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左传·吕相绝秦》(三): 秦康公害苦了秦国

67.《左传·吕相绝秦》(三): 秦康公害苦了秦国

00:00
22:43

我们前两讲所讲的内容是吕相等人提到的秦晋关系发展的第一个大阶段,主要是发生在秦穆公与晋国的三位国君之间。吕相在这个阶段大肆渲染了晋对秦的恩德,同时也数落了秦穆公对晋国所犯的四宗罪状。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进入了秦晋关系发展中的新时代。文中写道: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

穆,就是秦穆公。襄,就是晋襄公。康,就是秦康公。灵,就是晋灵公。
这句话意思非常简单:秦穆公和晋襄公去世之后,秦康公和晋灵公即位为新的国君。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其实有着一段晋灵公即位之乱的历史。
晋灵公,名叫姬夷皋,是晋襄公的太子。在晋襄公病危的时候,姬夷皋还在襁褓之中。于是,晋襄公将太子姬夷皋托付给了已经独揽军政大权的中军将赵盾,让赵盾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
但是,赵盾在晋襄公去世之后却并没有打算扶持姬夷皋接任晋国国君之位。赵盾的心中,有另外的人选,此人就是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
为什么公子雍会成为赵盾的心仪之君呢?这是因为早在多年以前,由于晋国有公族子弟去往他国谋生的传统,公子雍很早就到了秦国为官,并深受秦穆公的信任。所以,赵盾希望通过扶持跟秦国关系良好的公子雍上位,从而修复跟秦国逐渐恶化的外交关系,化干戈为玉帛。
随后,赵盾便派了下军将先蔑和大夫士会前往秦国,同刚刚即位的秦康公沟通公子雍回国即位之事。秦康公得知此事之后,他怕公子雍回国缺乏保护力量,于是决定“多与公子雍卫”(多派士兵护卫公子雍回国并留在晋国保护他)。
然而,正是因为秦康公的这个决定,却恰恰葬送了公子雍成为晋国国君的命运。在赵盾得知秦康公要派大量秦军随同公子雍进驻晋国之后,这引起了赵盾极度的不适。面对这样一支军队,赵盾将来无论如何处置,都会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危。
正在赵盾考虑如何应对秦康公的决定之时,晋襄公的遗孀穆嬴知道了赵盾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的消息。在穆嬴看来,一旦公子雍即位,自己跟儿子的命运就将握在他人手中。因此,接下来的几日,穆嬴便抱着年幼的姬夷皋成天在朝堂之上哭泣,向赵盾讨要说法。就算赵盾回到家中,穆嬴依然对他是不依不饶,问他为何要违背晋襄公的托孤之命?穆嬴势要赵盾答应帮自己儿子上位才肯罢休。
最后,赵盾考虑到秦军进入晋国之后的威胁,同时经过穆嬴这样一闹,赵盾就顺势放弃了迎立公子雍的想法,将年幼的姬夷皋扶上了国君之位,是为晋灵公。接下来赵盾要做的,就是派兵去拦截那支护送公子雍回晋国的秦军。于是,当这支秦军在到达令狐(令读如灵,令狐在今山西临猗县附近)的时候,遭到了赵盾亲自所带晋军的伏击,秦军大败。发生于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的这次秦晋之战,史称“令狐之役”。
但是,关于令狐之役的前因后果到了吕相等人的口中,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说法。文中写道:
“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秦康公,名嬴罃,是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所生。而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算起来秦康公也是晋国自家人。所以,吕相等人说康公是“我之自出”,就是“出自我晋国”的意思。
阙,“削减”之义。翦,“翦除”之义。“阙翦我公室”的意思就是翦灭我公室子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吕相在诬陷秦国,说秦康公派兵助公子雍回晋国是为了对付年幼的晋国公室子弟姬夷皋。
“蟊贼”的本义是两种害虫,吃秧苗根部的虫子称为“蟊”,吃秧苗茎部的虫子称为“贼”(贼的古字是“蠈”)。“蟊贼”这个词从《左传》这里开始就是在比喻坏人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公子雍。荡摇,就是“动摇”、“撼动”的意思。
吕相这里的意思就是:秦康公是我们晋国穆姬所生,却也想来杀害我们晋国公室之人,企图颠覆我晋国的社稷。而且还带着我国公子雍那个蟊贼,来撼动我晋国的边疆,因此我们才发生了令狐之役。
吕相在这段中又连用了几个“我”字句,对秦康公大加责难。并再次用“是以有”这样的句式,来表明晋国在令狐击败秦国是不得已之举,将令狐之役的责任推到了秦康公的头上。但是,我们刚刚讲过,如果没有赵盾之前迎立公子雍的想法,哪里会有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秦国之事呢?
吕相为了罗织秦国的这第五宗罪,故意将公子雍说成了“蟊贼”,并将秦康公说成了十恶不赦之人。从吕相的口中,我们真的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吕相颠倒是非地说完令狐之役后,又提到了一场秦晋之间的摩擦,这就是“河曲之战”。吕相等吕相在文中写道:
“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

