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肖申克的救赎》上映,票房惨淡,虽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得到7项提名,但最终一无所获,不过这不影响它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影史最佳。
它是IMDb 《史上250部最佳影片》和豆瓣电影排行榜的双料第一名。
今年是《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7周年。
27年来,它在影迷心中的口碑节节飙升,赢得了大量铁粉,从未被时间抹去光辉。
前天晚上我在家重温了这部电影,多年前那些曾打动我的片段,如今更让我感同身受。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不光是安迪、瑞德和老布的故事,可能也是你我的故事。
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制度下画地为牢
肖申克监狱里有位图书管理员老布,他每天把监狱里的书摆到推车上,每天推车去牢门口分发图书。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个工作,就这么在狱中过了五十年。 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了假释的通知,获得了自由。
通知下达时,他却整个人都慌了。
他劫持了狱友,希望因此获罪,重回监狱。 抗争无效。他还是被假释了,离开了监狱。
五十年后的世界变化太快,令他咋舌。路上到处都是汽车,他走路跌跌撞撞,差点被车撞到。
他有关节炎,做事缓慢,工作力不从心,无法与人合群。
他非常孤独,只能去公园喂喂鸽子。
他入睡困难,夜里常常从噩梦中惊醒,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他写信给从前的狱友们,说希望能够用枪打劫,好被送返监狱继续过从前的日子。
他把监狱当作自己的家。
他与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格格不入。 面对扑面而来的变化,他每天活在恐惧之中,丧失了生存下去的信心。
他收拾好行李,穿戴整齐,在房间里自杀了。
五十年来的牢狱生活已经使老布彻底地体制化。
出了监狱,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人,他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在牢狱之外有了人身自由,但心灵的自由早已被监狱扼杀,他早就没有了属于自我的世界。
《哈姆雷特》里说,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监狱,里面有很多地牢。
生活就是每个人最大的监狱,我们被现实和命运囚禁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过着老布在监狱里一样的生活。
我们在家和公司之间,麻木地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经营着工作和生活。
只有深夜下班、周末时分,也许才能有一点放风的时间。我们也像影片里的大多数犯人一样,没有好好想过逃离这样的生活。
甚至日子久了,我们也都安之若素:每个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像老布只能在监狱里找到安全感一样,生活的监狱也带给我们安全感。
“起初,你恨之入骨;然后,你对它习以为常;时间久了,你变得无比依赖这里。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我们都在生活的监狱里,面临着被体制化。
一开始你叛逆不羁,到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后来你学乖了,假装顺从合群,假装世故成熟;
再后来你真的认命了,变成了乌合之众;到了最后,你开始依靠体制,离不开体制。
面具戴了太久,就会长在脸上。
你再也不想,也没有能力去为生命做出改变了。
我们每天在闹钟的驱赶下起床,拖着沉重的躯壳挤上拥挤的地铁,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玩着游戏,匆匆忙忙地打卡上班,带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打卡下班。
我们在办公室里学会假笑,在人际交往中学着合群;
我们忙着追名逐利,已经忘了最初的热爱;
我们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终日囿于柴米油盐;
我们变得越来越听话,越来越随大流,我们开始讨好周围的人和事;
对不喜欢的生活妥协,放弃理想的坚持,依从别人的规定生活,疏懒于思考,这就是生活的体制化,是我们一次次的妥协。
像影片里的所有角色一样,现实中的我们,谁不是在生活的牢笼之中呢?
