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是《圣经》中最独特的一卷书,着重讨论了苦难这个主题。该书讲述了约伯的故事:一个原本富有的男人,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财产和子女,并患有严重的皮肤病,从此生活坎坷。不过约伯很坚强,他的忍耐和回转,最终使得他比受苦之前更加蒙福,生活更加富足和幸福。
约伯是一个义人,按理说他应该活得好好的。可是,约伯无意间竟然成为上帝与撒旦之间赌局中的一枚棋子。《约伯记》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苦难,而是把苦难当作材料,来探讨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信心的问题。
有一天,撒旦对上帝说,约伯早就被惯坏了,他是因为上帝对他好,所以才对上帝这么虔诚。撒旦嘲笑上帝,说上帝因为得不到爱,所以才用这种贿赂的方式来讨好人,让人追随他。上帝听了肯定不服气啊,所以就跟撒旦打赌。
撒旦说,上帝老爷子你信不信,只要事情稍不如意,像约伯这种人就会很快离弃你。于是上帝接受了撒旦的挑战,同意用约伯的反应来验证撒旦的说法是否正确。就这样,一个个莫名其妙的灾难就降临到可怜的约伯身上。
苦难逐渐击倒了约伯内心的信念,他迷惑了,动摇了,愤怒了,绝望了。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内心挣扎之后,最终,约伯依然找回了对上帝的信心,并更加坚定。于是,上帝在这场赌局中获胜,并赐予约伯非常多的好处作为弥补,结局还算圆满。
《约伯记》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竟然原原本本地描述了约伯对上帝愤怒的控告,即一个普通人对上帝的控告。约伯好像在审问、控诉上帝为何如此对待一个无辜之人,他用近乎亵渎的言辞宣泄对上帝的埋怨,其中夹杂着愤怒、嘲讽以及遭到背叛的痛苦。这种大逆不道的情节和亵渎的语言出现在《圣经》里,可能就仅此一次。
实际上,《约伯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苦难:痛苦时上帝在哪里,而是在于信心:痛苦时约伯在哪里。简单点说,这个意思就像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那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作为《圣经》中的重要教义之一,“因信称义”是说,神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这是基督徒获得救赎以及成为上帝眼中的义人的必要条件。“称义”的意思是“成为正义的”。
这一观点是由使徒保罗提出来的。后来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根据《罗马书》中因信教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能因为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不用进行中世纪的那种烦琐仪式,所以因信称义是路德派的重要教义。
保罗可以算是基督教的首位神学家,也是公认的对早期基督教会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使徒。刚开始时,保罗是一个法利赛人,他对犹太人的各种律法都很熟悉,也对上帝很热心、很虔诚。因为耶稣所传的福音与犹太人对摩西律法的认识有很大冲突,所以保罗认为基督徒是异端,非常令人讨厌。他曾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是基督教徒眼中的一位“鬼见愁”。一次,在前往大马士革抓捕基督徒的路上,他见到了耶稣现身,随后双目失明,幡然悔悟后眼睛又重见光明。从此他皈依了基督教,成为基督教强有力的支持者和传教者,耶稣称保罗是“上帝拣选的器皿”。
在地中海各地,保罗进行了三次传道,他的足迹遍布小亚细亚、希腊、马其顿和地中海东部各岛。他还在外邦人中建立了很多教会。其中有两年,他曾被当局关押,出狱后保罗又再次踏上了传教之路。后来,罗马皇帝尼禄下令处死保罗。保罗成为了一个殉教者,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小教派转变为世界性的大宗教,保罗功不可没。保罗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基督教神学家,也是《圣经·新约》最重要的作者。在《圣经·新约》的二十七部书中,最少有十四部被认为是保罗所撰写的。
保罗指出了基督徒应该具有的三种美德,即信、望、爱。
信就是信心,是信仰生活的基础。“信”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信,即接受基督教教义,或认为这些教义是对的;二是指将自己完全地“交托给上帝”,这是更高意义上的信。
望,就是盼望,是基督徒生活的原动力。基督徒应该对永恒世界怀有持续的盼望,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并非一种逃避或者一厢情愿。在基督徒看来,如果关于天国的渴望是假的,那为何人们生来就具有这些渴望?关于天国的渴望不像对美食、美女这类渴望,它在尘世中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如果在尘世中,一种渴望总是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的是,人类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
爱,就是爱心,是最大的恩赐。爱指的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爱。这并不是一种普通的爱,指的并非感情状态,而是一种意愿状态,也就是人们天生对自己怀有,也要学会对别人怀有的那种意愿。
亚伯拉罕和上帝这段心理战有点类似所罗门王处理的两个母亲争一个孩子的案例,谁是亲生母亲谁先让步
大吕说书 回复 @玻色因: 感谢收听哦
主播讲的不错,声音也很好听,但是实在是忍不住问一句,主播是不是南方人,这怎么前后鼻音不分呢,这信,就听着像Xing,听着听着不太对,多亏有文字版,果然是xin😂😂
大吕说书 回复 @Kuankuan石: 主播老师是存在一点口音问题,抱歉给您带来不好的收听体验
圣经谁写的呢?!
大吕说书 回复 @四个传说: 应该是很多人一起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