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1)

16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1)

00:00
09:19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们便吵成了一团,僧团也分裂了。因为释迦牟尼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著书,不立文字,靠的是演讲和口授。弟子们都根据自己的记忆来整理佛陀的言论,每个人对佛陀思想的理解也不一样,意见自然难以统一。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至少权威还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分歧都可以有一个最终的裁决。但是佛陀一死,权威不在了,又没有一个权威著作和经典文本供大家学习和仲裁,群龙无首,分歧和分裂就在所难免了。

在世的几个大弟子召集了五百罗汉,共同结集编出佛陀的教法,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后来又有了阿难系僧团主导的第二次结集。一开始,由于还有一些出色的弟子,他们地位很高,学识广博,属于僧团的精英阶层,还可以对僧团进行权威的集体领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分歧和争端越来越多,再加上权力斗争,僧团组织便发生了部派分裂,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原始佛教分裂为部派佛教,到了释迦牟尼死后300多年,印度佛教徒内部对教义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现的学派管自己叫“大乘”,把原先的学派叫“小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就是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而大乘则主张普度众生,帮助他人修行。这艘航向解脱彼岸的智慧之船,乘坐的人多了,就是大乘,乘坐的人少,就是小乘。

佛教走出印度,开始了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北传到东北亚地区的大多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本身也分为许多派别。南传到东南亚一带的是小乘佛教,正式名称是“上座部”教派,即“南传上座部”佛教。

释迦牟尼死后,印度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佛教思想家,他将佛学思想发展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佛学高峰,这个人叫龙树。他的学说被称之为“中观学”。

中观学的“中”,即指“中道”,意思是不用极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要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在中观学看来,认为“万法实有”和“万法虚无”都是错的,因为太极端了,所以事物的真正本质是“假有”。

“假有”的意思是说,我们既不能认为事物是永存不变的,也不能认为事物是不存在的。意思是说,事物虽然存在,但并不是永存不变的,它是“假装自己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既要认同事物是存在的,同时也要看到事物无常和变化的一面,意识到它的虚幻性,这样才不会执着留恋于某一个具体事物,从而破除“我执”和“法执”。

“假有”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事物每时每刻都处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状态”。这句话很明显违反了逻辑规律,是一种矛盾的表述。的确,用任何语言,我们都不可能从正面去形容事物假有的本质。在量子力学里有一个“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说的是当我们不去看盒子里的猫时,猫咪处于生死态的叠加,也就是“既活着又死去的状态”。可以跟“假有”的那句表述稍微类比一下。

既然事物是“假有”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事物进行正面的描述,所有的正面描述都是错的。说一个事物“是”什么,这是比较困难的,但说一个事物“不是”什么,倒是相对容易得多。龙树就是用否定的形式来描述事物的,这个选择不是耍小聪明,而是由他的理论观点决定的。其实,就连“假有”这个词本身也是一种否定的形式。

龙树用八个否定句来描述事物的本质:“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就是所谓的“八不中道”,也是龙树中观学的思想核心。这几句话对我们惯常认为的事物存在的状态进行了否定。我们一般认为事物是会创生出来,并且也会毁灭的,但龙树却说事物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毁灭,没有生和灭的过程。我们也会认为事物存在一种连续的状态,或者是中断的状态,就比如数学上常说的一条连续的直线或者中间存在断点,但龙树却说事物既不是连续的,也不是间断的。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我们一般会认为它们要么存在相同之处,要么存在相异之处,龙树却说它们既不是同一的,也不是相异的。我们一般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要么是内因,要么是外因,或者是二者共同的作用,但龙树却说事物的原因既不在这个事物之内,也不在这个事物之外。

龙树强调“空”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除了“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属性。世间万物,本性都是“空”,佛法和佛陀也是“空”,无论其外在形式如何,本质都是假有的。“空”和否定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这个“空”是需要不断否定的,甚至就连“空”这个字本身也应该被否定掉。领悟了“空”,也就领悟了事物的本质,难怪《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法名取作“孙悟空”。

“般若学”是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佛学。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就是智慧的意思,特指超越一切的佛智慧。龙树的中观学是般若学的高峰和代表,所以很多时候两者合起来被称作“中观般若”,在佛教中又称为“空宗”。

佛教在汉代时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佛教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得到弘扬和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可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却在13世纪初由于伊斯兰教的进入而消亡。虽然佛教被赶出了出生地印度,但它在印度之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成为当今的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

在诸多的佛教派别中,有两支派别特别有意思。一支是超级难的“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可谓是佛学中的博士后学位;另一支是不立文字的“禅宗”,是佛学中最擅长搞怪的,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级别,大家都能学。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印度的一些大乘佛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和中观不同的学说,就是“唯识学”。唯识学家们觉得龙树强调“空”强调得太过了,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走极端。他们认为有一些事物还是实有的,所以唯识学也称为“大乘有宗”,与“空宗”相对。主张唯识学的学派又叫作“瑜伽行派”,《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学的经典。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唐朝的对外交流很活跃,对待外来文化也采取开放姿态。在这一时期,中国化的佛教成熟了起来,中国僧人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先后形成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柔精灵

    对佛教历史发展流派的讲解深入浅出,心生欢喜

    大吕说书 回复 @柔精灵: 感谢夸奖和支持哦

  • 莫问前程_残局

    阿弥陀佛

    大吕说书 回复 @莫问前程_残局: 感谢收听

  • 1556293qany

    这是已经出版的书吗?想买来学习一下

    大吕说书 回复 @1556293qany: 您好,本书还在出版中,到时会通知大家的哈

  • 贺兰山岩羊

    好听

    大吕说书 回复 @贺兰山岩羊: 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