牢狱之内 VS 牢狱之外
要确定的安稳,还是要不确定的自由
老布在获得自由后自杀,瑞德说了这么一番话:
“老布没有疯,他只是被体制化了。他坐了五十年牢,成了井底之蛙。
他念过书,在狱中有地位,出狱就成了废人。双手犯关节炎的囚徒,想向图书馆借书都会被拒绝。”
他懂老布。
瑞德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懂得察言观色,左右逢迎。
他在肖申克监狱里混得很好,狱警们不会找他的麻烦,犯人们的需求他也能全部满足。
在肖申克监狱呆了三十年,他早就洞悉了这里生活的本质:
“在肖申克,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你痛不欲生。在这里,你绝不能拥有任何希望。”
如果没有安迪出现,瑞德多半也会在假释后选择自杀。
三十多年来,他同老布一样,沦陷在失去自由的环境中,连上个厕所都得打报告。
以至于出狱后,如果不向主管申请批准的话,他连厕所都不敢去上。
人之所以容易被体制化,是因为体制化带来了确定的安稳,安稳带来了所谓的安全感。
牢狱之外当然是广阔的天地,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
对于老布和瑞德来说,街上飞驰的汽车,比牢狱里的警棍还可怕;超市里嘲笑他们工作慢的同事,比牢狱里的犯人还危险。
鲁迅先生说过:
“若要想不危险,我倒曾经发现了一个很合适的地方。
这地方,就是牢狱。人坐在监牢里,便不至于再捣乱……也不怕盗劫,到牢狱里去抢东西的强盗,是从来没有的。
坐监实在是最安稳。但是,坐监却独独缺少一件事,这就是自由。”
想要安安稳稳过一生,就必然要失去自由,过一辈子从二十岁就能看到八十岁的人生;想要自由自在放飞自我,总要经历风雨,甚至风险。
瑞德按部就班地在监狱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他早就失去斗志和希望,变得习惯和麻木。
但是安迪终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唤起了他藏在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影片中有一幕,狱友们干完修缮屋顶的活后,安迪给大家争取来了啤酒。
所有人都在屋顶上坐着歇息,大家笑着闹着,喝着冰啤酒。
瑞德说:“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我们就像造物主一样自在。”
三十年来,即使瑞德早已认命,但是他心底仍然渴望自由。
在监狱的广播室里,安迪给所有狱友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
当音乐飘向监狱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静止了,沉醉在这天籁之音里。
瑞德回忆道:
“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
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了这个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这时候的瑞德,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 自由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心里。心若不自由,处处都是牢笼。
安迪还在牢狱里时告诉瑞德,等他出狱了,他要去太平洋边上的一个小地方:芝华塔尼欧。
瑞德却说自己已经像老布一样被体制化了,太平洋大到令他心里发毛。
彼时的瑞德,对未来充满恐惧,对自由也不抱任何幻想。
在影片的最后,瑞德终于获得了假释,他想起来安迪曾让他去找一块奇石。
于是他坐上了开往远方的汽车,去兑现他对安迪的承诺。
这时的瑞德坐在车上,迎着温暖的阳光,吹着自由的风,他激动地想:“只有一个踏上未知旅程的自由人才会这么激动吧。”
他对未来燃起了希望,他希望能成功越过边界,他希望能与老友握握手,他希望太平洋如梦中一般蓝。
他依照着安迪的指示,走了很长很长的路,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终于在石墙下找到了安迪留下的一封信。
循着昔年老友的足迹,在安静如诗的田园石墙下,瑞德哪是在读一封老友的旧信呢?
他是在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归宿。
贪图安稳就没有自由,想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而至于走哪条路更好?
他已经想明白:安稳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封辞职信曾经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只是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而已,为什么牵动了千万人的心?
