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中)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中)

00:00
11:18

心流: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中)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同童,这一篇我们接着讲,有意义的人生是种怎样的生活!


      有意义的人生将使你重获内心的和谐。


      人们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觉得该做的事比做得到的事更多,或自觉能做到事的比环境许可的事更多。一个体系越复杂,变通的出路越多,就越可能出现问题,心灵的演进也正是如此,处理资讯的能力越强,内在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面临太多选择及挑战,我们会觉得焦虑,但太少时我们又觉得厌烦。动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会自作自受。吃饱了的狮子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他的心灵不会去考虑当时不存在的可能性,不会想象其他更好的选择,也不担心失败。


      我们的灵魂因为无限的机会和真挚完美的可能性永远开放而骚动不已,在德国文学家歌德笔下,象征现代人原型的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充分呈现了这种两难境地,浮士德得到了知识与权利,付出的代价却是灵魂的纷扰难安。


      而有意义的人生能创造内心的和谐感,使人生中的所有小目标都围绕一个终极目标展开,利己利他,意识中会洋溢着流动不息的秩序,使人能时时处于心流之中。


      有意义的人生围绕终极目标整合复杂意识,使你重获童年的清明之心


      大家怀念童年时光,并非事出无因,很多人都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一样,觉得童年完整宁静的心灵,对此时此刻的专一投入,都随岁月流逝,越来越难唤回。


      我们在缺乏机会与变通时,和谐和专注可谓唾手可得,欲望很单纯,选择就会很清楚。但这种和谐非常的脆弱,随着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演化,语言、信仰体系、科技的发展,每个人的心灵内涵都日趋独特化,导致世界和环境的复杂度一步一步增加,由体系内部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


      大家对世界的看法变得越来越不相同,没有绝对正确的行为法则,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技巧,童年时心流自然涌现的那颗清明的心,会随着纷纭杂沓的价值观、信念、选择及行为模式逐渐变得暗淡模糊。


      即便是这样,也很少人会坚持简单的意识比复杂的意识好,虽然前者比较和谐,我们可能会羡慕狮子休息时的平静,部落成员面对自己的命运时的坦然以及孩子对当下的专注,但这些模式都解决不了我们当前的困境,建立在天真无邪基础上的秩序对我们已是遥不可及,只有在有意义的人生中,人们围绕终极目标在复杂意识中建立心流模式,才能重回童年时代的清明之心。


      有意义的人生中,生命的乐趣源源不断。


      在有意义的人生中,人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因终极目标的存在而具有意义,都按照心流的游戏规则行动,生命的乐趣源源不断,清楚的回馈会帮助人们一直投入到行动之中。即使损失所有的钱,他的思想与行动仍然与终极目标密切结合,仍然觉得所有的体验都有价值。


      有意义的人生中,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自己撰写人生的脚本。


      人生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现性的,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后所选择的主题。


      一种是接受性的,指的是一个人,因为觉得什么事都该做,什么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也只好这么做。


      这两种人生主题都有助于赋予生命意义,但两者也都有缺点。接受性的人生主题,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下能运作的很妥善,但社会体系一出问题,个人就很可能陷入变态的目标不能自拔,例如二战时期把数10万人送进了煤气室的纳粹筷子手们。接受性人生主题的意义就是隶属于一个强大而有组织的制度,在太平盛世,这种人或许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一旦狂妄自大,心智失常的人控制社会,正直的公民不需要调整目标,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得力的帮凶。


      发现性的人生主题形成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就是,拥有这类人生主题的人们早年往往遭受过重大伤害,但他们在对痛苦做了有挑战性的阐释,从中获得了利他利己的人生目标!第二就是,他们擅长从现实的经验中,重新发现前人所设定的目标,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


      但这类人生主题也有其弱点,因为它是个人自行界定人生方向,奋斗之下的产物,所以往往缺乏社会的认可,它的创新和与众不同常被世俗视为疯狂或具有破坏性。


      作者在书中举了两个受访者的例子来说明发现性人生主题的形成过程。案例主角E在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中长大,但他们崇拜美国和一切代表这个国家的权威意义,在7岁的时候,父母花了一笔积蓄买了一辆脚踏车,送给他当做生日礼物。没过几天,他在附近骑车时,被一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汽车撞倒,受了重伤,脚踏车也全毁了。驾驶人是个有钱的医生,他开车送E到医院,请求E不要报警,承诺负担一切费用,并且买一辆新的脚踏车赔给他。E和他的父母相信了这些承诺,但不幸的是,肇事医生再也没有出现过,E的父亲只好借钱偿还高额的医药费,脚踏车当然也没有了下文。


      这件事很可能在E的心灵里会留下永远的创伤,使他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凡事只谋求自己的利益。但事实并非如此,E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一个为他将来的一生都带来意义的教训,他认清家人的贫穷与疏离并非他们自身的错,而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不懂得游戏的规则,不能向有权管辖的人提出有效的抗议。


      他立志当一名律师,不仅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更为了确保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公,不义,不会在处境跟他类似的人身上重演。一旦目标确定,他的决心就毫不动摇,他进入法学院就读,并担任一名知名法官的助手,最后终于成为法官。在事业的巅峰,他进入内阁,协助总统创造更有利的民权政策与法律,对处于不利环境下的人伸出援手。他毕生的思想行动与感情都在他10来岁为自己选择的发现性主题下得到统一,他至死方休的努力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遵守他所制定的目标与规则进行,他觉得人生极具意义,推己及人,惠及他人。每一场挑战都充满了乐趣。


      以上的事例也说明了,苦难其实是人生的契机,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对痛苦做何种阐释,如果能接受和面对苦难的挑战,最后以广泛利他的解决方式为人生目标,那么苦难将为很多人带来生命的和谐,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作者还列举了一个案例,主角是一位名叫戈特弗瑞的先生。他从小跟母亲很亲近,他的童年回忆,充满了快乐与温馨,但在他还没有满10岁时,母亲就得了癌症,极为痛苦的死去。但这个孩子并未从此自爱自怜,变得十分沮丧,而是把癌症视为平生最大的仇敌,发誓要打败他,他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致力于钻研肿瘤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人类克服癌症威胁的努力当中有显著的重要性。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能建立一致的目标,终身受用不尽,而有些人却一辈子过着空洞无意义的生活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一个人能否在乍看一片混沌的体验中找到和谐的主题,乃是有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决定的。如果你读到了这本书,至少可以明白部分个中缘由。


      以上就是第十章 追寻人生的意义中篇的主要内容,有意义的人生使人们重获内心的和谐,围绕终极目标整合复杂意识,重获童年的清明之心,生命的乐趣将源源不断,我们可以再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自己撰写人生的脚本。


      在最后的完结篇中我们将会一起读到,有意义的人生是在各种危机中寻找出来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信仰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这里是同童读书,期待大家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感悟和故事,小伙伴们,完结篇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