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花,因其顶形似莲花,故得名雪莲花,简称雪莲。为菊科、风毛菊属多年生草本,高15至35厘米,分布于中国多地高寒地带,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磺砾石滩中,海拔2400至4000米。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雪莲花多分布在新疆天山(乌鲁木齐、博克达山、和硕)、青藏高原等地,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 适合各种复杂气候环境,通常生长在高山雪线以下。气候多变,冷热无常,雨雪交错,最高月平均温3至 5℃,最低月平均温-19至21℃,年降水量约800毫米,无霜期仅有50天左右,土壤以高山草甸土为主。生长环境海拔下限2400米,海拔上限4000米。
雪莲花生长的环境极其恶劣,其生长的环境一般的植物根本无法存活,雪莲花却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也正是雪莲这种独有的生存习性和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天然而稀有,并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物价值。
雪莲花产量极低,雪莲啊从发芽到开花需要历经五年,其种子在零摄氏度发芽,三至五摄氏度生长,幼苗能抵御零下二十一摄氏度的低温,实际的生长期却不到两个月。就在这短短的生长期里,雪莲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植株高度能超过其它植物五到七倍。199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天山雪莲是唯一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雪莲植物,是中国国家三级濒危物种。2000年国务院13号文件已明令禁止采挖野生雪莲。
过去高山牧民在行路途中遇到雪莲时,被认为有吉祥如意的征兆,并以圣洁之物相待。据传,这雪中之莲花,是瑶池王母到天池洗澡时由仙女们撒下来的,对面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峰则是一面漂亮的镜子。雪莲被视为神物。饮过苞叶上的露珠水滴,则认为可以驱邪除病,延年益寿。
今天我们来讲讲与天山雪莲有关的小故事:
故事1:红色丰碑、大写的人
山东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广场上,有一条名为“生命标尺”的铜板路,铜板路尽头是一座红色雕塑,名为“人字丰碑”,寓意为“红色丰碑、大写的人”。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聊城五里墩村。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
(图源:《数风流人物|孔繁森:耿耿忠心照雪山》)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在他任职期间,拉萨市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他跑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雪域高原。他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用自己不高的收入养育孤儿……他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队赶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8元6角钱,以及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一副挽联道出了藏族群众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墓两侧石碑上,镌刻着人们的崇敬。
孔繁森,1944年7月生,山东聊城人,生前两次进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工作期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长期在阿里地区工作的唐文明,对当年的一个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寒冬时节,下乡途中,孔繁森看见路边有一个帐篷,走进后发现,一个单身母亲在里面抚养着4个孩子。孔繁森掏出身上仅有的80多元钱,留给了这个母亲,临走前还把大衣脱下给一个孩子穿上。
“孔书记当时就对我们讲,如果老百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我们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老百姓。”唐文明说。
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长期贫穷的局面,致使当地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医疗人员短缺。粗通医术的孔繁森,每次下乡都要提前买好药,装在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
一次下乡,孔繁森遇到了一位因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的老人,他立即把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喉咙,将浓痰一口口吸出来,随后运用早年在部队当兵学过的医术,给老人打针服药,直至病情好转。
没有人知道,他帮助了多少人。熟悉他的同事记得,对于农牧区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在藏工作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寄过钱,工资绝大部分用在了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为了真正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孔繁森认真学习中央精神,把国外高原地区开发和其他省市现代化建设经验与自己的调查研究相结合,为阿里地区的发展描绘蓝图,其中一项就是要努力搞活当地边贸市场。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边贸事宜,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身上的遗物只有两件,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离开20多年了,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忘不了他。孔繁森小学副校长强巴次仁说:“他的故事被写成了歌曲,很多不懂汉语的藏族老百姓都会唱。”当地群众在阿里狮泉河烈士陵园祭奠孔繁森。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这首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句,是长期默默无闻、坚守高原的党员干部群像的真实写照。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在海拔4000米处严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常年绽放着圣洁的雪莲花。曾经他挺立起民族的脊梁,扛起贫困西藏的建设重任,他就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孔繁森。
故事2:恰似一朵傲然坚守的高原雪莲花