悛(读如圈),“悔改”的意思。“康犹不悛”是说秦康公在令狐之战中战败之后还不悔改,又发动了几次对晋国的报复性攻击。
据史料记载,秦康公即位之后的第二年就发兵夺取了晋国位于河西的武城(今陕西华县东)。晋国也不甘示弱,两年后夺取了秦国此时在河西地区的重要城池少梁。自令狐之役后,秦晋双方在河西区域展开了激烈地争夺,双方各有胜负。
但是,吕相这里并未对武城或少梁的得失展开论述,而是提到了另外的几个城池。吕相指出,秦康公攻击了晋国的河曲,所以说“入我河曲”。要说明的是,“河曲”是一个泛称,并非是专指某个城池。河,就是黄河。曲,就是弯曲。因黄河流经晋国西南部的时候形成了弯曲转折,所以晋国将这一带统称为“河曲”。
位于河西区域下游的河曲一带历来就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道,这里是渭水和黄河的交汇处。秦军如果要进攻晋国,走水路沿渭水顺流而下进入黄河是相对较快的选择,随后便可进入晋国的河曲一带。
按照吕相这里的说法,秦军攻入河曲地带后,对晋国的三座边陲重镇进行了攻击,这就是所谓的“伐我涑川(涑读如速),俘我王官,翦我羁马”。伐,就是“讨伐”。俘,就是“俘获”。翦,就是“翦灭”。虽然都是攻击行为,但左丘明在本文的用字上非常讲究,“伐”、“俘”、“翦”三个不同的攻击城池的动作,让文字读起来更有韵律。
关于涑川、王官和羁马的地理位置,我们首先要有的一个认知是,这三地不可能相聚太远,都同属河曲之地。据专家考证,这三座晋国的边陲重镇,大概都位于今天山西永济市境内。当然,也有书上注释说,“王官,位于今山西闻喜县附近”。我想,这应该不准确,闻喜县离河曲相去甚远。
造成我们后人对王官这个地理位置模糊的主要因素就是,史料记载过少。史料中只有秦军攻占羁马的记录,并不见秦康公时期有过攻击涑川和王官的记载。吕相之所以要提到“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就是为了夸大事实、混淆视听,其目的就是连用四个“我”字句来指责秦康公的“不悛”。吕相要表明的是,因为你们秦康公的“不悛”,我们晋国才不得已对秦国有了河曲之战。同样,吕相又用“是以有”来说明晋国并非挑事之人。这就是晋国对秦国的第六宗罪的指责。

