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2)

17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2)

00:00
10:33

玄奘法师就不远千里到印度本土去留学,这个《西游记》里西天取经的唐僧,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最擅长的就是唯识学,毕竟他是个高才生嘛。但唯识学实在是太难了,非常烦琐复杂难懂,对老百姓根本没有吸引力,因此唯识学在中国难以发展下去,毕竟曲高和寡,太不合群了。

“万法唯识”是唯识学的基本命题,他们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主要有三自性说、阿赖耶识缘起说和唯识四分说。

唯识学特别注重对法相(即事物现象)的分析,分析得出来的结果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的变现,事物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识”也叫作“心”,它是意识主体对事物加以了别(了解、分别)的功能。所谓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托于识的假象,唯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叫“万法唯识”。

中观学太强调“空”,唯识学认为这么做有一个最大的危险。想想看,如果一切都是空的,那么轮回的主体到底是谁?当我们说普度众生的时候,普度的到底是谁?所以,唯识学认为,在十二因缘中的第三个因缘“识”,有一部分是实有的,不是空的,它的名字叫“阿赖耶识”,这就是众生和轮回的主体。它承载着我们造过的种种业,也承受相应的果报。阿赖耶识才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源。

唯识学构造了一套精巧复杂的理论,便于在不违背基本佛教思想的情况下,能够自圆其说,解释一切。在唯识学的框架里,意识分为三类八种。第一类是“了别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五种相当于人的五种感觉,“意识”相当于直觉和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既可以了别外境,也可以省察内心。

第二类是“末那识”,也就是“第七识”,梵文是manas,意译为思量。按照玄奘的解释,这种意识“恒审思量”,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意念作用,它所思量的内容就是阿赖耶识。就是这个末那识让我们产生了“我”的概念,它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同时也是第六识的生起根据,所以它类似于现在说的心理深层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深深地固执于所谓的自我实体,即“我执”。于是,它既是颠倒的执着,也是众生烦恼的根源。同样,末那识也是虚幻的,是“空”的。

第三类就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本识”,梵文是alaya,意译为藏。阿赖耶识就是第七识所执着意念的那个“我”,它好比一个仓库,所以也叫作藏识。

“阿赖耶识缘起”说的是一个因果过程。首先,存在一个实有的阿赖耶识,它产生了代表着自我意识的末那识,然后末那识又产生剩下的六识。除了阿赖耶识之外,其余的七识都是无明和造业的结果,本质上是“空”的。第七识和第六识幻化出了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代表着感官知觉的五种识幻化出了人类的各种感觉。于是,我们通过体验到各种感知觉,就会以为外部世界存在着各种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不知道这只不过是“心识”的变现。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阿赖耶识才是实有的、纯净的,它是一切的根本。所谓修行,目的就是要破除前七识所产生的种种幻象,只剩下最纯净的阿赖耶识,这样我们就能成佛了。

那么,纯净的阿赖耶识为何会产生虚幻的末那识和其余种种识呢?假如这是造业的结果,那么纯净的阿赖耶识怎么会造业呢?

阿赖耶识是一个容器,可以储存各种“种子”。所谓种子,就是阿赖耶识中所包含的可以引起和产生自身结果的东西,也称作“习气”,指的是意识活动的潜在势能。习气储藏在第八识中,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既是过去前七识活动留在第八识的痕迹,又是诱发未来前七识活动的潜在势能。

种子被“业”污染了,就会产生种种虚假幻象。之所以种子会被污染,是因为拥有这个种子的生命造下了业,污染了种子。生命造业的过程可以称之为“熏染种子”,被熏染的种子变出的幻象就是生命所受的业报。在这个过程中,阿赖耶识始终是纯净的,它不过是个容器,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跟它没有丝毫关系。被“业”污染的只是其中的种子,而不是阿赖耶识本身。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实践派,号称传的是佛祖的心印,即佛教的觉悟之心,故也称“心宗”“佛心宗”。传统说法是,由佛陀弟子迦叶(就是拈花微笑典故中的那个迦叶)传承佛心到菩提达摩,在印度共传28代,即“西天28祖”。达摩于南北朝梁武帝时到中国传法,历经“东土六祖”,慧能之后,众弟子分头传法,禅宗逐渐传遍大江南北。禅宗有两脉,神秀是北禅的创始人,慧能是南禅的创始人。慧能是禅宗的主要代表,他所著的《坛经》一书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佛教书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段著名的句子就是出自《坛经》。

禅宗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关于觉悟解脱的可能性和根据问题;二是关于修行实践的方法问题;三是觉悟解脱的境界问题。

禅宗的基本看法是“自性成佛”“心法与无法”“顿悟与无心无所得”。简单来说,就是众生能否成佛是根据自己的本心;众生应当自主进行修行,不需要采取某种固定模式,可以自行安排具体的修行方法;众生达到觉悟和解脱的境界时,会豁然贯通,但从表面上看起来又无所得,与平时没什么两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使得修行成佛的形式大大简化了,把学佛和修行的门槛大大降低。这样,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就都能参与进来,而且传播起来也非常容易,成本很低。所以,禅宗走的不是精英教育路线,而是大众普及路线,与“科普”类似,禅宗相当于“佛普”。禅宗不立文字,它不需要你饱读佛经,不强求你出家,也不要求你坐禅,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修佛,都能成佛。因为人人身上都具有佛性,只要你明心见性,顿悟了,即可成佛。由此可见,禅宗是佛教派别里最自由的一个。

禅宗里最引人注意的,同时也是最有意思的,就是公案。禅宗的典籍里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对白。由于这些故事和对白中有大量莫名其妙的内容,学习者要像研究法庭案例那样反复琢磨,以便理解它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故事和对白被称为“公案”。

讲故事、听故事是人的本能,用故事来进行教育,内容生动鲜明,能触动人的情感,同时便于记忆。所以,禅宗的方法是很聪明的。禅宗大量的公案都属于答非所问的对话。禅宗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答非所问的回答,其目的是破除人们日常习惯的理性和逻辑思维,以达到进一步破除妄念,明心见性,使人顿悟的目标。

此外,还有“当头棒喝”,禅机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使用出其不意的行为也可以表达。只要达到吓人一跳的效果,人们的理性思维就会暂时中断,在愣住的那一瞬间,心底里的佛性就有可能显现。

禅宗独树一帜的特色,使得它在中国的历史上辉煌一时。到了今天,它依然是中国佛教界最流行的学派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墨初One

    为什么没有出版

    大吕说书 回复 @墨初One: 之前由于由于疫情影响,我们会抓紧时间让这本书跟大家见面的哈

  • 铁乐_a3

    种子被污染了,便开始造业。这就是指的人进入青春期,荷尔蒙分泌,然后进入性成熟期。 怪不得金庸说: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原来是要去业呀。

    大吕说书 回复 @铁乐_a3: 感谢支持哦

  • 苗喵宝贝

    “不是”有千千万,“是”仅仅唯一。

    大吕说书 回复 @苗喵宝贝: 感谢支持哦

  • 辜达禹

    我觉得对佛教这一段,讲得特别好,抛去了宗教层面,把哲学性的内容介绍的很好。又有干货又通俗易懂

    大吕说书 回复 @辜达禹: 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