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29、灵渠,比都江堰更加出类拔萃

趣味历史29、灵渠,比都江堰更加出类拔萃

00:00
12:03

如果说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无坝治水的杰出代表,那么灵渠绝对算得上是华夏文明大坝引流的惊世之作,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是因为它们都曾是为了战争的目的而存在,如今长城早已失去了实际的防御功能,但是灵渠作为一条运河,直到今天仍然灌溉着两岸几万亩的土地,而且未来仍将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倒不如说西有都江堰、东有秦凿渠更合适一些。


从分流南北两渠水量到合理控制水流速度,从提高水位、筑坝引流到巧妙保证枯水通航,这些对于科技还不发达的秦人来说,几乎是一项无法实现的巨大工程。同为军事建筑,但它远没有长城广为人知;同为水利工程,它又比不了都江堰声名在外;或许好多人对灵渠也只是有那么一丁点很模糊的残存的印象。


灵渠,或许就跟它的名字一样,灵动清秀、温婉低调。


在当时有限的水利经验中,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30多年前的都江堰了,而灵渠天平坝的分水建筑却比都江堰的鱼嘴分流更加的科学精妙,灵渠的问世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而也更加的出类拔萃、青出于蓝,灵渠的陡门装置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无法估算,为今天的三峡大坝、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船闸的设计理念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经验。


思想的传承、文明的接力,如此承前启后,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北有匈奴南有百越


秦始皇一生都在征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为避免两线作战,他把目光转向了岭南,在此之前还从没有中原的皇帝曾经征服过这里,千百座险峰所组成的迷宫是中原人难以逾越的恐怖地带,涉及到军事则是粮草运输的难题。


饥饿的士兵是无法打胜仗的,即使秦军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但在匮乏的粮草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不是一句空话。


然而在这无尽的南岭群山之中,哪里才能找到这条运粮的大路呢

南岭水系


南岭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向北流的大多进入了长江水系,向南流的大多进入了珠江水系。关于南岭的地形概貌,我在之前的章节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多写了。

秦军的后勤通道


在水系遍布的南岭群山之中,天然的水网为水路运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秦军的补给基地又在巴蜀和两湖地区,从这里进入长江水系也十分的方便,船只自长江进入湘江,再从湘江逆流而上进入广西,然后就能直达桂林市的兴安县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湘江的尽头就是水路的终点,粮草必须在这里弃舟登岸。


秦军在抵达五岭脚下之后,需要以人力搬运物资过岭,再顺漓江运向岭南,也就是说这条道路的运输都要经过人力搬运,兵卒们苦不堪言,上船下船又极为的不便,况且人能过岭不等于车能过岭,粮草在崇山峻岭间辗转运输,遗落和霉变的情况时有发生,据说每十车粮草中被运至岭南的往往仅有一两辆。


所以,重新开凿一条运输量大、调运快捷的后勤通道便成为了牵动岭南战局的关键一环,更是身陷囹圄的秦军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灵渠,秦朝人进军岭南的见证者,为战争而生的它从一开始就是就是一场战斗。

 灵渠的连接


在多种连接两大水系的方案中,秦朝人选择了湘江与漓江,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最短的连接方式。这样,向南可以沟通珠江边上的番禺(广州),向北可以直达长江边上的武汉,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方案。

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工程的施工似曾相识,选择湘江一处开阔的水面,建起拦水大坝,并且开一条渠引水进入漓江,然后向南流去,这是南渠。


南渠


在另一边引水向北曲折一段之后,再回到湘江主河道,这是灵渠的北渠,这样就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北渠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并不是最短的连接方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这样才是最短的方案。

最短的连接方案

那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湘江、漓江六米的落差


因为落差,在这里漓江的支流(始安水)的水位比湘江水位高出了六米,这就意味着至少要建一条六米以上的大坝,把北流的湘江水拦腰挡住,从而慢慢得提高水位,才能把水位低的湘江水引入到水位高的始安水去。


人工地上河


而且只建拦水大坝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两河之间同样修筑一条至少高达六米的人工地上河,如此高的地上河工程,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向上游移大坝


那么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把大坝向上游移动,因为这里地势更高一些,经过反复的测量,终于在湘江上游找到了修筑大坝最合适的位置,在这里大坝的高度只需要1.5米就可以了。


