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佛陀的证悟和思想

15 佛陀的证悟和思想

00:00
12:34

如果从佛教信仰出发,采取一种神秘主义的态度的话,释迦牟尼觉悟到的最终智慧之果,是某种超思维的东西,只能自己去领悟,而无法言传。当然,如果试图把觉悟到的真理传授给他人,就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并且必须有可以用思维逻辑进行把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就是佛理。也就是说,佛理是可以学的,也可以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称之为“佛学”。但是,要真正地成佛,我们就必须要领悟到那最终的灵明觉知,而这个过程是神秘的,无法传授的。

释迦牟尼将自己悟得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推敲和归纳。他发现,生命流传的经过是十二因缘,苦是流转的主体,苦的具体现象便是生老病死。释迦牟尼将他悟出的人生真谛归纳为几点,也就是佛陀的主要思想精华,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链条。

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所谓“谛”,有真实、真理的意义。“四圣谛”的意思就是四种真实不虚的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了人生的本质及其原因、过程,灭、道二谛指明了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

痛苦是佛陀理论的起点,也是核心概念。“苦谛”说的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苦的,社会人生的真实现象也是苦。释迦牟尼把苦分为八种,依次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取蕴苦。其中,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八苦既包括肉体上的痛苦,也包括精神上的痛苦。

释迦牟尼认为,人的身心活动都是造业,会产生连锁因果反应,引出将来或者下一世的痛苦。业报和轮回都是印度教《奥义书》中的理论概念,佛陀早已熟悉,并吸收采纳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痛苦是连绵不绝的,短暂的人生就如同茫茫的黑夜,尘世间的甜蜜和幸福转瞬即逝,而痛苦却亘古不衰,无始无终,源远流长。

为什么苦如此顽固呢?第二谛,即“集谛”,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集”是“苦”的原因,它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

在现实中,人们醉生梦死,目光短浅,看不到宇宙的永恒,无视人生苦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众生怀有各种无法摆脱的欲望,所以这些乱七八糟的欲望就汇集起来。这些不良善的欲望“集合”,就成为了无尽的“苦谛”的根源。众生都处在生死轮回之中,在欲望的控制之下过生活,不能自拔,并因此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那么,怎么才能彻底清除淤积的“集谛”呢?怎样才能使人生摆脱痛苦呢?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四圣谛中的第三谛,即“灭谛”,如此就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获得无上圆满正觉。“灭谛”告诉我们,痛苦是可以消灭的,只要我们斩断痛苦产生的根源。“灭”就是消灭欲望、消灭痛苦。

接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了。如何修行,如何改变自身,才能达到解脱目的?这就是最后一谛,即“道谛”。这指的是行正道。道有很多种,修行的方法也有千万种,各种法门。“道谛”主要是指修行八正道,修了八正道,就会证得般若智慧,解脱诸般痛苦,到达清净安乐的涅槃彼岸。

八正道,也就是中道,是释迦牟尼思维的主要成果。他认为任何人只要遵循八正道去做,就能真正转迷成悟。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顾名思义,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一个人要身体力行,实践八正道,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行为端正,口出良言,从事正当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正义感,培养专注力,做一个高尚的正人君子。

十二因缘因果链条,佛陀的这个思想带着强烈的形而上学色彩。十二因缘的理论为生命的流转变化提供了一套本体论的解释,并对如何变化做出了逻辑说明。

佛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于一定的原因而产生的,这个原因就是“因缘”,因是内因,缘是外因。所以,这个观点也叫作“万法缘起”。“法”是佛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术语,意指世间万物及一切现象。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可以推理出,一切事物都不能脱离因缘而独立存在。只有适当的因缘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并凑齐了,相应的事物才会出现,等到因缘消失了,事物也会随之消失。

中国人常常说的“缘分”,其实指的就是因缘,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了,就是一种缘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因缘而起,你有交朋友的心,是内因,遇到了具体的某个人,是外因,这些东西凑齐了,你们就可以成为朋友。等缘分消失了,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到头了,消失了。

