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00:00
09:13

       大家好!这一集我们穿越回大唐了,看看王勃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文豪,都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儿。

        公元650年,大才子王勃出生,爷爷王通是隋末著名的学者,私人教育家“十五为人师,门生遍天下”,爷爷的弟弟王绩十一岁就是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五言律诗的奠基人。王勃的哥哥20岁考中进士,要知道,唐朝考进士那才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年全国只录取30个人,这意味着什么?不是省状元几乎没戏。

       爷爷和哥哥已经很牛了,王勃更牛,把神童基因发挥到极点,6岁,其他孩子还在爬树、斗蛐蛐、撒尿和泥的时候,王勃就已经能提笔写诗了。9岁就读《汉书》居然还挑出一大筐的错误来,还撰写了10卷长文《汉书指瑕》,这好比现在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读了《唐诗三百首》之后写一本比《唐诗三百首》还厚的书,论证书中注释的谬误之处。就这样9岁的王勃已经开始在大唐文学江湖大放异彩了。

       接下来,更是牛无止境了。13岁开始到处给官场政要投简历找工作,14岁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宰相读罢他的文章,拍手赞叹,大呼神童,当即向朝廷写了推荐信。16岁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被封为朝散郎,成为当朝最年少的官员。什么概念? 16岁,当我们还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狂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时候,王勃已经坐在首都的政府大楼里喝茶看报纸了。从七品上,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级别。可说是前途一片光明啊!

在长安做官期间,王勃结实了一位姓杜的好朋友,是在长安当少府。后来,被任命去蜀州做官。送别时王勃写下了传世之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好吧!咱们一起来品读品读这首诗吧!

       我们读一下诗的题目就能明白,送,送别,杜少府,他的好朋友 ;少府,是一个官职,相当于现在县公安局局长;任,就是出任。王勃送朋友到蜀州上任写了这么一首诗。

城阙辅三秦:城阙就是城门两边的望楼,这里指长安。三秦:是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称为三秦。辅:就是护卫。这是一个倒装句,三秦之地护卫着京师长安。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壮阔、气势雄伟,交代了送别地点。

风烟望五津:同样是环境描写,五津和三秦对仗,五津:指四川岷江古有的五个渡口,这里泛指蜀州一带。意思就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风烟”、“望”这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微微露出离别伤感之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君就是您,和您在这儿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样都是在外做官的人。宦游:就是出外做官;感同身受,有无限凄恻之感!现在的话说就是“共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从凄恻转为豪情万丈。远离分别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咫尺的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什么呢!同样是送别,这里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惨感觉。离别就离别吧!没什么可伤心的,我们关系这么好,就算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在一块儿的。看,王勃,多豁达、多豪迈呀!在他看来分别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两句至今都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意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在这即将分别的岔路口,我们不需要像小儿女一样,一边哭一边难分难舍送出很远,泪水沾湿衣服和手巾。这就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送别时的状态,他不觉得特别难受,他认为我们都还年轻,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着呢!

       整首诗虽然有微微伤感,但是,总的基调明快爽朗,一改以往送别诗的悲凄缠绵,充分体现诗人的乐观、豪迈、旷达的胸怀。

        我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同班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要随父母转学去外地了,我们那个年代最流行给离别的朋友送明信片,明信片的后面我写上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她走的那天我们还抱在一起哭了很久。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重新读这首诗才深刻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情,现在我还常和我这位同学在电话里说起我们离别时的情景,我们都笑对方哭得死去活来,都说如果重回分别那一刻,我们也要和王勃一样豪迈地分别,决不掉一滴眼泪。

       朋友们,这一集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王勃又被谁看中,成了其府里的一名编辑,他为什么会因为鸡丢了头上的乌纱帽,一下子变成了无业游民呢?欢迎您定阅收听!



参考资料:《读懂诗人才懂诗》作者:浦宇平

                 《乐死人文学史》作者:窦昕

                 《唐诗三百首》

                   古诗文网

                 《新唐书 王勃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栗林雅阁

    好听!互关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