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米勒投资之道4:奶牛的价值在于产奶,母鸡的价值在于下蛋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那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比尔米勒投资之道。昨天我们说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资风格,之所以他被称之为华尔街的教父,主要是因为他为价值投资,注入了清晰地逻辑。格雷厄姆发现,大家的投资决策,往往都会受到股票推销员的鼓吹,要么特别乐观,要么特别悲观,很难做出合理理性的分析,他认为价格是你最终付出的,而价值才是你得到的,所有股票都有一个内在价值,而价格会围绕这个内在价值进行波动,但未来价格始终会向价值回归。本质上来说,就跟你试图买入一套便宜房子,未来不但能住,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是一样的道理。
格雷厄姆教导他的弟子们,要忽略个股的价格周期,也无需整理整个市场的股价波动,这些波动除了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对格雷厄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格雷厄姆要求大家把公司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关注他的未来盈利潜力,还有资产价值,但重点还是放在了债务水平,有形资产价值和市盈率这些前瞻性指标上,他对于预测出来的未来收益持怀疑态度,尤其是管理层的预测,他通常是不太相信的。
所以其实格雷厄姆给大家输出的更多是理念,而并非是标准,他认为只要你能从各个渠道挖掘信息,确定公司内在价值就行了。即便是垃圾股,只要价格足够低,也是有利可图的。米勒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系统,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工具包括,1传统的估值工具,比如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等等,2广泛比较的估值方法,历史回顾未来展望等等,3波动率,适用于低买高卖,4DCF现金流贴现,5私人市场和清算价值分析。而定性分析包括,研究公司产品,战略和竞争定位,分析经济和动态,评估监管框架。老齐给你翻译一下,也就是说,定量分析解决的是贵不贵的问题,而定性分析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在新千年的高科技浪潮中,格雷厄姆的方式方法就不管用了,米勒说价值投资者已经止步于有型资产公司,主要是一些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公司,但这些公司在经济和市场中占据的位置,会越来越小。如果你自己画地为牢,就会坐失良机。另外,格雷厄姆的方法是静态的,在新千年的时候,知识已经发生了革命。甚至已经连财务报表的统计方式都发生了变更,比如90年代监管部门通知,必须将退休后的医疗保险复利计入资产负债表,并且为他们计提费用,于是通用汽车的净资产从55美元,下降到了5美元,那么也就是说,市净率完全就不一样了,那么他的参考意义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公司没有变,只是会计准则变了。
米勒认为应该把估值法则,看成是路标,而不是路障,也就是说,要在动态的世界里,动态的去使用和分析他,而不只是过于教条。另外估值的时候还要考虑,过去的数据到底能不能预测未来,他的过去,跟未来有多大的相关性。股权的价值取决于未来,而并不是过去。所以你必须要看到,历史数据统计是有缺陷的,比如米勒就经常买入市盈率很高的股票,认为市盈率很高依然可能是低估了。这点其实很正确,比如周期类股票,或者爆发增长期的股票都是这样。99年10月,有人问米勒,gateway的市盈率是12倍,而戴尔是35倍,很显然戴尔估值更高,为啥你要投资戴尔。米勒的回答是,这两家公司,一家能为你提供2倍回报,另一家只有40%,你选择哪一家?很显然是要选择回报更高的,这家公司就是戴尔,当时他的资本回报率高达200%。他是市场低成本的领导者,通过降价的方式,不断地给竞争对手施加压力。
在财务分析中,我们经常讲,要研究公司的营业收入,他是一个公司基本面研究的起点,但是随着息税前利润也就是EBITDA的不断攀升,出现了一波创造性会计,他们用激进的财务技巧,来促成销售收入和盈利的持续性增长,并借此推高股价。比如方法很多,比如在收入不佳的年份大规模对冲,把利润做的最低甚至隐藏,然后到复苏之后再放出来,还有的不记录回扣和退货,有的更过分,卖产品的时候搭售公司股票,以促进销售。
所以其实很多投资大师,都已经不怎么完全看报表了,因为他们认为报表已经不能如实的反映公司状况。需要找到一种替代方案,有人一针见血,说奶牛的价值在于牛奶,母鸡的价值在于鸡蛋,而股票的价值,显然也应该在于股息。农夫不会因为一头牛长得好看就买下他,股票你也不能因为他有良好的销售,就被掩盖真相。股票重要的,永远都是孳息能力。
低估买入股票,无论股价再怎么跌,你都一样能获得很好的收益,甚至高出市场平均水平,而如果高估买入股票,那么你只能寄希望于有个傻子以更高价格过来接盘。
比如现在大家常用的就是贴现的方法,米勒也这么算,但是他针对不同公司,使用的贴现率是不一样的,比如当时投美国在线的时候,他使用了30%的贴现率,更高的贴现率,也就能创造一个更高的安全边际。米勒其实跟巴菲特是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投资的对象不同,巴菲特投了可口可乐和吉列,这些消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很稳定,强大的产品定价权,让老巴对于这些公司保持这种现金流很有信心。
但是DCF贴现估值模型的缺点就是他太复杂了。一般人算不明白,所以有机构给他们去跑数据,比如彭博就提供这样的模型,但是收费不低,一个月就得上万人民币。一般人用不起。而且关键是,花了这么多钱,运算的如此复杂,最后准确率还非常的低,我们讲过一本书,叫做学会估值轻松投资,作者是达摩达兰就是一位DCF现金流估值的大师,但是他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没有一个是靠谱的。
不过米勒到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说世间万物哪有不容易出错的呢?凡是都有缺点,关键是要接受他的局限性,并在计算中给与充分考虑。企业内在价值就是他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但未来自由现金流又是未知的,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与折现,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关注长期成长的模型,举个例子,比如一家公司,一开始25倍市盈率交易,考虑到公司业务特征,他可以在未来3年连续增长25%,然后增长率就会掉到12%,但后来需求暴增,他可能连续5年能维持35%的增长,然后再回到12%,因此预期的前景变了,那么他的公司市盈率就会上升到50倍,也就是说能够涨上去一倍的价格,但后来公司涨的有点猛,涨到了150倍估值,那么如果要让这150倍估值看着合理,公司就得实现10年35%的增长。那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甚至大家最后发现,他的这种高增长只能维持3年,那么大家的预期就会改变。股价就会暴跌一半甚至更多。但最后股价暴涨暴跌之后你会发现,公司生产经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期间变化的只是投资者的预期。
米勒也关注宏观研究,包括市场和利率,还有通胀指标,比如一个通胀7%的市场环境,和一个通胀2%的市场环境,给到的估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个市场的定价,通常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是在个别股票上的定价,却经常出现偏差。比如两家类似的公司,但却以截然不同的价格出售股票。有的时候公司并没什么错,而是大家的情绪不再这里,比如都去追逐高科技了,价值股就无人问津,但是当高科技的泡沫破灭之后,价值股突然就又香了。
米勒并不总是长期持有,他时刻在寻找着更好的公司,如果他手上的一个股票现在价格比内在价值低10%,而没有买入的另一个企业低40%,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调仓换股。
他们经常使用多因子估值法,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等等,对于一家公司,他们会给出多种场景的预测,重点是抓住公司的特许经营权还有独特的商业模式,他们总在说,买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一定要抓住真实业务,而不只是股票交易。
米勒始终坚持动态思考,他比喻成开车看地图,地图就是估值模式,这是静态的,你要去哪里看地图是肯定需要的,但是你不能只相信地图,还要根据实际路况进行自己的调整。明天我们将介绍,米勒是看透投资者情绪的,以及我们再来讲讲,米勒的投资组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