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土木堡惨败后于谦如何御敌成功
2. 朱祁钰称帝,朱祁镇被幽禁,谁被立为太子
3. 夺门之变,于谦为什么没有干预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明军三大营20万的精锐,在土木堡被围,全军覆没。当时也在战场上的朱祁镇环顾四周,除了死去的明朝士兵,就是杀声震天的蒙古人,无论如何也是回不到北京了,咋整?《明史纪事本末》里是这样写的,“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这哥们当时是相当滴镇静,下马之后,盘腿坐在地上,等着蒙古人过来,把他抓了回去。对于这段历史,《明史》上相当简略,“帝北狩”,直接翻译是皇帝到北边打猎去了,不过熟悉古汉语的都知道,这是史书上皇帝被人抓走的标准写法,想当年宋朝靖康之耻也是这么记录的。
一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北京。在明英宗朱祁镇出发之前,他命令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也就是暂时行使皇帝的职权,这时候,这道命令派上了用场,孙太后和朱祁钰赶紧召集剩下的大臣,聚到一起,商量下一步咋整。
有一个翰林院侍讲,名字叫做徐有贞的,这时候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天文学家,他说他夜观天象,发现必须要往南方去,才能保住大明王朝,一句话,迁都,重新回南京去。当时赞同这种说法的人很多,因为皇帝把三大营都带走了,北京城附近,现在只有不到10万的兵力,还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城里很多当官的,有钱的,听到土木堡之变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上网抢购高铁票,把老婆孩子钱财都送到南京去。
但就在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凡是说往南跑的,都可以砍了脑袋。我们说四百年前,当大辽萧太后进攻北宋时,寇准就说过这句话,现在轮到了大明王朝,说这话的人叫于谦。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有一个老和尚说他是“救时宰相”,也就是假以时日,这家伙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你也别问是哪个庙的老和尚看的这么准,因为我也不知道。
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22岁的于谦中了进士,然后一步步地升官,到1448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他升任为兵部左侍郎,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官很小,可能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但明朝老朱废掉了宰相,六部的地位蹭蹭地往上涨,于谦当时享受的是正二品的待遇,在朝廷上说话那也是相当有份量的,更何况,这时候的兵部尚书已经死在了土木堡,他相当于事实上的国防部长。
实际上,于谦当时只说了两句话,整个朝廷就达成了一致,不跑了,就在北京抵抗也先这些蒙古人。他说的第一句是,我们都跑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这些家伙的坟头儿咋整?莫不成我们带着他们的棺材跑?第二句是“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你们想让大明和南宋一样,跑到南方再也回不来吗?
据《明史》记载,那几天在北京的朝堂上,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大臣要求灭了王振的家族和党羽,代理皇帝朱祁钰在这一点上,有点儿拿不定主意,毕竟,自己哥哥还活着,事态如何发展也不知道,万一哥哥回来了,说王振是忠臣,咋整?他就磨磨唧唧地不表态,可大臣们不依不饶,一个劲儿在下面苦劝。
就在这时候,一个完全搞不清形势的二愣子站了出来,此人是当时的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这家伙对着大臣们一顿呵斥,意思是这事儿现在讨论太早,可是马顺这家伙忘记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他是王振的亲信,这个锦衣卫指挥同知也是王振给他弄来的,这时候站出来,已经死了的王振肯定是看不见他的赤胆忠心了,可是下面的大臣们都看见了,再联想到马顺平日里和王振干的那些破事,于是,中国历史上一幕空前绝后的大戏开演了。
户科给事中王竑本来正跪在地上哭,请求诛杀王振奸党,这时候忽然一跃而起,揪住马顺的脖子,对准对方的脸上就是两拳,嘴里大喊着“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你这个王振的同党,居然敢为他说话!他这一带头,很多大臣是一拥而上,一顿拳打脚踢,结果是马顺当场毙命,同时被打死的,还有他的同党毛贵和王长随。
你要知道,这些大臣们平日里全是之乎者也的假正经之辈,居然把一个锦衣卫的领导给当场打死,这不仅仅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当时正高高在上坐着的朱祁钰也是一脸的懵逼和震惊,惊吓之余,这哥们转身就要往后面的大殿走。