万法缘起的观点,结合轮回和业报的理论,就形成了一整套因缘规则,即所谓的“因果报应”。为了解释因缘的运转方式,释迦牟尼针对个人具体的生命流转变化,指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这便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因果链条,指的是十二个因缘按照因果的逻辑顺序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链条的开端叫作“无明”,也就是无知的意思。它是最根本的原因,一切皆因无明而起。第二个因缘是“行”,大意是“造业”,我们的前世由于“无明”,所以做出各种傻事,造出“业”来。“识”是链条中的第三个因缘,代表生命的“种子”,我们在今生的生命就是由“识”产生的。它受到前世所造业力的驱动,携带着善恶的种子来投胎。换句话说,也可以认为“识”就是“我”的灵魂。人的前世和今生由十二因缘因果链条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人从前世投胎到今生后,接下来,因果链条要描述的就是一个人今生的具体生命过程了,包括了人的发育、出生、成长、老化,最后是死亡。“识”这个种子进入母体后,我们开始在母亲体内发育成形,即第四个因缘“名色”。色指的是形体,我们的灵魂和物质结合起来成为胎,胎相初成叫作“名色”。接着,我们逐渐拥有各种感官知觉(第五、六、七个因缘),即“六入、触、受”,然后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和整个人生中,由于种种感官体验的诱惑,我们产生各种欲望,即第八个因缘“爱”。欲望必须要得到满足,不然人就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个因缘“取”、第十个因缘“有”),而这个做事情的过程就是我们今生的造业。最后我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生”)。这样,一个完整的轮回就完成了。

《过去现在因果经》中的描述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乐灭。如是顺逆,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明星出时,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人生充满痛苦,因此,我们若想彻底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摆脱生死轮回,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环环相扣的“十二因缘”的过程,那就要将这个因果链条斩断,使它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回过程。跳出轮回的状态叫作“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佛陀的基本思想理论,还可以用佛教四法印来高度概括,即“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一切存在都只是暂时的,没有一个是常住不变的,即“无常”。

诸受皆苦,是说人生的真相就是痛苦。执着于各种情感、感官感受、欲望,就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诸法无我,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并没有独立的、不变的个性实体存在,也就是“空无自性”。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因此,所谓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幻象罢了。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可以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因此,涅槃状态是寂静的,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的解脱境界。

相对于古希腊诸贤提出的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设,释迦牟尼的形而上学假设是:事物的本质是“空”。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假设,内涵相当丰富,是佛陀抽象思维的结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ujizhizhou7

    书从哪里买?

    大吕说书 回复 @bujizhizhou7: 您好,纸书正在出版中,等出版后,会通知大家的哈,感谢您的支持哦

  • 暗域面孔

    般若(bo1、re3)

    大吕说书 回复 @暗域面孔: 好嘞,感谢反馈哦

  • 柔精灵

    听到对佛教的讲解好欢喜🙏🙏🙏

    大吕说书 回复 @柔精灵: 谢谢肯定和支持

  • 听友102718905

    背景音乐是啥?

    大吕说书 回复 @听友102718905: 呃,小编也不清楚呢

  • 听友107750733

    好听

    大吕说书 回复 @听友107750733: 谢谢夸奖

  • 一亩三分地_9k

    很好听

    大吕说书 回复 @一亩三分地_9k: 谢谢肯定,请一直支持我们哦

  • Blucecolin

    师傅别念了

    大吕说书 回复 @Blucecolin: 感谢收听哦

  • 听友132770476

    所以意根想象出来的世间万物就是法尘吗?

  • 兰色风尘

    书是本好书,内容客观详实,讲得也很好,怎么没人听

    大吕说书 回复 @兰色风尘: 感谢支持,本专辑还是挺受欢迎的哦

  • lily259

    喜欢,讲的很好。

    大吕说书 回复 @lily259: 感谢夸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