金淑萍,女,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获“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金淑萍出生在一个藏汉结合的家庭,她是一个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的楷模,她总说自己是“团结族”。“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这是她的座右铭。1989年10月1日,拉萨的上空被阴霾笼罩,一伙暴徒在打砸抢的同时,点燃了八廓街办事处和派出所的楼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按照上级安排,金淑萍所在的城关区人民检察院需要派5名同志到八廓街办事处抢救档案。“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去抢救现场!”在这紧急关头,金淑萍不顾生命危险主动请缨,成为了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到八廓街办事处参与抢救工作的唯一一名女同志,成功完成了抢救工作。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不能让犯罪分子的阴谋得逞,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身为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金淑萍不顾身患疾病,第一时间参与维稳任务。当天,金淑萍带领女干警们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中午,金淑萍和一名女干警乘车前往八廓街加央巷给执勤的男干警送午餐。驾驶员把车停在执勤点附近后离开了。当她们准备下车时,发现一伙暴徒向八廓街走来。暴徒一路打、砸、抢、烧。“情况危险,我们先撤到安全的地带吧!”同行的女干警催促金淑萍撤离。“我们不能丢下警车不管呀,这是国家的财产。我们在,警车就在!”金淑萍的语气坚定执着。暴徒发现了她们,并向她们扔石头和棍棒,金淑萍依旧不卑不亢、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保护了警车安全。
作为一名执法者,金淑萍向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对自己廉洁方面的要求近乎苛刻。“违反原则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能干”这是金淑萍作为一名法律监督者的承诺。1993年,金淑萍担任刚成立不久的城关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除金淑萍外,局里仅有两名办案人员。金淑萍经常同其他两名同志通宵做笔录、整理案件相关材料。审讯之余,她还研究案卷,考虑下一步审讯、取证计划。就这样,在办案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顺利办理了几起贪污案件。
据金淑萍的丈夫回忆,多年前,妻子在办理一起案件时,涉案人员家属想把一只金手镯送给金淑萍。金淑萍再三拒绝,对方却不肯收回,最后她只好把手镯扔了出去!前来送礼的人也只能捡起手镯悻悻地离开。还有一次,有人求她在案子上“帮帮忙”,给金淑萍送来现金和购物卡,金淑萍没有收。
案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理,最终的结果也恰好符合送礼人的意愿,送礼人误以为金淑萍“帮了忙”,又送来一筐鸡蛋,还是被拒之门外。金淑萍总是“不礼貌”地把送礼者“请出”家门。丈夫问她:“你不收礼是对的,可也不能这样对人家呀”金淑萍却回答:“如果我态度不强硬些,不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就会让他们产生误解。”
金淑萍患有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等疾病。但她仍然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同事和朋友劝她注意休息,她却总是说:“不能让身体的小毛病耽误了检察工作的大事情”。2011年8月2日上午,她像往常一样上班。11点,听取分管科室的工作汇报,与办案人员一起讨论案件。突然,她用手支撑着头部,闭着眼睛,随后出现了精神恍惚,最后昏倒在办公桌上,手里的案卷一张一张滑落在地上……金淑萍同志因突发脑淤血牺牲,终年48岁。
金淑萍从事检察工作29年,作为普通干警,她是办案业务骨干;担任反贪局长,她冲锋在前,亲自主办重大、疑难案件;担任副检察长,她不当甩手掌柜,始终坚持在办案一线。
金淑萍的父亲曾经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进藏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西藏,敢于为西藏的繁荣和发展牺牲……
金淑萍,用生命实践着父辈的誓言,续写着汉藏相濡以沫的动人故事。
故事3:用爱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盛放浦口
2000年9月,江中内高班作为13个首批内高班之一,成立并迎来首批学生。20年来,在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江中内高班的老师们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要求细化成具体行动,用关怀和温暖点亮了孩子们的心房与未来,帮助他们追逐青春梦想,书写美丽人生,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办班20年来,江中内高班共招收新疆籍学生2600多名,他们中有很多人选择回到家乡,奋斗在天山南北。
学校还将内高班教学楼正式更名为“思源楼”,既是希望内高班的孩子们将思乡之情化为思源之行,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也是希望内地师生懂得岁月静好离不开各族人民戍守边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二十年关怀在南京建一个“家”
心有所信,方能致远。“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江中内高班正是坚持着这样的信念,用二十年的关怀,为内高班孩子们在南京建了一个“家”。
20年来,学校培养出一支由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每一位老师都对这些异乡求学的孩子们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和热情。张兴乐老师十八年如一日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纾困解难;遇到孩子患病住院,“石榴妈妈”孟建英老师毫不犹豫地垫上医疗费用并24小时精心陪护;姜海玲老师走遍大街小巷为孩子们寻找节日礼物;邹大博老师自费购置400多本图书让大家享受读书乐趣;聂倩云老师每晚为学生耐心讲解数学题……
“我们向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播撒下温暖,这一份份温暖会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房,最终,会点亮他们的未来。”
二十年成长“天山雪莲”绚烂绽放
为推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学校组建了“一家人民族团结社团”、“雪莲艺术团”、“天山足球队”、“乃菲斯国画社”、“雨山书画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我们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希望将来为新疆输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到内高班学生的培养,朱远富说的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爱国”、“感恩”、“融入”。
在南京求学的经历几乎成为每个内高班孩子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抉择。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信任,在央视从事民族团结的新闻报道工作,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毕业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吴兰,在边境从事反恐维稳工作,荣立三等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艾孜热提力,成立了教育咨询公司,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一朵朵“天山雪莲”绚烂绽放,汲取了内地人民爱的精华,也传递着天山雪莲的芬芳。爱,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无数偏远农牧区的孩子在内高班快速成长,为新疆源源不断地培养着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架起一座座推动各民族交往、团结的桥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