这种前提下,你把远山调得更清晰一点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显得这个山压迫感很强、很近,而且很高,它很有震撼感,细节也很丰富。



© Dave Hoefler


但是如果你本来就有空气透视,就有那种薄薄的雾气的感觉,或者是说你本来就多重山都在逐步减淡,那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应该是去强调这种雾气,甚至去拉大不同距离上的多重山体之间的明度差异。比如说这里有三重山,那么就样三重山之间的亮度差异要明显的拉开,这个阶梯要比较明显。

所以很多时候咱们后期处理做不好,不是工具不会用的问题,就是审美的问题,审美不够高。所以今天晚上我在抖音会继续直播来为大家评片,我们一起来多看一些好照片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大家可以在抖音关注我的账号“叶梓玩摄影”,然后每周三晚上8点,咱们一起来学摄影。直播室没有回放的,大家不要错过。

另外在12月我会带队带大家一起去拍故宫,元旦期间我会在广州举办摄影工作坊,非常欢迎大家参加。具体详情请点语音下方的两条蓝色链接。

那么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77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悦听小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TimeWay

  • 爱玩的古董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