说起来,河曲之战是秦晋对河西战略要冲争夺当中的产物,这是一场晋国对秦国的阻击战。由于晋国当时对秦军采取了以逸待劳、坚守不出的策略,这场对决最终其实并没有分出胜负,河曲之战以秦国先行退兵而结束。
所以,表面看起来河曲之战好像对双方军队都没什么造成太大伤害,但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结果其实导致了一件让秦国非常难受的事情。文中写道:
“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这个让秦国非常难受的结果就是“东道之不通”。河曲之战后,晋国为了防范秦国再次来袭,便在河曲一带加强了防御。加强对河曲的防御,就是为了更好地赢得对河西战略要冲的争夺。我们今天还能在山西永济市附近见到的蒲津关遗址,就是晋国乃至三家分晋之后的魏国防御秦国的历史产物。
自秦康公时期丢失少梁之后,秦国就基本失去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权。所以,吕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秦到晋的道路的不通畅,完全是由于康公断绝了我们友好的关系。
吕相的言下之意就是,你们秦国有如今的局面,都是秦康公当年的“不悛”所带来的后果,你们可怪不得我们晋国。吕相的这句评价,其实也基本上符合秦康公对秦国后世造成的影响。秦康公在位时间虽短,但给秦国在后世跟晋国在河西这款焦点区域的争夺上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秦国终春秋之世,再也无力与诸侯争霸。
回顾本文自“文公即世”到“则是康公绝我好也”的内容,可以将其视为本文的第二大段落。如果说吕相在第一段落的主要任务是称晋三代国君之功的话,那么这一部分的意义就在于责秦两代君主之过。仔细品味吕相的这两段措辞,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凡是对晋国有利的,他们只字不提,凡是对晋国有害的,他们则大肆渲染,甚至不惜捏造事实。

面对历史,吕相捏造事实的胆量不可谓不大。历史进入秦桓公时期之后,当着秦桓公的面,吕相依然敢于混淆视听。他首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文中写道: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君之嗣,指的就是秦桓公继位为君。
引领西望,就是“伸长脖子望着西边”的意思。“领”在古汉语中常常跟“颈”、“项”是通用的,都指的是颈部。
庶,表示推测,解释为“大概”。抚,就是“安抚”。
吕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了秦桓公继位的时候,我们国君晋景公伸长脖子望着西边说,“他们如今大概会来安抚我们吧!”。

这句话说得很妙,一个“抚”字听起来似乎晋国受了莫大的伤害,急需秦国的安抚。然而,从史料记载来看,这又是一句颠倒是非的话。
在秦桓公于公元前604年刚刚继位的时候,晋国国君还不是晋景公,而是晋景公的父亲晋成公。而且,秦桓公即位之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01年),晋国便联合白狄攻打秦国,结果是晋国俘虏了秦国的将领,秦国战败。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99年),晋景公才即位,所以晋景公说他期盼秦国来安抚晋国,这就显得莫名其妙了。晋国是战胜国,秦国是战败国。一个战胜国,却希望得到战败国的安抚,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吕相之所以要这样讲,无非就是为了表明他们其实一直主张秦晋交好。吕相似乎就是在说:我们晋景公一直期盼抚平战争对双方带来的伤害,希望还能与秦国再度达成盟好。

