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在佛教上的含义:
释迦牟尼去世之后,佛教内部发生了分化。一些人发挥了释迦牟尼的教义,主张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的教义。另外一些人,对释迦牟尼的原始教义比较固守,主张自我解脱。所以前者自称大乘,贬称后者为小乘。现在这种褒贬的含义已经消失了,小乘有点像“初级课程”,大乘有点像“高级课程”。但是小乘教法里,反倒有许多是释迦牟尼的亲口讲说,所以现在人也叫“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小乘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经典有《大涅槃经》、《般若经》、《无量寿经》、《解深密经》等。
要点二:唐僧在御前法会上所讲的经,并不是宗教意义的“小乘教法”,甚至连佛经都不是
原文是:“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菩萨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
这里的《受生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其实都不是正宗的佛经。佛典中有一种托为“唐三藏法师”传授的《受生经》(或《寿生经》),说人投胎时,要在冥司借一定量的“寿生钱”,才能投胎为人,这是民间甚至道教乱编出来的。
至于《安邦天宝篆》和《劝修功卷》,就更不是佛典了,而是民间劝善修行之类的宝卷。现存宝卷中有《安天宝卷》、《劝修宝卷》(又称《王花宝卷》)、《劝修行》(又称《猫猊劝修宝卷》)。道教符书常用篆书写成,称“宝篆”、“丹篆”。所以民间宝卷也有以篆为名者,以示神秘,如有个民间宗教叫黄天教,他们就有《印记文篆》、《白花玉篆》,都叫某某“篆”。
要点三:唐僧根本没有“讲”经
唐僧“讲”经,用了三个动词,“念”、“宣”和“谈”。这三个字都有特殊含义的。念,是照着念。宣,是按着宝卷来讲唱,叫宣卷。谈,不是谈话的意思,而是带有一种表演的性质,用浅近平易的方式讲说经典,包括宣讲故事,唱念韵文等。这些都用于民间文化水平低下的世俗场合。
要点四:取经其实是“向经典致敬”
明太祖时期,为了管理僧人,将僧人分为禅、讲、教(瑜伽)三类。大概意思就是禅僧是修禅的,讲僧是阐明教义的,教僧(瑜伽)是做法事的。
普通老百姓,对禅、讲两个专业的和尚并不感冒。倒是民间的各种超度、庆典、娱乐、祭祀,总要请教僧来念经、做法事。所以民间对这些和尚是最熟悉的。久而久之,老百姓心目中的和尚,就只是念经、宣卷、做法事这一套了。而这些和尚的社会形象很差,甚至有非宗教人士、不学无术的人混入其中。“取经”其实是有摒除这种低层次的宣讲,而普及真正的经典的含义。
李老师也是个性情中人!点赞👍
随喜赞叹!
我也算是看过一些古书的人了,但仍然觉得李老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再接再厉,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给大家听
什么叫很low? 这种讲法不好
自己人! 别开腔!
老师太谦虚了。对于封神和西游,很多学者都没您专注。
亲爱滴小妹妹, 请你不要不要哭泣, 你滴家在哪里, 我会带你带你回去, 南无阿弥陀佛呀!
请教李老师,唐僧超度刘伯钦的父亲时“先念了净口业的真言,又念了净身心的神咒,然后开《度亡经》一卷。诵毕,伯钦又请写荐亡疏一道。再开念《金刚经》、《观音经》,一一朗音高诵。诵毕,吃了午斋,又念《法华经》、《弥陀经》。各诵几卷,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这些又都是属于什么呢?
李老师学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