大坝只需1.5米


这就不难做到了而且还很容易。付出的代价就是增加南北渠的长度,不仅如此,北渠被开掘成了弯弯曲曲的样子,这无疑又大大得增加了工程量,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坝抬高水位


拦水大坝建成以后,把进入北渠的湘江水位至少抬升了1.5米,也就是说对于北渠而言,湘江的水位比之前高了有1.5米,而落差对于灵渠这条运河来说至关重要,直线型的渠道施工量固然最小但落差大,顺流而下的船速难以控制,很容易追尾;对于逆流而上的船,也极难爬坡,上陡坡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落差对船的影响


只能把北渠的长度拉长,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小落差对水流的影响,而北渠所在的地方就那么大,在同样一块土地上,要想拉长他,就只能做成弯的,把北渠开成弯弯曲曲的形状,虽然工程量加大了,但落差却减小了,坡度也变缓了,水的流速减缓,行船就很容易控制,在容易使用跟容易施工之间找到了这个微妙的平衡点。


做成弯道后的北渠


下图这座结构独特的大坝有着更加独特的外形,它不是通常的“一”字型大坝,而是“人”字型,“人”字型大坝把铺面而来的江水的正压力,变为了侧压力,由于北渠下首的湘江是一条大江,为了保证湘江的通航,就必须给予北渠更多的水量,经过不断的计算和试验,人字形大坝的长短边长最后定格为3:7,江水也按这个比例被分开,水满时恰好使得南北渠两边水量一致,而且都是1.5米深,丝毫不差。


这也是都江堰分水原理在灵渠水利工程中最实际的运用。


灵渠分水


这是一座拦水大坝,但为了防洪,大坝并没有做得很高;因为它同时也是一座滚水堰,只是抬高了一定量的水位,在洪水来临之际,多余的水掠坝而过,经过湘江故道之后,与北渠水汇合向北流去。


同时具备分水和防洪的大坝


为了减缓水流对大坝的冲击,在他前面又加筑了一个分水石堤。这就相当于都江堰的“鱼嘴”,但与都江堰不同的是,铧嘴更多的作用是为了保护大坝,真正用于分水的还是构成“人”字型大坝的大小天平,用以平衡水量。拦水、分流、泄洪,设计者将这三项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的成功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铧嘴保护大坝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南来北往的船只,全部都是逆水而来到达铧嘴

,随后即转顺水扬帆而去。前人根据这一景观诗成一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横批:“天下奇观”。


逆水而来顺水去


每年深秋时节,灵渠的周边地区会有一场小雨,渠水会因此而上涨十来天,对于往来于岭南与中原之间的船队来讲,现在是回家的最后机会,因为在这场秋雨之后就迎来了连续四个月的枯水期,灵渠水浅而无法行船。


也就是说,灵渠自修成的那天起,就不可能保证全年通航,作为南北航运大动脉的灵渠来说,又该怎么办呢?


陡门


材料随处可得,方法简单有效。渠道水浅的时候过不去船,加上陡门以后,把水位变高了,此时水涨船高,然后再把拦截江水的陡杠抬起来,水跟船也就跟着水流下去了。


这种装置分别被安装在南渠和北渠的河道上,这样的陡门一共有36处,通过一阶一阶的陡门,航船也就像爬过了一座座的小山,而这种逐阶提升的陡门已经具备了分级船闸的原始概念,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算的,这也是灵渠水利工程中最具智慧的一笔。


逐级抬升的陡门



历时四年,灵渠竣工,战略物资纷纷南下,秦军随即攻克了岭南。这条人工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从秦始皇开始,中原的兵马、粮草、铁器就都要通过灵渠运到岭南,而岭南的盐、铜也要通过这条运河运到中原,事实上,这条灵渠一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很繁忙的。


没过多久,始皇帝驾崩,中原重回战乱,赵佗,这位野心勃勃的统帅为阻止战火向岭南蔓延,下令封锁灵渠并自立为南越之王,开始了他割据岭南,建立独立王国的美梦。


而此时的中原,阿房宫的大火或许还没有熄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8555675

    非常好的节目。

  • 彦知有理XJ

    语音优美,品质很高,简介文字基本没有错别字!

  • 1350139hevr

    这种节目很好,缺点是没有附图,很多东西没图实在不好理解

  • 墨賓

    喜欢这个节目👍

  • 田园芬芳

    很遗憾,许多年前过都江堰时是晚上

  • 为什么乌鸦像书桌

    涨知识

  • 敏敏晓

    喜欢听