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安于平庸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就像鸟笼里关不住鹰,生活的牢笼关不住一颗想要自由的心。
自由也许现在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就像安迪在信中告诉瑞德的一样:
如果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也许你还可以再往前走一点。只要你不放弃,前方就有希望和自由。
汲汲于生 VS 碌碌于死放弃很容易,坚持才是最酷的事
在影片中,安迪说: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只有一部分人像安迪一样,坚定、决绝、勇敢、顽强,永不放弃梦想和希望。
安迪入狱后没多久,便表现出与众不同:尽管身处牢狱,安迪总是像在无人之境中自由行走。
他傲骨铮铮,从不屈从于任何人的淫威。
刚入监狱时,他常常遭受毒打欺负,但他从不屈服,拼尽全力反击;
他为了给监狱增加藏书、建图书馆,坚持给政府写信请求拨款,一写就是六年;
他彻夜无眠地用一把小锤子在墙上挖越狱的洞,一挖就是十九年;
残酷无情的典狱长早就告诉他“把信仰交给上帝,把你的贱命交给我”,只要他一抗争,就把他关一个月的禁闭,他也从不屈服。
安迪因擅自广播音乐被关禁闭时,瑞德告诉他音乐在牢里没有意义。
瑞德放弃了吹口琴的兴趣,其实就是丧失了生活的希望。
但是安迪坚定地告诉瑞德:
“就是在牢里才有意义,有音乐你才不会忘记:在你的心里,有这石墙关不住的东西 :希望。”
他没有被牢狱体制化,靠的正是向往自由的信念,是对希望的坚持。
偷偷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安迪把自己反锁在广播室内,半躺在座椅里,安静地听着曲子。
此时,门外典狱长在歇斯底里地威胁他,狱警马上就要用警棍打碎玻璃夺门而入,安迪依然不为所动。
那一刻,他是自由的。
在监狱的十九年来,安迪从未放弃过希望,再坚固的高墙也困不住他。
“有的鸟毕竟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安迪不仅自己坚持相信希望,也在不断地感动狱友,让他们不要放弃。
他为狱友们争得啤酒,他把破败的牢房改造成干净的图书馆,他教愿意悔改的人学问知识,他鼓励年轻人上进求取学历,他送给瑞德一个口琴,希望瑞德重拾爱好。
影片的结尾,安迪在信中告诉瑞德:
“希望是件美好的事,也许是人间至美,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正是安迪给的希望,让瑞德走上了与老布不一样的道路。
如果说老布和瑞德是现实中的我们,那么安迪就是理想中的我们。
有些人像老布一样,彻底地被体制化,放弃希望。
有些人像瑞德一样,虽然被体制化,但是仍有一颗骚动的心,渴望着自由,只是缺乏勇气和坚持。
也有人像安迪一样,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梦想,甘愿为梦想付出任何代价。
放弃很容易,坚持才是最酷的事。
要么汲汲于生,要么碌碌于死。
老布选择碌碌于死的那条路,只有他死前在冰冷的柱子上刻下的那句“布鲁斯曾经来过”,证明他曾经活过。
安迪选择汲汲于生的那条路,他救赎了自己和瑞德,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希望。
尽管生活混沌,但是我们都想像安迪一样,怀揣着希望和恒心,用自己的能力,走出人生的另一个天地,给生命来一次人人称羡的大反转。
《基督山伯爵》里有这么一句话: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在这世上,有些信念,可以打破层层高墙,它叫做坚持。
在我们心里,有个地方,是无法被锁住的,它叫做希望。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会成为影史第一?我们到底喜欢它什么?
我想,每一个在生活牢笼中心存希望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部电影。它陪着亿万人度过了无数生命中难过甚至绝望的日子。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影迷心中的希望之光。
在网上,影迷们是这样形容这部电影的:
“就像一个朋友,在我失落的时候跟我说话,把我扶起来。”
“它让我度过了生命中一段非常低落的时期。”
“当我所爱的人去世时,它帮助我坚持了下来。”
“因为它,我放弃了自杀,意识到我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肖申克监狱里面的囚犯,是我们现实社会的众生相。
不妥协、永远充满希望的安迪,深谙生存技巧、小心谨慎的瑞德,按部就班、彻底被体制化的老布,追求上进、却被命运和人性摆弄的汤米,接受命运安排、泯然于众人的狱友们……
一堵高墙之内,笼住万千人生。
肖申克的救赎,不光是囚犯们的救赎,也是我们的救赎。
它点破了人生的残酷真相,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又告诉我们要充满希望,永不放弃。
它把沉闷乏味的生活剖开了给你看,又告诉你生活之外还有远方,还有梦一般蓝的太平洋。
尽管生活艰难,但我们仍有选择。
你要做老布?瑞德?还是安迪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