大臣里面唯一清醒的,就是于谦,当即上去一把抓住朱祁钰,老大,您可不能走。紧接着,《明史》里记载,“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也就是于谦半强迫地让朱祁钰下达了一个口谕,说马顺等人罪该万死。这样一来,事后追究起来,大臣们就是奉了监国郕王,代理皇帝朱祁钰的命令,打死了马顺,而不是自作主张的乱命,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保证当时动手的所有大臣秋后不被算账。正因为这个原因,吏部尚书王直在事后才握着于谦的手感慨说,“国家正赖公耳”。
从这件事,你也可以看出,于谦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死读书之辈,他有着很灵活的头脑,和比较果断的性格,这些正是当时北京城需要的。朱祁钰在这一点上也不糊涂,他下旨提拔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的防御。
二
现在我们再说蒙古人这边,自从得到了朱祁镇,也先简直是半夜睡觉,都能笑醒,大明朝的皇帝就这么容易地被我抓住了,岂不是我以后要啥有啥?再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太监喜宁不断地把明朝的虚实告诉给他,有一段时间,都让也先产生了错觉,对着镜子看自己,咋看咋像成吉思汗转世,绝对可以“让蒙古再次伟大”。
就这样,土木堡之变后的一个月,也先率领蒙古大军,押着明英宗朱祁镇,意气风发,浩浩荡荡地南下,准备一举拿下明朝。
对于也先的举动,北京城里明朝的大臣们自然是心知肚明,谁都知道,大明皇帝朱祁镇现在就是一个筹码,而且分量很重,只要也先扔出来,大家都喘不过来气,那咋样才能让这个筹码失效呢?答案是呼之欲出,改立皇帝。
于是,大家一起劝朱祁钰登基,这里面于谦是最积极的一位,他负责北京城防御,到时候也先把朱祁镇往前面一摆,你是开炮还是不开炮?于谦对朱祁钰说出了后来足以让他掉脑袋的那句话,“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俺们这些人劝你朱祁钰当皇帝,就是为了国家,没有私心。就这样,在当时孙太后的主持下,朱祁钰接受了大家的劝进,当上了大明朝的第7位皇帝,年号是景泰,后来大家都称其为景泰帝,实际上他也是有庙号的,叫明代宗。
现在著名的景泰蓝,就是因为他的年号而得名,但这玩意并不是在他当政期间发明的。景泰蓝原名是铜胎掐丝珐琅,本来是西方人的工艺,元代的时候传进了中国,后来在明朝有了工艺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种中国独特的工艺品,从宣德年间,也就是朱祁钰他爹朱瞻基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在整个明朝,它的名字一直都是珐琅瓶,至于说为啥后来叫它景泰蓝了,是因为清朝雍正年间,有很多仿制景泰年间的珐琅瓶,一来二去,就形成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叫法。
当然,这时候的新皇帝朱祁钰,是没有心情欣赏景泰蓝的,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处理也先这群蒙古人,因为人家已经打破了紫荆关,马上就到北京城下了。
朱祁钰觉得,满朝文武,能依靠的只有于谦了,所以无论于谦说什么,他都同意,于谦成了北京城里乃至大明王朝最高军事指挥官,他的决定主要就是两个,一是紧急调集河南,山东等地的军队赶来北京,保卫京师;另一个就是让北京城的将领们带着队伍出城,分别防守北京城的九个门,他自己和他最看好的大将石亨,驻扎在德胜门外,这里是正对着也先的城门,也是最危险的地方,51岁的于谦算是豁出去了,他给部队下达的命令就是,“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一句话,你只要后退,就是死,而且没有抚恤金。
当也先兴致勃勃地带着朱祁镇来到北京城下之时,这才知道,人家大明王朝的皇帝已经换人了,自己手里的这个朱祁镇现在是太上皇了,听起来比皇帝还牛掰,但啥用也没有。而且对方看起来根本没把这个太上皇当回儿事,城上城下,都摆出了一副玩命的架势。
也先这哥们歪着脖子想了半天,终于知道,自己出发之前的乐观,几天之内就能拿下北京的想法是错误的,想到这儿,气势上就先输了三分。
可是已经来了,无论如何都要打一下,也先带着人先是打于谦防守的德胜门,被一顿火炮加上火枪,打得七零八落,一转身,也先就又去西直门,发现也不好打,而且德胜门的石亨带着队伍从后面开始夹击自己,没办法,他只好再往南打,去攻彰义门,又被总兵武兴打败。试了三个大门之后,也先这知识又丰富了一点,知道想攻破北京城,和做梦也差不多,只好灰心丧气地撤回到土城。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五天之后,也先挺不住了,转身撤退了,为啥?因为各地赶来的援军已经接近北京了,他再不走,估计就不用回去了。
最终,这场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于谦的功劳,无论如何夸大,都不过分,他既是定海神针,支撑起了所有人的信心,也是具体的指挥者,甚至作战人员,所有功劳本上,都应该有这家伙的名字。
三
我们说也先虽然在北京城下吃了一个败仗,退回了漠北草原,但开始的时候,他还是认为朱祁镇是一个奇货,总是想着用这个大宝贝换回点儿什么,没有金银,你给几床棉被也行啊,可是以于谦为首的大明王朝是坚决不议和,甚至连两国之间的贸易都断了,很简单,你想把俺们原来的皇帝卖给我们,俺不买,你愿意咋整就咋整。
