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1584年|《袁崇焕传(上)》:军事天才袁崇焕的丰功伟绩与人生悲剧

【中】1584年|《袁崇焕传(上)》:军事天才袁崇焕的丰功伟绩与人生悲剧

00:00
31:04

阎崇年为您诠释军事天才袁崇焕的丰功伟绩与人生悲剧。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袁崇焕人生第一阶段:


一、袁崇焕早年生活: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他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广东东莞水南村一个叫袁家坪的地方。祖父袁世祥,在广西藤县从事木材和药材生意。父亲袁子鹏,子承父业,落籍在了藤县。


万历二十五年,袁崇焕十三岁,考中秀才。九年后,他通过广西的乡试,又考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三十五岁的他考取进士名列三甲第四十名进士。


此时期明廷大事:萨尔浒之战


1616年,女真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开始向明王朝发起挑战。1619年,明朝出兵辽东,加上朝鲜的援军,还有尚未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女真叶赫部,号称二十万人,分四路进发,讨伐努尔哈赤。结果不到五天的时间,四路大军,有三路遭到全歼,另外一路败退下来,主将也畏罪自杀。明王朝从此失去了经营辽东的主动权。翻过年来,努尔哈赤一举拿下了辽东的政治军事中心辽阳。



二、任官之后的经历:万历四十八年,袁崇焕任邵武县知县。两年之后,袁崇焕入京参加考核,这一次入京,成了袁崇焕介入辽事的开始。


此时期明廷大事:广宁失陷


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越过辽河,攻占了明朝在辽西的重镇广宁。明朝的残兵败将、还有辽西的难民,统共有十来万人,一起向山海关方向溃退。此时,山海关成了前线,袁崇焕毛遂自荐,出任山海关监军,由户部和内帑拨银,供他组织防务。



袁崇焕人生第二阶段:八年的戎马岁月


四大部分:构建关宁锦防线,与皇太极议和,斩杀边将毛文龙,应对己巳之变。


一、构建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关宁锦三个字,指的是三个地方:山海关、宁远和锦州。宁远的位置,在今天辽宁葫芦岛下属的兴城市,位置处于山海关和锦州的中间。关宁锦防线是南边的关宁防线,和北边的宁锦防线拼接起来的。


1、构想争议:王在晋和袁崇焕的矛盾


王在晋:放弃辽河以西,以山海关附近作为防御的重点,进行消极防御。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再筑一座关城。依托这个新的关城,向海湾方向修一条30多里的边墙,切断进入山海关的道路,并派4万名士兵在此一线驻守。


袁崇焕:主张积极的防御,守山海关,就不能放弃辽西走廊,要在山海关外200里的宁远,修筑坚固的城池,这样既能起到防御山海关的作用,也可以相机而动,向后金占领的地区发动反攻。


孙承宗对袁崇焕构想的拓展:主张建立一条关宁防线,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宁远筑城,作为防御的前哨,同时,恢复宁远到山海关200里之间的一系列城池,派兵驻守,层层设防。


关宁锦防线的布置和争议: 


关宁防线的建立:从天启二年底到天启四年九月,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袁崇焕督导的宁远城建成。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共计恢复了五城十三堡,开垦田亩5000余顷,收纳兵民达到十万人,一改往日的荒凉残破。而防线另一头的山海关,也屯驻了官兵11万,有马匹近六万匹。关宁防线基本稳固。


宁锦防线的建立:从天启四年年底到天启五年,孙承宗和袁崇焕议定,关外的驻军,趋向后金政权控制的地区,一口气向北拓展200里,覆盖锦州大凌河一带,防线以内,仿效之前的做法,建立城堡,安置难民,进行屯垦。未来,军队就可以就地征兵、就地取粮,实现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意图。


政争与宁锦防线的反复:


孙承宗去职:天启五年,东林被排挤出局。孙承宗倾向东林党,遭到了魏忠贤的嫉恨。八月,孙承宗手下的总兵马世龙兵败,十月,孙承宗被逼辞职,朝廷另选一名叫高第的官员,接替了孙承宗的职务。


高第撤防:高第下令宁锦防线上的官民先行撤入山海关,原有驻军缩减为游击岗哨,所建堡垒一并毁弃。努尔哈赤打探到这一消息,在天启六年正月十四,率领六万军队,再次攻入辽西,高第在山海关拥重兵固守,大有放弃关外的意思。


