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高变化的训练。
音高变化的训练是为了扩展音域。如果大家只依赖于自然发声能力所展现的音域,是不能适应有声语言表达需要的。经过训练,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音高变化幅度应达到一个半八度到两个八度左右。但是,训练应把重心放在中声区偏低的部分,逐渐向高、向低扩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拓展音域。
1.螺旋式上饶、下绕练习。用“a”或“i”音,从说话的自然音高中的某一个音开始,持续发音,逐渐“环形上绕”即向高音扩展,而后再由刚才达到的、力所能及的高音逐渐“环形下绕”,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2.阶梯式升高、降低练习。首先可用单一元音或单一音节,从说话的自然音高中的某一个音开始,一次次地接连发音,一个音阶、一个音阶地逐次升高或降低。练习时要注意分辨说与唱的区别,避免发出唱声。
在单元音、单音节的练习之后,可以扩展到语句练习,即在保持合理语势情况下,整体提高或降低音调。这种练习也是依照音阶的感觉,逐次升高或降低,周而复始,循序渐进。训练时应注意呼吸控制的配合。
音强变化的训练。
音强变化的训练是为了增强对音量大小变化的控制能力。
不同表达方式的音量变化幅度不同,绝大多数人依照交谈方式→播讲试→播报式→宣读式→朗诵式逐次加大。此外,发声的音量变化呈较规则的多层次分布。这一情况略大于日常言语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歌唱的变化幅度。
发声在音量变化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与语言表达的规整性要求,以及电声设备的功能要求有关。音强变化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设想不同的听众人数,设想不同的交流距离,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这项训练时,应避免用抽象的命令,而且最好首先使用格律诗或文告类稿件,而后再向其他文体稿件过度。音强变化的训练并不要求绝对值的训练,但要求相对的有层次的变化。在发高音、强音时,以及低音、弱音时要加强呼吸控制以及保证发声器官的健康,保证发声质量。
音色变化的训练
声音色彩变化最主要的表现为虚实变化。就生理机制而言,实声是声带较为紧密靠拢时发出的声音,虚声是声带较为松弛,声门适度开启时发出的声音。丰富的虚实变化与多层次的音高、音量、音长的变化配合,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声音样式。
应该明确,发声是“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为基本色彩声音的,所有声音音色的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使听者感到结实又不过分明亮,柔和又不显虚空。这种音色是在声带张弛适度的情况下发出的。
“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
第一步:在音高、音量比较自然和“宽窄”适度的情况下,发出实声的“a”或“i”的长音。
第二步:基本状态不变,只稍稍放松力气,在带有少许“回音”感的情况下,再次发音。此时,便是“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
在取得基本音色的确定印象之后,在进行多层次虚实对比变化练习:
对比练习
单元音对比,如:
a(实)——a(虚) i(实)——i(虚)
a(虚)——a(实) i(虚)——i(实)
a(实)——a(虚) i(实)——i(虚)
语词对比,如:
啊(实)——啊(虚) 啊(虚)——啊(实)
大海(实)——大海(虚) 大海(虚)——大海(实)
大海啊(实)——大海啊(虚)
大海啊(虚)——大海啊(实)
过度练习
单元音过度,如:
实虚 虚实
a(实)→a(虚) a(虚)→a(实)
实→虚→实
a(实)→a(虚)→a(实)
虚→实→虚
a(虚)→a(实)→a(虚)
语词过度,如:
大(实)→海(实虚)→啊(虚)
大(虚)→海(虚实)→啊(实)
综合运用练习
以思想感情运动幅度较大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为练习材料较为适宜。根据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具体设计运用虚实音色的变化。如: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实虚)→ (虚)→ (实)→ (虚)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虚实)→ (实)→ (虚)→ (实)
飞流 直下 三 千尺,
(实虚)→ (虚)→ (实)→ (虚)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虚实)→ (实)→ (虚)→ (实)
下面我们再练习一遍: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实虚)→ (虚)→ (实)→ (虚)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虚实)→ (实)→ (虚)→ (实)
飞流 直下 三 千尺,
(实虚)→ (虚)→ (实)→ (虚)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虚实)→ (实)→ (虚)→ (实)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