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上)
本课结构:
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 孔子和老子
4. 百家争鸣
逻辑关系:四个子目之间紧密联系,是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自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变化属于社会存在,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则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社会转型期间的诸多变化均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它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 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齐宋晋秦楚(齐晋楚吴越等)
(2)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出现: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史称“战国七雄。
2. 华夏认同:
(1)华夏概念:
(2)华夏认同: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水平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少数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它们逐渐融入华夏族(以夏变夷)
注:此时期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变化:(1)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2)政治体制由等级分权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及官僚制过渡;(3)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4)华夏族与周边族日趋融合(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战争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严重的战乱,影响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统一趋势,也有利于政治秩序转型与民族之间的交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
1.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牛耕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业繁荣: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得以兴盛,出现了著名商人(如吕不韦、秦国寡妇清、孔子弟子子贡等)
2、变法:
(1)原因:阶级关系的变化。“私田”逐渐变成实际上的私有土地,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各国统治者开始进行赋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获得了小块土地所有权,成为自耕农。同时,新兴地主阶级产生,改变了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给奴隶与失地平民耕种,收取地租。地主阶级在夺权过程中和夺权之后,自然要求按照本阶级愿望治国,以保护本阶级利益。而这主要通过变法的方式得以实现。
(2)典型:商鞅变法,最为典型。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作用:各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过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老铁,从初中追上来的
石渠书香 回复 @404303: 希望我的课程能够帮助到你
非常好
老师把知识梳理的清晰明朗,又有故事性,非常喜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