宁远大捷及其意义:


布防:战前,袁崇焕大力整肃军纪,把城外的军队全部撤入城内,避开与后金军在野外交锋。之后,他又带领满桂、祖大寿几位将领,在士兵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激发士兵的斗志。这次守城,袁崇焕还使用上了特殊的器械,他把朝廷从澳门定制的11门红衣大炮,也从城外拉了回来,安装在宁远城上,这是西式火炮第一次用于关外的战场之上。


交战: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队从宁远城东的隘口率先出现,之后,努尔哈赤的大队人马赶到,在城外五里安营扎寨。后金军队释放捕获的汉人,去宁远城劝降,袁崇焕拒绝投降,发炮轰击后金军大营,迫使努尔哈赤更换扎营地点。第二天,努尔哈赤下令攻城,双方在极寒的天气下,鏖战三日。后金军队攻城,轮番派人凿塌城墙,但这次明军从城上有了火炮,覆盖了原先不易防守的死角。守城部队不仅炮轰城下的敌人,还用棉被包裹火药,绑上柴火浇上油,点燃后投向城下。城下的八旗兵前仆后继,叠尸而上。袁崇焕身先士卒,受伤不下火线。守城士兵受到鼓舞,连战三天,几度扭转危机,终于守住了宁远城。


觉华岛屠杀:觉华岛,是明军在关外重要的物资粮草储存地。当时天寒地冻,觉华岛与大陆之间的海面,已经冻成冰架,为了不让后金骑兵登岛,士兵们冒着严寒,沿岛开凿了一条15里长的冰槽,在冰槽后面列阵防御,许多人的手指在凿冰的时候都冻掉了。不料就在此时,天降大雪,冰面重新冻合,后金骑兵突入觉华岛,将守岛军民一万余人尽数屠戮,物资统统焚毁,宣泄一番后最终撤离。


宁远大捷的意义:

提振士气,给衰朽的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在经过第二年宁锦大捷,关宁锦布防的策略,再无人质疑,朝廷在这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一直支撑到明朝灭亡前夕。


袁崇焕的去职和起复: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排挤袁崇焕,多年共事的几位将领,和袁崇焕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袁崇焕干脆上疏称病,辞职回家赋闲。但就在他去职50天后,政局突变。天启七年八月,皇帝骤然离世。崇祯皇帝即位,处死魏忠贤,大批被魏忠贤整治的人重新回到朝廷,袁崇焕也不例外。


袁崇焕起复和平台诏对: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这年春天,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执掌环渤海地区的防务。崇祯皇帝亲自接见了袁崇焕。在故宫保和殿的云台门外,袁崇焕向崇祯保证,五年之内恢复辽东。袁崇焕希望皇帝能给他充分的信任,让他得以自专一方,做事情不会被人掣肘。崇祯满口答应,同意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二、与后金政权议和


宁远兵变:


财政困难:明王朝财政吃紧,政府每年实际能掌握的收入,不过两三百万两,仅辽东方面需要的军饷,高峰的时候需要600万两,早已入不敷出。山海关外的士兵,迟迟发不到饷银。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五日,从四川、湖广调来的官兵首先哗变,事态很快扩大,遍及各个军营,巡抚毕自肃自杀。八月,袁崇焕赴宁远平息事态,朝廷凑钱发饷,危机解除。


朝廷裁军:崇祯在全国范围内裁军,压缩军费开支。关宁锦防线的兵饷,就从一年600万两,压缩到480万两。袁崇焕很难马上发动对后金政权的战争。他需要时间,巩固后方。为此他与后金假意讲和,为自己争取时间。


天启议和:


契机:宁远大战之后七个月,突然传闻努尔哈赤病死,后金政权由皇太极继承。袁崇焕和前线几位大臣商议之后,决定以吊唁努尔哈赤,恭贺新大汗即位为名,派出使者,前往沈阳探听军政情报。


和谈的可能:袁崇焕需要休整军队,抢修防务。皇太极需要稳固权力。



作者:阎崇年

解读:紫藤居士

解读简介:自由撰稿人

播音:叨马澹

策划编辑:左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涯尽头是吾乡

    袁崇焕可惜了,才华拉满,但是自负也拉满了,情商拉到了负数

  • 万般皆下品16

    从明朝那些事儿过来

  • jia7320张锦睿

    👿

  • 一把抓_hh

    满学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