无论晋景公是否真的动过跟秦国再度交好的心思,吕相在这句话中摆出这样的姿态就是为了铺垫接下来对秦国的另一番指责。吕相接下来说道:
“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惠”在这里是敬辞,没有实际含义。不惠,可以理解为“不肯”、“不答应”。
“称盟”(称读如趁)的“称”跟上文的“抚”相呼应,在这里要理解为“符合”、“满足”,跟“称心如意”的“称”意思相同。“君亦不惠称盟”的意思就是“国君您又不肯称我晋国之意而与我国结盟”。
而且,吕相进一步指出秦国不光不愿结盟,还干了一些趁人之危的事情。这个所谓的趁人之危就是“狄难”。狄,这里指的是“赤狄”。在晋国东北部,赤狄部落一直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晋国霸业中衰之后,赤狄就不断侵扰晋国的领土。晋景公明白,赤狄之患不除,晋国霸业难图。所以,晋景公在邲之战中败给楚国之后,随即就确定了先行剿灭赤狄的战略方针。
于是,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派兵剿灭赤狄。也在这一年,秦国趁机派兵再次攻击晋国的河西之地。这就是吕相所谓的“入我河县”。“河县”,指的就是晋国的河西之地的城邑。所以,后文吕相提到秦人“焚我箕郜”中的“箕”和“郜”,应该是位于晋国河西地区附近的两处城池。但是,不少书上将“箕”注释今天山西蒲县的箕城,将“郜”的位置注释为今天山西浮山县西南附近,这都是有问题的。按照这样的注释,“箕”和“郜”都远离河西之地,而位于晋国的腹地,并非后文提到的“边陲”之地。

“芟(读如删)”是“割草”的意思,“夷”有“铲平”的含义。“农功”指的是农事,引申为“庄稼”。“芟夷我农功”的意思就是说秦国割取了晋国在河西平原的大片庄稼。
“虔”和“刘”都有“杀”的含义,“虔刘我边陲”的意思就是“屠杀我边境的百姓”。因为秦国攻入河西之地后的这些举动,所以逼得晋景公回师西撤,跟秦国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东)这个地方爆发了“辅氏之聚”。聚,就是“聚集”的意思,指的就是聚集兵士抗击秦国的进攻。
同样,吕相这里再次用了“是以有”和四个“我”字句来表面晋国不得已才跟秦国产生了辅氏之战。但实际上,吕相说的“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这些事情史料中不见记载,这又是刻意对秦国的污蔑之辞,是为晋国数落秦国的第七宗罪。

截止到这里,吕相回顾了秦晋之间的四次战争,也就是“崤之师”、“令狐之役”、“河曲之战”以及“辅氏之聚”,每次战争的爆发都用了“是以有”三字来表明晋国并非所愿。而且,虽同是战争,但分别用了“之师”、“之役”、“之战”和“之聚”来表述,行文上富有变化的韵律。
吕相对这四次战争的回顾之词,也是本文最为精彩的部分。虽然,吕相文辞间有对秦国的不实之词,但从文学角度来讲,他对每一场战争的叙述条理分明、章法严谨,言辞上错落有致但又一气呵成,让人读起来十分畅快。

在数落完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的种种罪责之后,吕相终于完成了让晋国成为那个极力维护秦晋和平,但屡屡陷入跟秦国不得已交战的角色当中。这就是在表明,接下来即将爆发的一场大战,也并非我们晋国的本意,而是秦国做出了令我晋国难以接受的事情。
那么,吕相在本文的最后,究竟会给即将爆发的麻隧之战找到怎样合理的发兵借口呢?咱们下回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你找我玩

    赵盾太不是人了

    学而传习之 回复 @你找我玩: 第一权臣

  • 晴空一鹤an

    今日课毕,感谢未晓老师,盼更新

    大同人爱读书 回复 @晴空一鹤an: 真是用心

  • 非洲小诗JXF

    一直在等更新,继续

  • 洛书叶

    听了好几部古文观止,这部的老师讲的最好。故事生动,内容丰富,解释全面,符合情理

  • 莲莲子奈斯

    没整明白这个收费问题…

    小径红稀205 回复 @莲莲子奈斯: 我也是啊,交了三次

  • 走自己让别人说

    老师今儿听到写一篇,就让缴纳费用我先试着买了一个月,结果还是不能听。后来这了喜马拉雅客服说了一堆,意思是我买的不是您的

  • 听友249986109

    为什么要不停的购买啊?

  • 森林湑湑

    昨天还听吕相绝秦第四讲,今天就没有了,怎么回事?

  • 若愚_xiu

    吕相如果在现代,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律师

  • 1313133ligd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