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9.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00:00
20:12

今日宋词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该作品由“悦然阁”独家授权喜马拉雅使用


注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楚辞·九思·悼乱》:“顾章华兮太息,志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之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思维发散

一个早春,惠崇需要画两幅画吗?二者就不能画在同一幅画中吗?

比如说,“三两枝”桃花,鸭戏,写的是水岸,没有画到空中,或许空中画了雁群,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并未涉及,专门留在第二首诗中来写。

第二首诗的雁归图,又似乎太简单,除了天上的雁群,什么也没有,如果在第一幅图中画上雁群,岂不天上、水面,全画到了,何必再单画一幅“雁归图”呢?




课外延伸

1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2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3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诗经·小雅·鹿鸣


5

吴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梦溪笔谈》


下一次,我们分享苏轼的《赠刘景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呢喃的暖

    听了王老师的话好不舍啊,差点落下泪来宁肯一直有拐杖啊!王老师保重身体,修养一段时间,如果身体允许的话还回来讲给我们听吧!

    大榕树_5g 回复 @呢喃的暖: 珍重身体,长命百岁! 传播文化,源远流长!

  • 流年22

    王老师用心良苦!感恩

  • 西贝玉口

    这一定是两幅画呢!第一幅画的是初春的景物。而第二首除了归鸿应该还有背着包袱恋恋不舍的北归之人。苏轼的遥知二句是规劝北归人何不再待上一段初春的江南,缓行北归之路。 老师的课程已近尾声了,但课中那么多的内容真要变成自己的腹中诗书,那还得下功夫的。你的释文就是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还待好好用功学习呢! 最近在戏曲大会的频幕上又看见了老师您,太辛苦了,中央电视台太不爱惜您了。你可是我们这些学子不可多得的先生。愿您保重身体,争取再开新课让我们跟着您学习。

    王立群 回复 @西贝玉口: 国庆节当晚有《中国民歌大会》第一集,中秋之夜有《中国民歌大会》第四集。

  • 幽篁逸士

    我认为是两幅画,因为题画诗必然会表达画中体现的感情。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有对春天到来欣喜之情,第二首能感受到略微惆怅之情。如果都画到一幅图上面,会有些混杂。

  • 东知鱼

    宋人的画应该比较简洁吧?何况惠崇是僧人,会更具有禅意吧?如果这样,那么是两幅的可能性极大。一幅桃花,竹枝,江水和鸭子。重点在地,在眼前近景。另一幅可能留白多,像苍茫的天空和大片水域。远山小而空濛,近处一树一石也不多,空中则有大雁飞过。因有欲破群的大雁,所以雁是画之眼,浩渺中很灵动。如果几个意像都放一幅画中会略显凌乱。如果是大幅画作,则更显得奇怪,中间不可能不画其他而只画一天一地。但若画其他,则其他必占大面积,苏轼抓的要点又变成了细节。这样的做法,不是大画家和大诗人的水准。所以,我觉得是两幅。

  • 1501866wxjn

    到底是惠崇春江晚景还是惠崇春江晓景?

  • 1390827csfe

    一幅画!

  • 春溪_9h

    “春江晓景”和《雁归图》,虽然都表现的早春。但地域不同,一南一北的早春图,不可能合在一起画,这样就破坏了画面内涵的统一。这两首题画在一起品读,不等於就题在一幅画上,而是两幅画题画诗。这里我赞叹的是:画师惠崇虽题了《雁归图》,而诗作者,只从图中‘两只孤雁’这么简单的景物中,就能就拟人化的想象出,孤雁‘更得江南半月春’再北归,真乃奇才的想象!比第一首更充满新颖的想象力。

  • 1882068mkba

    心明眼亮,神心畅游。谢谢老师

  • 弦弦_0o

    老师您好!我同意您观点我觉得还是二幅图。我觉得原因很简单,以苏轼的才能,什么题材的诗词能难倒他。如果一幅图上景物,他绝对不会因为才尽要分二次写,之所以分二首写,就是因为这幅图上只提供了这些信息,他还要发挥想象力填补一下图片的留白呢;另外他对美的欣赏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看看西湖就知道),他又是著名画家,本身精通画面布局,除非故意留白,否则不可能出现画面明显缺漏,这种低级错误不是向来追求完美的苏轼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