如此一来,也先也没招了,后来甚至觉得这个朱祁镇不仅不是宝贝,还是一个累赘,因为大明王朝可以不和蒙古进行贸易往来,但蒙古如果不和明朝做贸易,还想保持美好的生活,那就只有去抢了,可是现在的明朝,于谦当政,军备搞得超级好,抢劫这个事业可以说是相当滴艰难。就这样,到了最后,也先几乎是求着明朝赶紧把朱祁镇弄回去吧,咱们两个重新做生意。
我们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华帝国自从诞生开始,几乎所有商品都自给自足,和外面少数民族做贸易,只是为了满足“奇技淫巧”的稀奇玩意,而没有日常生活用品的急迫需要,这就造成了到了后来,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想着赶紧关上门,自己过小日子,“帝国物产丰富,应有尽有”这个概念是二千多年形成的,我们现在并不能怪在某一个朝代上。
言归正传,景泰帝,或者说明代宗朱祁钰听说也先要把他哥哥送回来,那是一百个不愿意。一年以前,当大家推举他当皇帝的时候,他拼命拒绝,那时候真的不想当,一来传统的君君臣臣秩序让他不想在哥哥活着的时候接位,二来蒙古大军压境的时候当皇帝,他心里闪过的第一个“英雄人物”,是宋钦宗那个倒霉蛋。
可是现在,他却不想接他哥哥回来了,也是两个原因,第一蒙古人已经怂了,自己这个皇帝当的有滋有味,哥哥回来了,让还是不让呢?第二个,就算是自己愿意把皇位重新给哥哥,可是一个下台的皇帝会有什么样的下场,想想就可怕。所以,当群臣都说,应该去接老皇帝的时候,这哥们未置可否,反而说了这么一句话:“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这句话表面上说,当初我说我不当皇帝,是你们这些家伙一定要让我当的。实际上,潜台词很明显,皇帝这把椅子,全天下就一个,我哥哥要是回来了,你们这些家伙还会不会对着我喊陛下?
于谦当然是明白的,他苦口婆心地劝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老大,皇位早就是您的了,只是按照天理人情,我们必须去迎接你哥哥回来,你放心,我于谦担保,你绝对一直都是皇帝。
朱祁钰也知道,不接他哥哥回来是不行的,他要的就是于谦这句话,于是转变态度,说“从汝”,你们去办吧。
就这样,朱祁镇在吃了整整一年大草原上的牛羊肉之后,被弟弟朱祁钰派出的使者杨善于1450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接回了北京。现在有人说,杨善是在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呢,肯定是瞎扯,即便是没有书面上的圣旨,他也肯定是接到了朱祁钰的口谕,让他找机会接回朱祁镇。
其实,没有正式的圣旨,才是一件最正常的事情,凡是拿这个说事儿的,都是不懂得中国政治的精妙之处。第一,没有圣旨,就是不承认大明皇帝被你们蒙古人曾经抓住过,至于说他为啥住了一年蒙古包,俺家朱祁镇乐意,咋地,不行啊?第二,没有圣旨,就不怕蒙古人提什么条件,因为这件事是坚决不能交易的;第三,最重要的,没有圣旨,朱祁镇回来之后,就可以随意处置,反正我朱祁钰是要当这个皇帝的。
说杨善一定是得到了朱祁钰的默许,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此人在朱祁钰的景泰年间,一路高升,景泰三年,还加了太子太保头衔。如果真是擅作主张,而且是在重大外交事件中擅作主张,朱祁钰不要他的脑袋就是好事,哪里还能提升?所以,流行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关在一个叫做崇质宫的地方幽禁起来。这地方在北京皇城的东南角,从天安门往东一公里左右就是,现在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址,寸土寸金的地方。可是在当年,那就是皇城最偏僻的一个角落,朱祁镇一家子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据说生活得相当清苦,大多数时候,钱都不够花,还要靠他媳妇儿做点儿手工,拿出去换生活用品。这家伙在郁闷之余,就拼命做爱做的事情,一口气生了十几个孩子。
四
朱祁钰虽然把哥哥一家子关起来了,在于谦等大臣的拥护之下,皇位也很稳当。但他心里有一个巨大的阴影,那就是皇太子的位置。
你要知道,当初孙太后把朱祁钰扶上皇帝宝座之前,先把朱祁镇的大儿子朱见深立为了皇太子。啥意思?孙老太太的意思很明显,国家危难,需要一个成年人当皇帝,所以选择了你朱祁钰,可是皇位的正统那是决不能废,将来你死了,皇帝这个位置要归还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我们说孙老太的这个做法,正是周公设立宗法制的精髓,因为一个家族,分为大宗和小宗,朱祁镇朱见深父子俩这条线就是大宗,而朱祁钰本质上是小宗,危难之际从权可以,但百年之后,权力归大宗符合礼法,除非你朱祁钰不承认朱祁镇当过皇帝,但这个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就这一点上,就知道,孙老太太平时没少看《礼记》这样的书。
所以,大明王朝这时候的格局,就是皇帝的大侄子是合法继承人。你都能想到,朱祁钰对这件事相当滴不爽,于是,就在他哥哥回来的两年之后,公元1452年,朱祁钰把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现在我们分析,这件事一定是得到了于谦的默许,否则的话,朱祁钰做不到,这很自然地,后来成了于谦的另一条罪状。
