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学生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第一课:中学生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00:00
13:44

中学生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中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不是为了研究古代汉语,也不是为了研究古代文献,而是为了阅读一般古诗文。因此,我们的古代汉语课程,就着眼于提升古诗文阅读能力。


一、注重积累文言词汇

古代汉语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和音韵等内容。


1.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词汇上,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探究,同义词的辨析等,从而准确地理解词义。


比如,“恨”是个古今异义词。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这里的“痛恨”,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极端憎恨”。“恨”,本义是“遗憾”,诸葛亮对桓帝、灵帝的“痛恨”,是“痛惜和遗憾”的意思。

再如,“诤”“讽”“谏”是一组同义词,都有“规劝”的意思,但它们有差别。

①谏官为天子诤臣。(《宋史·刘安世传》)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①“诤”,直言规劝;②“讽”,委婉规劝;③“谏”,一般规劝。在阅读中,要注意辨析,不能笼统地解释为“规劝”或“劝谏”。



2.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首先在于积累:一是在阅读中积累,二是借助工具书积累。

比如,“景”是个多义词。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本义“日光”;②引申义“景致”;③引申义“大”;④“影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影”。上述意义,大部分在课文里学到,阅读课文时要注意积累;复习时,借助工具书,连同课文中没有学过的意义,一并集中掌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汉语和古诗文阅读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所积累词汇量的多寡。

我们在积累词汇的同时,还要学一点文字知识,以便根据字形推测本义,再由本义推求引申义和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样,就达到古代汉语学习的较高境界了。



二、注重掌握语言规律

古代汉语在用词造句方面有些规律,要好好掌握,这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又一个重点。


1.学习文言虚词,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比如,“以”主要作介词或连词,“以”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时,是连词;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时,是介词。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前一个“以”后面是名词短语“五十里之地”,“以”是介词“凭着”;后一个“以”后面是动词短语“有先生”,“以”是连词“因为”。


2.学习文言句式,也有规律可循,要注意把握。

比如,古诗文里有一些倒装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多年来供养了你,你却不肯顾惜我。前后同是否定句,同是作为宾语的“我黍”和“我”,在句中的位置却不同:“我”提到动词短语“肯顾”的前面,而“我黍”却没有提到动词“食”的前面。这是因为,古代汉语有一个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需要前置。“莫我肯顾”中的“我”是代词,所以前置;而“无食我黍”中的“我黍”是名词短语,所以不前置。

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对于阅读古代诗文,很有帮助。

还要学习一点音韵知识,运用语音变化的一般规律,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某些问题。



三、注重比较法的运用


1.与现代汉语比较。

比如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一般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但作状语则比较普遍。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②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

——①“斗”“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作状语;②“法”,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根据法律”,作状语。


2.古代汉语内部比较。

比如,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和“其”,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称自己和第二人称,但同作为人称代词,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③……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①“之”作宾语,代“贞良死节之臣”,译为“他们”;②“其”作定语,代“齐国的军队”,译为“它的”;③“其”作主谓短语“其欣悦”的主语,代“乡之先达”,译为“他”。这样比较,认识就清晰了。



四、注重吟咏法的运用

吟咏,就是有节奏、带感情地诵读诗文,在诵读中玩味诗文的意趣。刘勰《文心雕龙》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要把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把握语言规律与诵读古代诗文结合起来。

除了反复诵读教材中的文言课文,还要读《论语》《孟子》《史记》《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可以读整本书,也可以选读部分篇章。在诵读中理解古代诗文的句读,感悟文章的语气、感情和神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正确的读法是:“师道之不传也 /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 难矣!”而不能读成:“师道之不传 /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 也难矣!”“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副词,表示并列。


其实,虚词用法的问题,可以靠积累、靠规律、靠比较,理性地解决;也可以靠吟咏,感性地领悟。养成了吟咏的习惯,读到这里,自然而然会正确地停顿。吟咏不仅解决了“也”是从上、还是从下的停顿问题,而且读出了句子强烈的感叹语气,悟到了作者深恶时弊的感情,领略到了文章气韵充盈的风格。可见,吟咏法,不失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好方法。

运用感性的吟咏法,与理性的积累词汇、把握规律和运用比较法相结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最佳方法、最佳境界。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步入佳境!



【练习】


一、 解释“具”在下面各句中的意义。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2.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卖柑者言》)

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5.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二、辨析下面各句中用黑体标示的同义词。

1.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2.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

4.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5.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附:练习答案

一、

1.器具,用具;

2.才干,人才;

3.准备,预备;

4.具备,具有;

5.具体,详细;

6.全,全都。


二、

1.寝,躺在床上睡;

2.卧,倚着矮桌子睡;

3.眠,闭上眼睛没有睡着;

4.寐,睡着;

5.睡,坐着睡着了;

6.假寐,不脱衣冠坐着打瞌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越淘宝卡新

    老师怎么不出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