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众生及其类别

第四章:1、众生及其类别

00:00
13:35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语“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具有情(感情、情绪、性情、意志等)和识(心识)者。用这个词来概括同为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本书中多处用“生命”,是不得已随俗而已。

  众生,梵语“膳那”,有众多共生、五蕴和合而生、在众多生死之中等释义。实际上,人们大概都作“众多生灵”理解,更近“有情”之原意

  佛典中所描述的众生种类,要比古代诸家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所涉及者多得多,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数说了许多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有情类,并对其生存状态、形貌、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华严经》卷三一说一切众生的趣、死、生、住、处、品类、境界皆甚微细,而佛菩萨皆悉知晓。

  浏览一下佛教对众生种类和情状的描述,起码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大概会有所启迪。


一、众生及其类别

  佛典中将一切众生按生存状况,从不同角度分为各种类别,常见的类别有三界、四生、五道、六道、七道、九类、十二类、二十五有。

  三界,是按性欲的有无和身体的物质形态所作的粗略划分,界,乃界限、类别之义。

  1、欲界,此界众生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有质碍的物质身体,有男女雌雄之性别,有饮食、男女、睡眠(食、色、睡)三种根本欲求或需要,故名欲界。欲界之“欲”,主要指性欲而言。欲界众生包括六道中的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五道和天道中的六重欲界天。

  2、色界,色,乃形相质碍义,色界众生的特征,是无食、色、睡之欲,而有有形的身体,唯属天道中的色界天,按其精神状态分为四级禅天。

  3、无色界,此界众生不但无食、色、睡等欲,而且没有有形有碍的固定身体,为天道中的无色界天,按其精神层次分为四层无色界天。

  四生,是从出生的方式,划分所有众生为四类:一胎生,如人及哺乳动物等,经在母胎中孕育而生;二卵生,由卵所孵化,如鸟类;三湿生,凭借湿气而生,如昆虫等;四化生,由变化而有,“诸根顿具,无而歘有”,如诸天。《大般涅槃经》卷三二举例说人类中也具有四种生,又说,“劫初之时,一切众生皆悉化生“。

  《显识论》说四生为:一触生,如男女交会生人;二嗅生,如牛羊等,雄性嗅雌性性器;三沙生,如鸡雀等以身弅尘沙之中而产卵;四声生,如鹤、孔雀等,雌性闻雄性声而产卵。

  五道或五趣,是从众生死后去处的角度,分为五类:天、人、饿鬼、畜生(傍生)、地狱,简称天、人、鬼、畜、狱。轮回五道,乃早期佛典所说,《大智度论》卷十云:

  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

  标明五道,当是说一切有部的僧人从佛经中所归纳。

  六道或六趣,是在五道中加阿修罗,《大智度论》卷十说:犊子部僧说有六道,该论也主张立六道。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畜、鬼、地狱称“三恶道”,又名刀、火、血“三涂”。

  七道说,唯见于《楞严》一经,是在六道末,加上神仙。因神仙并非生就,乃人修炼而成,故立为一道,为余经所不言。

  九类众生,有三说。一谓异身异想(欲界天及人)、异身一想(梵众天)、一身异想(光音天)、一身一想(遍净天),及四无色天,称“九有情居”“九众生居处”,是从身形与想(感知觉)的角度区分,见《杂阿含经》卷十七、《增一阿含经》卷四十等。二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无色界)、有想、无想(色界中的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天)九类,见《金刚经》等。其中前四类就生的方式而观,中间两类就有无形色而言,后三类从有无想(感知觉)来区分,实际上并非一种分类体系。三指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为中国天台宗所立十法界中的前九(除第十佛法界)。其中前六法界为未出三界生死轮回的凡夫,称“六凡法界”,后四法界为已出三界生死的圣人,称“四圣法界”(佛家区分圣、凡,系从是否超出生死轮回着眼)。四圣法界中的前三声闻(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虽然已出三界生死,但尚未超出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故划归众生阵营。

  十法界之“法界”,为类别义,既包括主体众生,又包括所依止的世界,是在前九法界上,加一佛法界。佛虽然超出众生界,但也是有情有识。

  十二类众生,出《楞严经》卷七,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其中有色类指“休咎精明”(被认为能示吉凶之兆者)等,有想类指神鬼精灵等,无想类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非有色类指水母、虾等身体透明者,非无色类指“咒诅厌生”等,非有想类指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非无想类指“附块为儿”的土枭、“以毒树果抱为其子”的破镜鸟等。此经所说的十二类众生,包括未必有情识的精神所化之土木金石,同经卷九又说有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树积劫精魅、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意谓麟凤龟鹤等动物,草木灵芝等植物,乃至无生命的山、海、风、河、土、草木、日蚀月蚀精气等物质,时间久了也可以具有精神,成为精灵(属鬼类)。这种说法,与其他佛书中一般说法有所不同,关涉生命(情识)与无生命之间界限的重大问题,值得注意。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动植物乃至草木土石、扫帚、石臼成精的事,今发现,植物与动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植物有类似人情绪和记忆的功能,如有的树木在伤害过它的人走过时,会战栗;乃至水、某些金属,也有类似于人类记忆的功能。现代太虚大师《评花草有灵》一文认为:众生一名,包括有情无情之类,“情与无情间,原无一定划然之分界”,植物固有灵而近于有情者,动物亦有蠢而近于无情者。

  二十五有,即二十五种生存形态,“有”,为生存、存在之义。将三界众生作进一步细分,则总计有二十五种。欲界有十四有:四大部洲(佛经所说有人居住的四大洲)人、六欲天、阿修罗、鬼、畜生、地狱;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及初禅天中的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层无色界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7235lztc

  • 諦聽諦聽3

    很详细

  • 物我两忘哈

    太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