我们说于谦之所以这么做,可能为公为私两者都有,为公,是考虑到国家稳定的问题,如果你不让朱祁钰换太子,那他很可能操纵特务组织,锦衣卫或者东厂,整死朱祁镇和朱见深这父子俩,甚至导致帝国内讧。
说于谦为私,自然是他已经和新皇帝绑在了一条船上,新皇帝的亲儿子接位,对自己只有好处,当然,这很可能是我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于谦的君子之腹,因为后来的事情证明,于谦真的是一个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真君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钰辛苦筹划了几年,终于把太子换成了亲儿子,还没得意几天,新太子朱见济就病死了。问题是,这哥们就这么一个儿子,死了就等于是绝后了,这份郁闷可想而知。
我们说明朝情商不在线的大臣很多,前有那个被打死的马顺,这时候又出来一个监察御史钟同,此人居然在这时候跳出来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所在。”意思是,看吧,你朱祁钰的儿子死了,恰恰证明了人家朱祁镇的大宗地位是老天爷注定的,朱见深就应该是太子。别说皇帝,就算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孩子死了之后,别人如此说话,脾气稍微差一点儿的,都会去拼命,朱祁钰自然是毫不例外,把这个钟同抓进监狱,整死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朱祁钰决口不提太子的事情,但是心里肯定是郁闷的,到了1457年正月,突然发病,如果你还记得,他爹朱瞻基也是正月里突然发病的,那你就知道前面我可能说对了,老朱家确实有心脑血管遗传病,一到冬天,就是高发期。
朱祁钰一发病,他本来计划好的,去郊外的祭祀活动就只能委托给别人了,他委托的这个人就是在北京保卫战里立下大功的石亨,也就是当年和于谦一切镇守德胜门的那位,现在也是位高权重的内阁成员。
可当石亨看到朱祁钰的病况之后,马上意识到,我们这位老大可能要归天,正好景泰帝身边的一个宦官曹吉祥也看出了这一点,两人一商量,决定去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回来当皇帝。但这事儿必须要经过主管宗庙的太常寺,这俩货就又找到了太常寺卿许彬。许彬就说了,我年纪大了,换皇帝这事儿太刺激了,我受不了,你们可以找徐有贞商量一下。
这位徐有贞,就是当初也先进攻北京,夜观天象主张跑路的那位,自从被于谦一顿臭骂之后,他在官场上就抬不起头来,尤其是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更是举步艰难,处处碰壁。你要知道,这家伙可不是那种不学无术之辈,人家26岁就考中了进士。不仅仅是儒家学问,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等等各方面,都颇有研究,早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七年,他就给朱祁镇上书,说要加强边关的防备,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可惜的是,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说爱卿写得好,但根本就没采纳,如果当时照着这位徐有贞的建议做了,也许就没有土木堡之变了。
后来也先进攻北京,徐有贞倒也不一定是贪生怕死,只是因为这哥们对星相学感兴趣,他觉得当时老天爷确实告诉他,要向南跑。可就因为这一句话,整整七年,这哥们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来,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徐有贞,绝对是天大的耻辱。
这时候一听石亨和曹吉祥找自己是为了让朱祁镇复位,当然是大喜过望,马上就出了两个主意,第一,曹吉祥马上进宫,去和孙太后说明白这件事,老太太一定会支持我们;第二,我和你石亨,马上带人去南宫,救出朱祁镇,然后直接进入紫禁城,这事儿就成了。
事实证明,徐有贞算计的精准无比,这件事出奇地顺利,朱祁镇在进入紫禁城东华门的时候,只是大喊了一声,我是太上皇,守卫就打开大门,让这伙人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然后,大家来到奉天殿,就那样坐在那里,等到早上五更,群臣来上班之后,徐有贞命人钟鼓齐鸣,然后宣布,“太上皇复位了。”
一夜之间,大明帝国的皇帝神奇地又换成了老皇帝朱祁镇,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夺门之变”,在明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说这群家伙闹腾得如此厉害,在后宫里面的养病的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钰是什么态度呢?史书上记载,当时这哥们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听见前殿钟鼓雷鸣一样,知道这是有人坐在了皇帝宝座上,有气无力地问了一句:“于谦耶?”这是于谦当皇帝了吗?左右的人赶紧说不是,是您大哥朱祁镇回来了。这时候,朱祁钰才振奋了一下精神,说了一句,“哥哥做,好!”
