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
本课结构:
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 孔子和老子
4. 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是该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首先,由于春秋时期周王权威的丧失,原来的“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和知识)的局面被打破,教育开始向下层普及,随着私学的兴起,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同思想流派会依据各自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就必然带来思想界的更新与交融。
最后,列国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容政策,而此时未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从而为不同流派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三、孔子与老子
1.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1)儒家思想:孔子核心观念是“仁”,进而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2)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出现。整理“六经”,成为儒家经典。
2.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唯物史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2)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3)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
四、百家争鸣
1. 内容:
(1)儒家:孙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礼法兼用
(2)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3)阴阳家:邹衍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4)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2. 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深度理解: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裂趋于统一集权;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
(2)经济转型: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思想动力。
2. 主要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1)儒家: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严刑峻法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时势与民心,休养生息,即所谓“帝道”。
老师讲的太好!求更新
太给力了
石渠书香 回复 @404303: 谢谢你的关注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