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看不见的手(1)

76 看不见的手(1)

00:00
08:32

大致来说,自由主义提倡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立场或思想观点。古典主义者认为自由不应该在某些领域受到限制,而应当在所有领域都同等扩大。在他们看来,社会自身就会纠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本不需要政府出面干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出现,而恰在这时英国出现了一位叫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人。他出生于苏格兰,被认为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它是经济学家分析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也是经济学进行理论构建和推理的根本出发点。“理性经济人”假设说的是: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人是理性的,并会在行为上趋向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类有时候是非理性的,很容易感情冲动、情绪化,做出种种不合理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会认为,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涉及金钱和利益的时候,人类是理性的。除非这个人天生是一个弱智,要不然没有人会是傻瓜,会跟钱过不去,有好处不想要,在经济问题上稀里糊涂。真的是这样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经济现象,将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以破译人类行为的种种不理性的一面。心理学家卡尼曼因为在这个领域的卓越贡献,被授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解释实际问题时往往有偏差,不合理。普通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情绪、思维误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这么理性”的经济行为,人类最多只能算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被大大高估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行为经济学将之修正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有钱?这里有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同样的两张100元钱,从消费的意义上讲它们是完全相等的。但是,我们通常不这样看,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划归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于是这就决定了我们对这100元钱的态度和花法。100元钱,是你辛辛苦苦挣来的,还是赌博赢来的,还是买彩票得来的,或者是捡来的?这完全不同,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


赌博赢来的钱,我们会觉得是不劳而获,来得太容易,所以失去的也就容易。我们往往会把赢来的钱拿来挥霍,或者重新作为赌资进行赌博,最后输了。但无所谓,反正是赢来的嘛!如果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我们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100元钱,不管你是赢来的或捡来的,抑或是辛苦挣来的,它们都是一样的,只是心理账户让我们对待其的方式不同而已。


除此以外,决定我们非理性行为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沉没成本误区、损失规避心理等。


沉没成本误区,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投入成本,目的是为了得到预期的收益。如果没有收益,我们付出的成本就被无情地“沉没”了,因此我们就很不甘心,结果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用也要继续加大投入,幻想有一天能有转机。


在面对得失的时候,人们一般倾向于风险规避。得与失,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失,得到的快乐比不上失去的痛苦。


亚当·斯密主张,商品和生产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政府应当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贸易与产业。经济自由最大之时,也是经济运行最好之时。当每一个产业家和商人都努力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时,普遍的富裕也将最大化。


也就是说,当经济活动在不受到政府干预而自然运作的时候,它将遵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当人人都致力于将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时,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价格就会成为自然的,也就是说,价格将是公正的,结果就是国家达到尽可能高程度的富裕。


因此,亚当·斯密是一位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自由主义者。由斯密开始,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


斯密认为自利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动机,如同边沁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基本动机一样。不过,斯密不只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一位道德哲学家。那么此时就存在一个经济哲学和道德哲学之间协调的问题,这便是“斯密问题”。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斯密主张商人应该追求自利,即便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商人也一定要让自己富裕起来。同时,作为一位道德哲学家,斯密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来行动。那又该如何调和追逐私利和关心他人之间的矛盾呢?


斯密的解释是这样的:通过市场的逻辑,私人的恶行可以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帮助下转变成公共的德行。也就是说,当人人都为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行动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在整体范围内可以促进人类的福祉,增加社会财富。因此,个人的自利此时就转化为公共的德行,个人的恶转变为社会的善。


这个解释看起来很有逻辑,但还是有些说不通。因为善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加疑问地由不道德的行动来促成的,坏的行为变成好事,这听起来违反直觉。而且,社会富裕了并不意味着就是善,也不意味着对个人而言就是好的,有钱了就意味着幸福吗?


面对这个质疑,斯密的回答是,我们要把市场、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的互动区别开来,不要混为一谈。他强调,市场必须受到法律和正义的管制,不能乱来。这意味着斯密所考虑的不仅是一种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法治国家的框架,以及一个人际互动的领域。“斯密问题”后来被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作为一个关于“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来讨论。


政府不应当对经济和市场进行干预,斯密的这种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后来受到了20世纪凯恩斯主义的挑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的著作,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是以这本书为思想基础建立的。斯密反对国家干涉经济,而凯恩斯则提倡国家可以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的做法就是,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维持繁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玻色因

    斯密还是低估了财富的魔力,也高估了人性

    大吕说书 回复 @玻色因: 感谢收听

  • 玻色因

    没错,充值金和储值卡也是一个套路

    大吕说书 回复 @玻色因: 感谢支持哦

  • 听友187842324

    非常感谢你的读书!畅通又清晰!如果文字能跟上就完美了!

    大吕说书 回复 @听友187842324: 感谢夸奖,小编找时间把文字加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