这件事只能说明一点,那时候,就连皇帝朱祁钰都认为,以于谦手里的权力,他完全可以自立当皇帝。
如果是这样,我们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啥徐有贞,石亨他们折腾得这么厉害,于谦却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就算是他自己不想做皇帝,无论是支持朱祁镇,还是反对,作为帝国的第一重臣,表个态总是需要的吧?
实际上,这个态于谦没办法表。徐有贞这个人很不简单,他的两条计策很牛掰,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动作,救出太上皇,直奔紫禁城,只要进了奉天殿,任何人想要动他们,都要经过一个人的同意,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孙太后。但徐有贞已经先一步让曹吉祥争取到了老太太的同意,或者说,这伙人已经控制了孙太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如果反对朱祁镇重新上位,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把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条线连窝端了,不过随后也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朱祁钰马上就死了,他还没有儿子,再往上一辈儿,朱瞻基也只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个儿子,那么,接下来立谁做新的皇帝,都是一个大难题,于谦本身是朱瞻基提拔,以他的性格,让他立不是朱瞻基的子孙为帝,确实是一件难事。
可是于谦也不想去拥护新的皇帝,无论如何,合法的皇帝还没死呢,你朱祁镇就当上了皇帝,这也算是一种非典型篡位。况且,于谦心里十分清楚,朱祁镇复位之后,第一个倒霉的,肯定就是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强行插手,让朱祁镇当不成这个皇帝,至于接下来围绕皇位如何进行博弈,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至少,自己的拳头也不小,但这样的话,国家会不会乱就不好说了,而自己肯定是留下一个饱受争议的权臣之名,也就是曹操第二。
第二个就是为了国家稳定,静悄悄让朱祁镇复位好了。
于是,很多史书里都记录了于谦当晚的行为,在知道事变之后,他保持了沉默,有些史书还写了他儿子告诉他情况之后他的反应,那只是一句话:“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等去。”你知道什么,赶紧回家里呆着去。
但于谦为了国家稳定,就算知道自己可能被清算,也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有如此胸怀。事变的第二天,于谦就被逮捕下狱,然后一群溜须拍马的官员就劝朱祁镇杀掉于谦,朱祁镇本来是有些犹豫的,可是这时候徐有贞说了一句话,最终导致于谦的脑袋掉在了他曾经拼死保卫的北京城的土地上,徐有贞说了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目前把你的作品都认真的听了多遍,感觉很享受你的作品。突然有个想法,能不能对特定历史事件或特定人物进行深刻讲解。我感觉王侯将相的那点破事有点屈了你的才。
于谦历史明臣;
于少保始终以社稷为重,是忠国之臣,而非愚忠,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在国庆节之际,愿他老人家千古。
天下心中的皇帝是那个想象中代表权威的位而不是某个人,就像一个普通人具有家庭和社会两个属性一样。能做到能把人和位合二为一的皇帝历史上屈指可数。我认为只有秦始皇才够格。最牛掰的人是凯撤甚至能把名字取代了那个位,名字成了皇帝的代称。世界独一无二。
三丫家的丫 回复 @钟祥_yG: 千古一帝
老师国庆节快乐!
其实这和尚跟很多人说过
其实朱祁钰也挺不容易的,他接位时候那真是危险,三大营全军覆没全国士气低落也先虎视眈眈。不止有性命之忧,而且可能成为亡国之君是要背千古骂名的,这在古人是非常看重的,结果危难解除了却有那些儒生要接那个民族罪人回来,古人思想真是难理解
民族英雄于谦
三丫家的丫 回复 @三丫家的丫: 于谦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三大营,可惜了
就喜欢枫落白衣讲故事的方式,是东北出来的吗,太乐了,什么让蒙古再次伟大、什么换皇帝这事太刺激了我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